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村[雲南彝良縣龍海鄉大溪村]

大溪村[雲南彝良縣龍海鄉大溪村]

大溪行政村隸屬彝良縣龍海鄉,地處龍海鄉南邊,距龍海鄉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彝良縣70公里。東鄰魚井村,南鄰鎮河村,西鄰小草壩,北鄰龍海村。轄茶元、銅廠、大地等15個村民小組。截至2007年底,有農戶540戶,鄉村人口2006人,其中農業人口2006人,勞動力114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15人。

全村國土面積16.6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玉米、薯類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1762畝,人均耕地0.9 畝。林地19650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42.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46.57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截至2007年底,全村有,人均耕地0.9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96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22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12畝,主要種植杉、桃、竹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72畝;草地805畝;荒山荒地 2207畝,其他面積304畝。有煤礦、鐵礦等資源。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42.6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9.33萬元,占總收入的51.16%;畜牧業收入151.1萬元,占總收入的27.6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600頭,肉牛48頭,肉羊140頭);林業收入71.52萬元,占總收入的16%;第二、三產業收入42.13萬元,占總收入的5.21%;工資性收入43.8萬元,占總收入的12.41%。農民人均純收入1146.5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4.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2人(占勞動力的12.2%),在省內務工81人,到省外務工41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7年底,該村有農戶540戶,鄉村人口2006人,其中男性1109人,女性897人。其中農業人口2006人,勞動力 1148人。該村以漢、苗族為主,其中漢族1971人,苗族35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15人,參合率66.7%;享受低保192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5公里。

文化教育

截止2007年底,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432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251人,距離龍海中學15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36人,其中小學生240人,中學生96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3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6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其中一事一議籌勞1140元(勞均1.1元)。集體有固定資產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低保、村務公開。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325戶通自來水,有110戶飲用井水,有10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9.27%)。有52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3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38.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4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7戶(分別占總數的23.1%和12.79%)。

該村到鄉道路、進村道路均為土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5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5輛,機車35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小水窖2口。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7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2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09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2.10萬元, 該村正在發展蠶桑、方竹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產業。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5個,黨員總數51人,黨員中男黨員48人,女黨員3人。 團員98人。

發展重點和困難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一)基礎設施建設差:該村交通閉塞,7個自然村15個農業社,其中有15個農業社通未硬化的土路,因氣候條件差,路面經常連農業必須的運輸都無法保障;信息閉塞,全村有三分之二的地方連行動電話都無法撥打;全村房屋大多還是土木結構,並破爛難居,無運輸車輛,且離當地的集市、車站太遠等,這些問題都有待改善。

(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該村雖有學校3所,教師11人,但因教學設備不夠健全,教師無法按要求施教,學生則不能真正受到新的教育方式,"素質教育"還是停滯於以前石板的應試性教育上,不能擴展思路,無法領會更多知識;在醫療衛生方面,村醫院設備太差,藥物不全,況且又無專業性的醫生,農民病急無法救治,到鄉衛生院路途遙遠,且無車輛乘坐,此是一重大問題。

(三)人畜飲水:該村轄7個自然村,其中有1個自然村未通自來水,還有7個自然110戶靠一些淺井水作飲用,且衛生程式較差,有的甚至在很遠的地方或挑或背的弄來少量清水過生活,這是較為重大的農民困難問題。要解決以上困難需投入大量資金,該村又屬貧困村,故再次體現了經濟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一)特色產業:計畫發展方竹產業3200畝,種植蠶桑650畝。

(二)養殖業:計畫發展豬2800頭,牛230頭。

(三)勞務經濟:計畫每年轉移勞動力48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1280元增加到136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