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寧河

大寧河

大寧河風景區是大寧河除巫山小三峽外中上段景區的總稱,是奉節—巫溪—巫山“金三角”的三條主軸線之一,以景點密集、可游性強和自然、人文、民俗的和諧統一著稱,堪稱“百里畫廊”,有“天下第一溪”的美稱。

基本信息

簡介

大寧河大寧河

大寧河是長江三峽中的一條小支流,20世紀80年代前還鮮為人知。自從對外開放以來,短短几年,它以那峭壁畫廊似的奇山秀水,受到中外遊人的青睞。

大寧河古名昌江,又名巫溪水,發源於大巴山南麓,穿過崇山峻岭,接納眾多小溪,由北向南,在巫峽西口注入長江,長約250公里,流域面積3720平方公里,絕大部分為山地。域內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8℃左右,無霜期長,雨量豐沛,適宜農作物生長。

大寧河是一條山溪性河流,河床陡峻,天然落差1540米,可利用落差577米,多年平均流量106立方米每秒,但變幅極大。每遇山洪暴發,滿河洪流像一群被觸怒的野獸,在高峽深谷中奔騰咆哮,流量高達5000立方米每秒。而冬季枯水期,則只有幾個流量。這時的河面像一條細線,河水碧透,河底卵石、游魚歷歷可數。水力蘊藏量20萬千瓦,可能開發3.9萬千瓦。

大寧河兩岸,峭壁摩天,懸崖千仞。河中礁石林立,灘險密布。河寬一般只有幾十米,最窄的峽谷段,上下行船幾乎擦舷而過。它是溝通巫溪、溪山兩縣的主要交通要道。新中國成立後,大寧河經過整治,炸除32個險灘,疏浚了幾處淺灘,使通航里程延伸到165公里。

小三峽是大寧河上的美景所在,即龍門峽、鐵棺峽、滴翠峽。龍門峽自峽口至銀窩灘,長3公里,距河口4公里,以巍峨雄壯著稱。出龍門峽,有一段山舒水緩的開闊地帶,然後過琵琶洲、抹角灘至東坪壩。這就是千姿百態的鐵棺峽。峽長10公里,止於太平灘,兩岸山高谷深,奇峰多姿,怪石嶙峋。出鐵棺峽,天地豁然開朗,兩岸田園錦繡。過雙龍鎮不遠,即進入曲徑通幽的滴翠峽。此峽到塗家壩止,長20公里,是小三峽中最長、最幽深、最秀麗的一峽。出滴翠峽上行10公里,就到千年古鎮大昌。大昌以上還有許多峽,諸如妙峽、剪刀峽、七蟒峽等,風景都很奇特。

水質與價值

大寧河大寧河

三峽工程蓄水前,大寧河水質Ⅰ類、Ⅱ類各類50%。蓄水後,大寧河水位隨之抬升40-55米,大寧河豐水期回水頂托28公里。經環保部門綜合評價,大寧河長江回水頂托區水質為中等富營養化,為Ⅲ類水質。非頂托區基本滿足Ⅱ類水域功能水質標準。

在巫山境內的大寧河流域,受地質運動和氣候影響,岩性疏鬆、抗蝕能力差的砂岩,逐漸發育成完善的岩溶地貌,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著名的小三峽就是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的總稱,全長50公里,遊覽面積235平方公里,具有世界遺產和國家地質風貌保存價值。峽中有山皆翠,有水皆綠,有峰皆奇,有泉皆飛,煙橫霧斜,雲蒸霞蔚,猿猴攀枝,鴛鴦戲水,是一幅絕妙的自然山水畫。峽中千年懸棺、亘古棧道,被譽為“國之瑰寶”。蓄水之後,小三峽既有“高峽平湖”之壯,又有峽谷旖旎之柔,集觀光、度假、科考為一體,成為全國知名旅遊熱線。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同志視察時欣然命筆“中華奇觀”,日本前首相中曾根留跡為“天下絕景”。1991年被命名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2001年被評為全國AAAA級風景區,2007年1月16日,正式評定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小三峽

大寧河龍門峽

大寧河小三峽即為著名的巫山小三峽。大寧河發源於陝西省平利縣的中南山,流經崇山峻岭和大小峽谷,一路容納百川清流,穿過巫溪、巫山之間的雲崖險峰,注入巫峽西口的浩浩長江。大寧河千姿百態,神秘莫測,過去長期隱匿無聲,近年由於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它初露真容,即一鳴驚人。有人讚頌它“不是三峽,勝似三峽”,“神矣絕矣,嘆為觀止矣”。

