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溝海戰

大東溝海戰

大東溝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一場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黃海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決定了甲午戰爭的中方的戰敗。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死傷官兵600餘人。

海戰簡介

大東溝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一場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黃海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決定了甲午戰爭的中方的戰敗。

1894年清朝海軍分為北洋、南洋、福建和廣東四支水師艦隊。其中北洋水師實力最為強大,其他各支水師除廣東水師的三艘小型巡洋艦滯留北洋參加了海戰以外,因實力貧弱,在戰爭期間無所作為,坐視北洋水師的復亡。

日本海軍各支艦隊於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統一整編為聯合艦隊,由伊東佑亨海軍中將擔任聯合艦隊司令。聯合艦隊的編隊分為以下小隊:本隊第一小隊、第二小隊、第一游擊隊和第二游擊隊。

海戰背景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在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水師的濟遠和廣甲兩艘巡洋艦,即豐島海戰,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和聯合艦隊面臨著相同的任務:護送援軍、爭奪朝鮮半島附近海域的制海權。

北洋水師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線巡弋,1894年8月10日,日本聯合艦隊迫近威海,清光緒皇帝責難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畏葸」,北洋大臣李鴻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黃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憤怒和緩解輿論的壓力。9月12日,北洋水師主力艦12艘由威海出發,赴鴨綠江口的大東溝,護送陸軍登入。

與北洋水師在戰略上「保船制敵為要」不同,日本海軍在戰爭之前就制定了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明確計畫。當日本聯合艦隊護送援軍登入仁川的行動完成後,1894年9月13日,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游擊隊開赴鴨綠江口,搜尋向北洋水師主力決戰。

海戰經過

1894年9月15日北洋水師主力在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護送陸軍4,000人搭乘的5艘運兵船。

1894年9月16日

北洋水師抵達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部分艦艇擔任警戒,其餘10艘主力艦在口外12海里的大鹿島東南下錨。

1894年9月17日

8時,運兵船卸載完畢。9時,北洋水師艦隊開始「巳時操」。

10時23分,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發現北洋水師。發出信號「東北方向發現三艘以上敵艦」。

10時30分,北洋水師鎮遠艦桅樓上的哨兵發現日本艦隊。

12時05分,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在先,本隊在後,呈單縱陣,接近北洋水師。

12時20分,北洋水師在行進中由雙縱陣改為橫陣,旗艦定遠位於中央,其餘各艦在其左、右依次展開,艦隊呈楔形梯隊。同時丁汝昌還發出命令:「各小隊須協同行動;始終以艦首向敵;諸艦務於可能之範圍內,隨同旗艦運動之。」

鴨綠江口外海,大鹿島海域,集中了兩國幾乎全部主力艦艇。

12時50分,雙方艦隊相距5300米,北洋水師旗艦定遠首先開炮。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在距北洋水師5000米處即向左轉彎,航向北洋水師右翼。聯合艦隊航向北洋水師右翼,冒險將艦隊暴露於北洋水師陣前。

12時53分,聯合艦隊旗艦松島開始發炮還擊。定遠主桅中彈,信號索具被炮火所毀,在飛橋上督戰的丁汝昌身負重傷。

從此時起,北洋水師各艦除隨定遠進退之外,已經失去了指揮。

13時左右,第一游擊隊炮擊北洋水師右翼超勇、揚威兩艦。

13時20分,北洋水師超勇、揚威起火。聯合艦隊本隊航速較慢的比睿、扶桑、赤城成為北洋水師的打擊目標。比睿、赤城受重傷。第一游擊隊左轉,回救兩艦。本隊右轉,形成夾擊陣勢。

14時20分,日艦西京丸中彈起火退出戰場。北洋水師超勇沉沒,揚威重傷駛離戰場擱淺(有記載被濟遠撞沉於淺海)。

14時30分,北洋水師平遠命中日艦松島(法制的日本戰艦松島號在甲午戰爭中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也被其所傷並引起火災,暫時退避。

15時04分,北洋水師旗艦定遠中彈起火。

15時20分,第一游擊隊集中打擊北洋水師突前的致遠。致遠沉沒。濟遠、廣甲在致遠沉沒後,逕直駛回旅順(廣甲在途中觸礁擱淺,兩天后被日艦擊毀)。北洋水師已無法保持戰鬥隊形。

