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離子

大氣離子

指大氣中荷電的分子和氣溶膠粒子。這種大氣離子平常埋在地底2到3米,在大地震前,震央釋放巨大壓力,導致地層斷裂,這時離子濃度就會趁隙排出,濃度因此異常增加。在正常情況下,大氣中的離子濃度,是每cc約1000多,但日本地質專家近月就觀測到關東地區的大氣離子濃度突然暴增200倍,高達20至30萬。弘原海清說:“數值超過1萬,地震的風險很高。若在3萬以上,幾乎可以肯定會發生強烈地震。”

基本信息

大氣離子

負離子被稱為“長壽素”,對高血壓、氣喘、流感、失眠、關節炎、燒傷等治療有利;對預防佝僂病、壞血病有利;能改善肺的換氣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能使大腦皮層的抑制作用加強,調整大腦皮層功能;使支氣管平滑肌鬆弛,解除其痙攣;使紅細胞沉降率變慢,凝血時間延長;使腎、肝、腦等組織的氧化作用加強。
負離子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產生的。例如,由於強烈的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照射,外層電子吸收能量成為自由電子;大氣中閃電、強電場,岩石、土壤中的射線也能使空氣發生電離;瀑布、噴泉、海浪、雨水等會使水與空氣摩擦而產生自由電子。這些自由電子,如果被氧分子捕捉後就會產生大量的負氧離子。
負離子在不同的環境下“壽命”不等,在潔淨空氣中的壽命有幾分鐘,在灰塵多的地方僅幾秒鐘,但負離子不斷消失,也不斷產生。一般情況下,空氣負離子的濃度晴天時比陰天多,早晨比下午多,夏季比冬季多。

標準定義

失去電子的分子(團)或原子顯示正電性叫正離子,獲得多餘電子的分子(團)或原子顯示負電性叫負離子。
空氣負離子又稱負氧離子,是指獲得1個或1個以上的電子帶負電荷的氧氣離子。空氣主要成分是氮、氧、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氮占78%,氧占21%,二氧化碳占0.03%,氮對電子無親和力,只有氧和二氧化碳對電子有親和力,但氧含量是二氧化碳含量的700倍,因此,空氣中生成的負離子絕大多數是空氣負氧離子。它是空氣中的氧分子結合了自由電子而形成的。自然界的放電(閃電)現象、光電效應、噴泉、瀑布等都能使周圍空氣電離,形成負氧離子。負離子具有極佳的淨化除塵,減少二手菸危害、改善預防呼吸道疾病、改善睡眠、抗氧化、防衰老、清除體內自由基、降低血液粘稠度的效果,在醫學界享有“維他氧”“空氣維生素”“長壽素”“空氣維他命”等美稱。

作用

空氣中含有氧,這個氧是不帶電的中性氧分子,可是1889年德國科學家Elster發現空氣中不僅有不帶電的中性氧分子,還有帶電的氧離子存在,這就是空氣負氧離子。可是它有什麼意義呢,當時並不知道,直到1902年,美國學者Aschkinass明確了它的生物學意義以後,人們才逐漸認識到空氣負離子的四大功能。他們通過大量的實踐、探索、積累,建立了一系列臨床模型,逐步形成了這一學科的理論基礎,並於1996年研製成功了全球第一台醫用負離子治療儀。可使破環生命體健康的酸性、氧化、活性氧、乳酸等因素逐漸減少,激活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給生命體內部創造良好的環境,造就健康的身體。從而加強生命體自身的恢復力與自然治癒能力,進而克服疾病。
1.衛生保健
空氣負離子是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的一種物質。當人們通過呼吸將空氣負離子送進肺泡時,能刺激神經系統產生良好效應,經血液循環把所帶電荷送到全身組織細胞中,能改善心肌功能,增強心肌營養和細胞代謝,提高免疫能力,促進健康。人吸入一定濃度的空氣負離子能調節神經系統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使人精力充沛,健康長壽。如吸入相當量的空氣負離子,還能驅除哮喘、高血壓、神經衰弱、肺氣腫、冠心病等疾患。由於這種負離子對機體的明顯作用,故它將成為一項重要的室內衛生狀況的評價指標。
2.保護環境
由於環境污染產生了大量的正離子,而負離子數在明顯減少,人們希望改善居室和工作環境的空氣品質,享受到大自然濃度的空氣負離子。人體的自然防衛只能對付大顆粒的煙塵,而對低於1~2μm的顆粒就無能為力了。因而這些微粒能順利進入肺內而引起各種疾病。負離子纖維中的負離子在空氣中呈“Z”字形移動,很容易給細菌、灰塵、煙霧微粒以及水滴等輸送負電荷,電荷能中和空氣中的塵埃、細菌、病毒等物質,與這些微粒聚集成球後落到地面,使污濁空氣轉化成新鮮清淨的空氣,從而淨化空氣。

正文

大氣中荷電的分子和氣溶膠粒子。大氣離子主要分小(輕)離子和大(重)離子兩種:通常的小離子為幾個中性分子聚集在一個離子周圍而成的粒子,其半徑約為10-8 ~10-7 厘米,大約具有1.5厘米2 /(伏·秒)的離子遷移率(離子在單位電場強度作用下的平均運動速度);小離子附著到大得多的中性氣溶膠粒子上就形成大離子,它的遷移率只有(10-4 ~10-2 )厘米2 /(伏·秒)。這些離子的存在,使低層大氣具有微弱的導電性,不過,這種導電性主要取決於小離子。
大氣離子主要由大氣和地球內的放射性物質以及宇宙線的作用而產生。陸地上最低層大氣的電離,主要取決於地殼中放射性物質的作用,以大約每立方厘米、每秒產生8對離子的速率電離,即離化率為8/(厘米3 ·秒)。隨著高度增加,宇宙線的作用越來越大。在海洋上,宇宙線起主要作用。離化率最初隨高度而增加,就中緯度地區而言,在12公里高度上達到45/(厘米3 ·秒)的極大值,繼續往上,隨著大氣密度的減小,離化率也大大降低。
大氣離子的濃度受很多因子所控制,主要有各種離化作用,小離子、大離子和小、大離子之間的複合作用,大氣中的平流和大氣湍流擴散輸送作用,以及大氣電場的引力作用等。平均而言,同一種符號的小、大離子濃度,在海洋上空大約分別為700個/厘米3 和200個/厘米3 ;在鄉村上空大約分別為600個/厘米3 和2000個/厘米3 ;而在城市上空則大約分別為100個/厘米3 和20000個/厘米3 。這說明氣溶膠粒子越多的地方,大離子越多,並且大、小離子濃度的變化趨勢相反。海陸上空,負、正離子濃度相差不大,但正離子稍多(見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