大羚羊

大羚羊

大林羚(學名:):體長200-280厘米,尾長50-90厘米;體重300-942千克。皮毛呈褐色或黃褐色,上面有一些垂直的白色條紋。雄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脖子和肩膀上的顏色略帶藍灰色,而一道短而深的鬃毛從脖子的後部向下延伸。也有一些兩側有白色斑紋。雌雄都有角,角長43-66厘米,扭曲。雄羊前額的毛髮很密,喉袋很大。尾尖有一簇黑色的毛髮。 大林羚的棲息地主要是林地和稀樹草原,從沿海平原至山區,從半沙漠到降雨量相對較高的地區。通常組成25-60隻的鬆散和流動的牧群,偶爾可聚集超過1000隻。植食性,以樹葉、灌木、草、水果和種子為食。分布於非洲南部、中部和東部,從南非北部至剛果民主共和國和肯亞。 大林羚曾經歸屬於大羚羊屬(),2013年劃分至林羚屬()。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大林羚 大林羚

大林羚頭體長200-280厘米,尾長50-90厘米;雄性體重400-942千克,雌性體重300-600千克。是體型與德氏大林羚相近的最大的羚羊之一。它們的皮毛呈褐色或黃褐色,上面有一些垂直的白色條紋。雄性較為深一些。雄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脖子和肩膀上的顏色略帶藍灰色,而一道短而深的鬃毛從脖子的後部向下延伸。也有一些兩側有白色斑紋。皮毛上經常掛有一片露珠,被認為是一種適應高溫分解的方法。

雌雄都有角,角長43-66厘米。沉重的角被擰成瓶塞狀,從根部到角尖都有輕微的扭曲。雄性的角比雌性的角更結實,有更明顯的脊。雄羊前額的毛髮很密,喉袋很大。成年雄性的大林羚可以通過喉部下面的鬆弛皮膚和額頭上長而粗糙的黑毛來識別。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特徵分別變得更明顯和更粗獷。大林羚有相對較小的尖嘴和小而狹窄的耳朵,長尾巴的尾尖有一簇黑色的毛髮。當大林羚在它的棲息地四處遊蕩時,可以聽到一種獨特的敲擊聲,這一不尋常和獨特的聲音被認為是兩個半蹄在抬起時碰撞在一起的結果,或者是腿部骨頭移動發出的聲響的結果。

棲息環境

大林羚的棲息地主要是林地和稀樹草原,從沿海平原至山區,從半沙漠到降雨量相對較高的地區。

生活習性

是一種社會性物種,通常組成25-60隻的鬆散和流動的牧群,偶爾可聚集超過1000隻,特別是在雨季期間。成年雄性通常形成羚群,成年雌性亦如此,年輕的大林羚雌性在育雛群中聚集。在這些羚群中,存在一個等級制度,它決定了接受雌性和餵養場所等食物的訪問許可權。雄性不是領地性的,但會對接受交配的雌性產生占有欲。

植食性,樹葉和灌木及草是主要食物,也會消耗水果和種子,並且會在地上挖掘塊莖、根和鱗莖。適應非洲許多地區的乾旱條件,只要有足夠量的多汁和富含水分的食物為食。它們進行長距離的周期性遷移。在有水源處它們常飲水,但缺水時也可長期不飲水而從樹葉、根莖等食物中獲得足量的水分。大林羚只要有汁葉就能夠在無水的地區存活。這就是為什麼大林羚雖然在白天和夜晚活躍,但最常見的是在夜間,此時能夠採集到植被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並提供含水量較高的食物。大林羚還可以通過讓白天的體溫升高來保存它體內珍貴的水分,從而減少出汗的需要。隨著太陽落下,身體的熱量會散發到較冷的夜間空氣中。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哥拉、波札那、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衣索比亞、肯亞、賴索托、馬拉威、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盧安達、南非、南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區域滅絕:蒲隆地。

