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秦嶺亞種

大熊貓秦嶺亞種

大熊貓秦嶺亞種(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qinlingensis):秦嶺是中國大熊貓緯度最高的分布區,秦嶺大熊貓與四川、甘肅的大熊貓之間有著明顯差異,是大熊貓的一個獨立亞種,被命名為大熊貓秦嶺亞種。秦嶺大熊貓分為興隆嶺、太白山、牛尾河、天華山、錦雞梁、平河梁和青木川7個區域種群,種群數量約273隻,僅占四川亞種種群數量的17%。秦嶺大熊貓棲息地總面積347684公頃,潛在棲息地面積258667公頃,涉及我省佛坪、洋縣、太白、周至、寧陝、留壩、城固、寧強、鳳縣9個縣21個鄉鎮。其中洋縣、佛坪、太白和周至四縣交界處的興隆嶺地區為核心棲息地,局域種群的數量最大。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大熊貓秦嶺亞種體型肥碩似熊、豐腴富態,頭圓尾短,頭軀長1200~1800mm,尾長100~120mm。體重80~120kg,最重可達180kg,飼養的熊貓略重,一般雄性個體稍大於雌性。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但黑非純黑,白也不是純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帶黃。秦嶺地區的個體偏大,體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澤。大熊貓皮膚厚,最厚處可達10毫米。身體不同部分的皮膚厚度也不一樣,體背部厚於腹側,體外側厚於體內側,皮膚的平均厚度約為5mm,並且色白而富有彈性和韌性。黑白相間的外表,有利於隱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敵發現。相對的爪和發達有力的前後肢,有利於大熊貓能快速爬上高大的喬木。
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在形態上已經形成了明顯差異,秦嶺亞種個體略大,四川亞種的頭長近似,秦嶺亞種的頭圓更像貓,且具有較小頭骨、較大牙齒。在皮毛顏色方面,秦嶺大熊貓胸斑為暗棕色、腹毛為棕色,而四川大熊貓胸斑為黑色、腹毛為白色。秦嶺大熊貓下腹部毛尖黑色,毛乾為白色;胸部呈深棕色,腹部為棕色,下腹部毛尖棕色,毛乾白色,鼻骨比四川大熊貓短五分之一,所以臉部更圓,秦嶺大熊貓與四川大熊貓在形態上的明顯差異,使它看上去更漂亮,更憨態可掬,陝西人把秦嶺大熊貓稱為“國寶中的美人”。秦嶺的大熊貓與其它山系的大熊貓在形態學方面已具有顯著的差異,

棲息環境

大熊貓生活在海拔2600米至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裡常年空氣稀薄,雲霧繚繞,氣溫低於20攝氏度。一些其他的因素也會影響野外大熊貓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處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勢等。人為的干擾是現今影響大熊貓分布的主要因素。大熊貓具有不懼寒濕,從不冬眠的性格。哪怕氣溫在-4℃~14℃它們仍然穿行於被白雪壓得很厚的竹叢中。它們也不怕潮濕,總愛在濕度80%以上的陰濕天地里生活。

生活習性

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到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臥,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在動物園裡面,飼養員每天兩次定時給它們餵食,所以大熊貓其他的時間都用來休息。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大熊貓看起來也很可愛。它們非常的靈活,能夠把它們笨重的身體擺成各種各樣的姿勢。最喜歡的姿勢便是腿撐在樹上,並用手遮住眼睛。
大熊貓善於爬樹,也愛嬉戲。爬樹的行為一般是臨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險,或彼此相遇時弱者藉以迴避強者的一種方式。熊貓有時還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鍋盆桶具,尤其是圓形的器皿當成玩具,玩耍後棄置山野。有時它們還和等家養的牲畜親善,隨著同吃同住。
在野外,大熊貓通常在發情季節發生衝突,特別是當三到四隻雄性追求一隻發情的雌性時。有時候,雌性和雄性也會發生爭鬥。在動物園,它們的爭鬥通常是因為水,食物或某隻大熊貓占據了好的地盤。
大熊貓的食性是其最為奇特和有趣的習性之一,因為它幾乎完全靠吃竹子為生,在野外自然採食的50多種植物中,竹類就占一半以上,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歡吃的有大箭竹華西箭竹等7種。大熊貓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貓食用的竹類植物共有12屬、60多種。此外,野生大熊貓還偶食一些動物屍體或其它植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中部,海拔1,300~3,000米的秦嶺山脈

大熊貓秦嶺亞種分布和保護區示意圖

  • 大熊貓秦嶺亞種分布圖 大熊貓秦嶺亞種分布圖
  • 秦嶺大熊貓保護區 秦嶺大熊貓保護區

繁殖方式

熊貓妊娠期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出生的巢穴通常是一個隱蔽的樹洞,或天然的岩洞,裡面有大熊貓媽媽精心鋪墊的樹枝和乾草。
大熊貓繁育最奇特的一點是它的新生兒在出生時發育相當的不成熟,體重僅僅是它母親體重的0. 1%,初生幼仔體重很輕,初生重平均為145克左右,約為成年大熊貓體重的千分之一,最輕的為51克,最重的為225克。照顧孩子對於雌性大熊貓來說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通常歷時18個月,有時甚至長達兩年,直到她的下一個孩子出生。
剛出生的大熊貓皮膚是粉紅色的,帶有稀疏的白毛。在它剛出生的幾周里,大熊貓媽媽會一直將孩子抱在懷裡,溫暖它、保護它,幾乎寸步不離,移動的時候就把它銜在嘴裡。在這一點上,圈養大熊貓和野外大熊貓是相同的。如果看到大熊貓媽媽舔它的孩子,很可能那是在幫助孩子排便。大熊貓育幼期間,幼仔的叫聲是母仔間聯繫非常重要的通訊工具,幼仔想吃奶、想排便、受冷或過熱或其他原因的不適,幼仔都通過不同叫聲提醒母獸滿足其不同需要。在1到2周后,長黑毛的地方開始變深。在一個月內,它們慢慢長出黑色的耳朵、眼眶、腿和肩帶,變的更像媽媽了。當幼仔6到8周大時,它們可以睜眼了,並開始長牙;三個月後就可以慢慢的爬動了。

亞種分化

秦嶺山系的大熊貓與四川大熊貓(包括岷山邛崍涼山大相嶺小相嶺山系)的分布區早在12000年前就已經相互隔離,在相互隔離後,由於基因交流中斷,秦嶺大熊貓與四川(包括甘肅)大熊貓經過約12000年的進化歷史,在遺傳基因方面,產生了顯著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兩個遺傳群體。其中,秦嶺大熊貓在遺傳基因方面更接近原始的祖先,而四川(包括甘肅)大熊貓則具有更快的進化速度。

種群現狀

秦嶺大熊貓分為6個孤立的局域種群,由東向西分別是平河梁局域種群、錦雞梁局域種群、天華山局域種群、興隆嶺-太白山局域種群、牛尾河局域種群和紫柏山局域種群。大熊貓種群數量雖然在增加,棲息地在擴大,但種群數量的增加卻伴隨著小居群的隔離,棲息地的擴大卻伴隨著日益加劇的破碎化和島嶼化。2001年,中國陝西省林業廳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先後為保護大熊貓新建立了8個自然保護區及5條大熊貓走廊帶,要將“孤島”狀分布的大熊貓種群重新連線起來,但由於走廊帶植被的恢復緩慢和人為等因素,要達到預期效果仍需時日。

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EN)。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Ⅰ級。
註:大熊貓秦嶺亞種全部圖片網址、大熊貓秦嶺亞種分布圖網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