15時30分,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被擊中,並引起堆積在甲板上的彈藥爆炸。

16時10分,北洋水師靖遠、來遠受傷,退向大鹿島。聯合艦隊旗艦松島發出了「各艦隨意運動」的信號。

17時左右,北洋水師靖遠、來遠經搶修恢復戰鬥力。靖遠代替旗艦升起隊旗,收攏各艦。

17時30分,北洋水師經遠沉沒。聯合艦隊發出「停止戰鬥」的信號,脫離戰鬥。(海戰結束)

海戰結果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死傷官兵600餘人。

黃海海戰以後,北洋水師退回旅順、威海,「避戰保船」不再出戰,日本海軍掌握了黃海制海權。

戰鬥序列

聯合艦隊艦艇

第一游擊隊

巡洋艦:吉野(第一游擊隊司令坪井航三海軍少將旗艦,艦長大佐河原要一)、浪速(艦長大佐東鄉平八郎)、高千穗(艦長大佐野村貞)、秋津洲(艦長少佐上村彥之丞)

本隊

巡洋艦:松島(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海軍中將旗艦,艦長大佐梶本知道)、嚴島(艦長大佐橫尾道昱)、橋立(艦長大佐日高壯之丞)、比睿(艦長少佐櫻井規矩之左右)、千代田(艦長大佐內田正敏)

舊式鐵甲艦:扶桑(艦長大佐新井有貫)

炮艦:赤城(艦長坂元八郎太)

武裝商船(代用巡洋艦):西京丸號(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的座艦)

鐵甲艦:定遠艦(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旗艦,管帶右翼總兵劉步蟾)、鎮遠(管帶左翼總兵林泰曾)

巡洋艦:來遠號(管帶副將邱寶仁)、經遠(管帶副將林永升)、致遠(管帶副將鄧世昌)、靖遠(管帶副將葉祖珪)、濟遠(管帶副將方伯謙)、廣甲號(管帶都司吳敬榮)、超勇號(管帶參將黃建勛)、揚威(管帶參將林履中)、平遠(管帶都司李和)、廣丙號(管帶都司程璧光)

炮艦:鎮南、鎮中

魚雷艇:福龍、左隊一、右隊二、右隊三

海戰影響

黃海海戰是海軍發展到鐵甲艦時代後的一次大規模海上艦隊決戰,頗受世界各國海軍人士的重視。

北洋海軍的兩艘鐵甲艦顯示了防禦能力的優勢,厚裝甲無一處被擊穿。戰列艦依然是海軍中不可替代的主力艦。安裝重型火炮的相對小型戰艦在海戰中效用不高。

北洋海軍在大口徑火炮方面占優勢,但射速較低。聯合艦隊各主力艦均裝備了中口徑速射炮,通過速射炮的密集炮火彌補了其大口徑火炮的不足。對19世紀末海軍的武備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此役後各國海軍設計的戰艦,均重視提高大口徑火炮的射速,並強化中口徑速射炮的火力。

海戰雙方都針對性選擇了不同的陣型。聯合艦隊採用單縱陣有良好協調性。北洋海軍各艦艦首向敵,因對準不同的軍艦,出現陣形紊亂導致各自為戰的局面。各國海軍得出結論,海戰中最重要的是陣型的整齊與協調;橫陣比縱陣更適合發揚火力。

聯合艦隊在海戰中機動性占有優勢,第一游擊隊編隊航速達到15節,海戰中進退自如,始終掌握著選擇進攻目標與時機的主動權。

爭論

黃海海戰結束以後,1894年9月24日,濟遠艦管帶方伯謙被以「臨陣退縮,致將船伍牽亂」的罪名斬首。

關於對方伯謙的評價,史界至今仍有爭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方伯謙家鄉福建省出現了為方伯謙翻案的熱潮。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以外研究北洋海軍史和甲午戰爭史的學者卻表現出謹慎的沉默,很多著名學者認為以現有的史料,尚不足以翻案。

相關影視

《甲午風雲》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導演:林農,主演:李默然

視頻

http://www.56.com/u78/v_MTQxMDQwOTE.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