大林羚分布圖 大林羚分布圖

繁殖方式

大林羚的繁殖方式是一雄多雌,優勢雄性與多個雌性交配。雖然交配和分娩可能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發生,但是在降雨期間交配最為常見,在一些地區,有明顯的繁殖季節。例如在尚比亞,幼仔出生於7-8月。妊娠期持續8.5-9個月,一般在乾旱季節結束時出生高峰。每胎只產一隻。雄性幼仔體重在28-35千克之間,而雌性幼仔體重在23-31千克之間。在生命的頭兩周內仍然隱藏在灌叢和高草植物中,小羚羊躺在隱藏處,而不是留在母親身邊。由於大林羚的乳汁富含營養,所以小羚羊生長迅速,6個月後斷奶,它們很快加入了一個小羚羊託管群。3年左右性成熟。最長使用壽命為25年。年青的羚羊經常與同齡羚羊聚群交往。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過度捕獵是大林羚面臨的最大威脅,導致其它們從許多地區消失。 然而,這種羚羊仍然廣泛分布,並在許多保護區生存,因此尚未被視為瀕臨滅絕的物種。

大林羚全部生活在保護區的範圍內,例如尚比亞卡夫埃國家公園,納米比亞埃托沙國家公園,以及世界遺產地南非開普省花卉保護區。 在一些國家,如馬拉威,大林羚完全局限於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 因此,這些地區的持續保護對大林羚未來的生存至關重要。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偶蹄目百科

偶蹄目是哺乳動物中的一個目,約220種,其中包括許多對人類生活很重要的動物。偶蹄目是唯一在現代仍然繁盛的有蹄類。因蹄多為雙數,且第三、四趾同等發育,共同支持體重而得名。
阿拉伯長角羚
北山羊
北普度鹿
巴島花鹿
斑紋麂羚
斑羚
波斯黇鹿
白唇鹿
白尾牛羚
白尾鹿
白臉牛羚
白腹麂羚
貝氏新小羚
布氏小羚羊
草原鹿
藏原羚
赤斑羚
赤短角鹿
赤額瞪羚
赤麂
長頭麂羚
長角羚
長頸羚
赤鬣羚
藏羚羊
大羊駝
大羚羊
大耳羚
大額牛
德氏大羚羊
戴氏盤羊
短角羚
大角羊
鄂氏麂羚
鵝喉羚
菲律賓黑鹿
菲氏麂
非洲水牛
高加索山羊
高鼻羚羊
互氏水羚
亨氏牛羚
紅瞪羚
紅麂羚
褐麂羚
黃背麂羚
黑尾鹿
黑斑牛羚
黑斑羚
黑耳岩羚
黑額麂羚
黑馬羚
黑麂
華西鬣羚
紅斑羚
加島花鹿
加拿大盤羊
家山羊
居氏瞪羚
巨角塔爾羊
高棉野牛
喀氏小羚
肯亞林羚
利氏麋羚
林羚
林麝
羚牛
藍牛
藍馬羚
藍麂羚
驢羚
駱馬
安氏林羚
鬣羚
鬣鹿
鹿瞪羚
明多羅水牛
梅花鹿
棉蘭老水牛
毛冠鹿
氂牛
秘魯馬駝鹿
美洲犎牛
美洲駝鳥
馬羚
馬鹿
麋羚
麋鹿
南葦羚
扭角林羚
捻角山羊
歐洲犎牛
歐洲盤羊
坡鹿
普度鹿
普氏原羚
盤羊
青臀麂羚
雙峰駝
四角羚
宿氏鹿
山地羚
山瞪羚
山羚
山葦羚
斯氏瞪羚
沙羚
索氏瞪羚
藪羚
麝牛
山羊
土耳其盤羊
湯氏瞪羚
豚鹿
跳羚
駝鹿
台灣水鹿
倭岩羊
倭新小羚
倭短角鹿
紋背麂羚
維氏盤羊
葦羚
魏氏麂羚
喜馬拉雅塔爾羊
小林羚
小短角鹿
小羚小岩羚
小野豬
小麂
鏇角羚
細角瞪羚
西伯利亞狍
西敏山羊
西班牙山羊
西里伯斯水牛
雪山盤羊
須野豬
馴鹿
西里伯斯鹿豚
喜馬拉雅麝
印度羚
原牛
原麝
岩羊
岩羚羊
疣豬
羊駝
野山羊
銀小羚
野氂牛
侏羚
智利馬駝鹿
棗色麂羚
棕短角鹿
沼水羚
沼澤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