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窯遺址

大窯遺址

中國北方地區舊石器時代石器製造場。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北33公里大窯村南的兔兒山、駱駝山和鳳凰山3座山上。面積約200萬平方米。1973年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和文物工作隊發現,1976~1983年進行過多次調查和發掘。遺址延續的年代很長,地層剖面清楚,出土石器很有特點,代表一個新的舊石器文化,被命名為“大窯文化”。它的發現在舊石器時代考古學上有重要意義,現建有大窯文物保管所,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簡介

大窯遺址大窯遺址遺蹟
“大窯文化”遺址,位於呼和浩特市東郊33公里處,保合少多大窯村南。1973年發現,分布著由太古代花崗片麻岩和燧石構成的小山,其燧石質地堅韌、易擊打成形,是製造石器最理想的原料。從舊石器時代早期起,古代人類就陸續到這裡開採石料,製成生產、生活用具。在遺址範圍內,人工打制石器及石料遍地散布。1976年、1983年發掘,先後出土大量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石錘、石球等,其中尤以刮削器、鑽具、尖狀器等為多。根據古地磁、放射性碳素斷代、石器型制等考古學測定等斷代方法。大窯遺址年代為距今70萬年至1萬年前,分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依據石器類型,將晚期定名為“大窯文化”,這個時期的石製品種類多樣,有石核、石片,多種砍咂器和刮削器,其中龜背形刮削器獨具特色,是該文化的典型石器。與人類同時期的其他哺乳動物有,腫骨鹿、真齧齒動物鴕鳥羚羊、原始赤鹿披毛犀、古菱齒等。

在呼和浩特市郊區保合少鄉大窯村南山坡上,位於呼浩特市東北33公里處。這裡海拔1,420米,占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是座考古學家和文物工作隊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器製造場。據說距今已有五、六十萬年之久,即相當於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的時代。
兔兒山東西長約1公里,西坡和北坡有8道沖溝,深5~15米,其中以四道溝內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蹟和遺物最為豐富。溝的東區北側,發現一處舊石器地點,有 3個含石製品的迭壓地層,層序是:上層馬蘭黃土,中層淡紅色黃土,下層棕紅色離石黃土

大窯遺址大窯出土陶器
大窯遺址不僅有屬於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的遺存,還有屬於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用熱發光等方法測定,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年代為距今 315000±28000年,晚期的年代為距今27000±10000年。
從早期到晚期的地層均發現有人工開採痕跡的大石塊。在四道溝中段出土的早期石製品中,石器所占的比重很大,成品率高,晚期的石器較少,成品率低。石器只是初步加工,很少使用痕跡。石器中大型石器數量多,類型簡單,只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等,其中以刮削器居壓倒優勢,占石製品總數的70%以上,且復刃多於單刃。而龜背形刮削器最具特色,是大窯文化中的典型器物,尖狀器不發達。廣泛使用互動打擊方式修理石器。遺址的時間經歷了幾十萬年,但石製品主要特點基本保持不變。在早期地層中除發現一堆灰燼外,還發現過腫骨大角鹿化石, 在中、晚期地層中出土了原始牛、扭角羚羊和披毛犀等化石。
中石器時代文化遺物出土於兔兒山北坡二道溝北口地面下 0.5米的全新世地層中,石製品偏小,錐狀石核與細石器文化中的同類石核一致。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兔兒山南坡八道溝北岸土坡上,面積 2.5萬平方米,地層深0.5米,出土有石核、石片、磨光石斧、石磨盤、磨棒和陶片等。

出土發掘情況

大窯遺址大窯遺址
大窯遺址地處大青山前的丘陵地帶,包括舊石器時代早期和晚期的石器製作場各一處,其中早期的製作場位於村南的四道溝,晚期製作場在村南的二道溝,地質時代分別為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1976年內蒙古博物館首次對該遺址舉行了考古發掘,從黃土層中發現了大量的石片、石器和少數赤鹿、普氏羚羊角的化石。1978年10月又對其進行了第二次發掘。
在舊石器時代早期製作場出土了許多大型的燧石塊,其周圍密布著人工打制的石片、石渣、石塊之類,石製品中典型的石片不多,成型的石器更少。在一塊大燧石的周圍,發現3件石片,可以同燧石塊複合到一起,它們顯然是從大燧石上打下來的。此外還發現了幾件可以複合到一起的石片和石核。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製作場發現了很多典型的石片和石核,石器較少,製作石器所遺留的半成品和廢品占絕大多數,反映出石器製作場遺物的特點。石器類型簡單,種類較少,只有砍斫器、尖狀器和刮削器等幾種。刮削器數量最多,其中以龜背形刮削器較為特殊,其特點是器身的背部隆起如龜背,特別厚,背面一般經過初步加工,打掉稜角,與背部相對的一面,均為平面。由於器身特別厚,以致刃部的夾角增大。龜背形刮削器是這個石器製作場的典型器物,可用於剝獸皮、刮獸肉和加工皮革等。
大窯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中國舊石器的製作程式和工藝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大窯文化

大窯文化遺址發現於1973年10月,當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石核、石片,石斧等387件, 引起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重視。許多外國考古工作者也都相繼來呼考察。經1976年到1984年進一步的發掘和科學研究,經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裴文中呂遵諤先生鑑定,肯定為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遺蹟,是一石器製造場。幾位教授研究證明,這一遺址是國外罕見的舊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遺址,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大窯遺址出土陶器
大窯村南山坡是橫亘在內蒙古西部的陰山山脈大青山南面的支脈,山下有溪澗流水,適宜於遠古人類的居住。山上盛產燧石(通稱做打火石),遠古的居民就用它來打制各種石器。他們就地打制石器,使用過的石核和敲砸器等工具至今仍然隨地可見,打擊剝落下來的石片和石屑,以及未打製成功的半成品更是堆積如山,偶爾還可從地下堆積層中找到已經使用過的石器。人們估計,遠古人類的居地,應在附近的大青山麓,只是由於年代太久,地表變化太大,再也無法查找了。它的發現,不僅為研究我國北方舊石器時代石器文化的分布和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同時也為研究我國文化發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科學論證資料。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人類發源於黃河流域,而北京周口店就是中華民族的搖籃。由於大窯文化的發現,證明了北方陰山之南也已有原始人活動,他們與北京周口店人共存。大窯文化遺址,在世界上目前也是獨此一處,它的面積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場面之巨觀是少見的。這一發現,對研究呼和浩特地區及祖國北疆古老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研究民族起源都提供了新的史料和充分的證據。一九七九年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大窯文化"。

大窯八景

首先觀賞第一景“無字天書”。它位於兔兒山四道溝人工發掘的百米長廊中,高15米。它是一個完整的地層剖面,土質層次分明,雖然無字,但鮮明記載著大窯文化的歷史年代,即記載著人類舊石器時代初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一萬年前到五十萬年前的漫長歲月和地球所經歷的千萬年滄海桑田的變化,是一部令人難以讀盡的"歷史巨著"。它舉世無雙,一位日本朋友來此參觀後也感嘆不已。他說:“在日本也有一部無字天書,只不過是記載二十萬年前的”。

第二景是“磨光巨石”。此景位於天書東北不遠處。兩塊巨石突兀,似有關聯,相互照應,質地堅硬,表面十分光潔,專家教授們分析,該石是燕山運動時期,從山上往下滑時受到強烈磨擦所致。這一景也可叫“飛來石”。它的存在證明我國蒙古族地質學家李四光的一系列地殼變化運動的理論是正確的。

大窯遺址 大窯遺址景觀
第三景叫“鳳凰展翅”,它與兔兒山的兔頭毗連,形似鳳凰雙展翅,飄然欲舉,望之心馳神飛,欲靜欲動,遐想不已。

第四景為“雙龍戲珠”。位於兔兒山南坡八道溝之西側。兩條龍的身子,就是曲屈蜿蜒的山脊,龍頭昂首向東崛起,龍口大張,二龍各含圓形巨石一塊,似雙龍戲二珠,形象逼真。當你站在龍口或登上龍頭之頂,只見龍眼之中常有無根之水,堪稱奇觀,使遊人大為迷惑不解,大開眼界。

第五景為“蓮花並蒂”。位於雙龍戲二珠西北百餘米處的山間小澗之中。蓮花並蒂也是一塊巨石,東西有一罅隙,一分為二,一人可從中間穿過。當你站在罅間,舉首仰望,藍天形如一條監色飄帶,這塊巨石"造型"好似一朵盛開的並蒂蓮花,因而文物工作者命名為“蓮花並蒂”。據當地傳說,這塊巨石是清聖祖康熙皇帝西征噶爾丹凱旋迴軍路過歸化城(現今呼和浩特市),到此打獵,試劍時一劍劈為兩半,因此得名“試劍石”。也有的人說,石下有二層,好像是一個塔被埋了一半,故名“塔兒石”。有的遊客也稱之為“鴛鴦石”。

大窯遺址大窯遺址景觀
第六景為“百米古洞”。其東口在並蒂蓮花附近。東西布向,古洞曲屈婉蜒,幽深莫測。古洞現雖有淤塞,但洞口尚存,西口被一巨石堵塞,遊人不得從中而過。此洞的形成據傳是在清代人們為取燧石(通稱打火石)而人工開掘成的,似為一"窯",因很大而得村名為“大窯村”。

第七景為“登臨遠眺”,當你從古洞繼續西行,便是兔兒山的兔背了。從這裡登臨高點,極目遠眺,則青山如嶂,河水蜿蜒,層層梯田,黃綠相間。

第八景算是“遺蹟斑斑”了。在無字天書下有猿人燒火的灰燼遺蹟,古人吃過的腫骨鹿和普氏羚羊殘骨化石,人工打成的大量的石器和半成品石器,其中以龜背形刮削器最富有特色,反映了一定的地方性。還有石渣等等遺蹟到處可見。考古工作者仔細編號立案,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已編到五十號,晚期的已編到三百多號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