大寧河小三峽是龍門峽、鐵棺峽和滴翠峽的統稱,它是大寧河風景的精華所在。小三峽南起巫山縣,北至大昌古鎮,全長約60公里。

小三峽在古代是由鄂入川軍事要地之一,明末著名女將軍秦良玉就是在大寧河一帶和張獻忠、羅汝才作戰。(《南明史》卷七十 列傳第五十 秦良玉傳)

龍門峽

龍門峽長只約3公里,峽口兩山對峙,峭壁如削,天開一線,狀若一門,形勢甚為險要,因此有人說它“不是夔門,勝似夔門”。

遊覽小三峽,一般是從巫山縣城邊的大寧河口上船(可乘容20多人由柴油發動機驅動的遊覽船),逆水而上,進龍門峽,經巴霧峽,至滴翠峽,然後折回。

遊人在船上可以掀賞兩岸高聳的峰巒和奇峰怪石,以及到處有流泉飛瀑,不時有猴群出現的青翠欲滴的山坡;船到淺灘,遊人可到灘下活動活動,揀幾粒三峽石;在一些山崖的高處,遊人可以看到在峭壁的岩洞裡,有古代神奇的懸棺;在岸邊的岩壁上,人們還可以看到古代棧道遺蹟

鐵棺峽

鐵棺峽鐵棺峽

出了龍門峽,就是著名險灘“銀窩灘”了。這裡山回水轉,灘險流急,實為航程上的險途。過了險灘即進入鐵棺峽。鐵棺峽長約10公里,這裡兩岸怪石嶙峋,形成一組組天然雕塑,個個妙趣橫生。東岸崖壁上有一金鱗閃閃的長岩,很像從天外遨遊歸來的巨龍,且龍首已經進洞;對岸山腰有一溶洞,洞口有塊黃色圓石,猶如正欲出洞的猛虎;西岸懸崖下有串串倒懸的鐘乳石,其模樣像是兩匹駿馬,其頭已進山,但馬尾和後腿還在山外。於是人們就給它們分別取名為龍進、虎出、馬歸山。此外在河東岸離水面四五米高的絕壁石縫中還有一具黑色的懸棺,俗稱“鐵棺材”,鐵棺峽一名即由此而來。據考這“鐵棺”乃是戰國時期巴人的懸棺,其並非鐵鑄,僅因其色相似而言。目前懸棺群保存最完好的是巫溪縣東北25公里的荊州壩,那裡有24具黑棺。

滴翠峽

滴翠峽是小三峽中最長的一段峽谷,峽中既有磅礴的氣勢,又有玲瓏 剔透的小景。20公里長的峽谷顯得幽深、秀麗。峽內群峰競秀,絕壁連綿,無咎不蒼,有水皆飛泉,遊人深感起名“滴翠”,甚為貼切。

主要景觀有水簾洞、仙蕉林、摩崖佛像、天泉飛雨、羅家寨、綿羊崖、赤壁摩天、懸棺、雙鷹戲屏、飛雲洞等。小三峽的美景在滴翠峽中體現得最充分。那“赤壁摩天”是一片高達數百米的峭壁,如刀削一般,直插雲天,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真是名副其實的赤壁。

大寧河小三峽以峰秀、景幽、灘險、石美為其特色。久居大都市的旅遊者定會感到稀奇古怪,宛如旅行在神話世界中。

2007年5月8日,重慶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懸棺之謎

懸棺懸棺

在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和四川巫山大寧河小三峽懸崖峭壁之上,有無數具懸棺,有單棺,有群棺,有的似木船,有的似風箱。過去,這裡流傳著:“三峽大寧河,岩上有棺材,金銀千千萬,捨命難得來!”棺材內到底有沒有金銀,棺木是怎樣擱置上去的,無人知曉,成為千古之謎。

經實地考察,大小三峽懸棺擱置分為二種:一是將棺木置於距地面一定高度(大都在數十米以上)的天然洞穴之中。二是在懸崖峭壁上鑿一洞穴或數個洞穴,將棺木置於所鑿洞穴中。1979年,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林向先生從大寧河上游的荊竹壩岩壁懸棺群中取下一具懸棺,據考證是中國古代巴國時候的木懸棺,距今已兩千多年,仍未腐爛。棺木長2.1米,由一段木質細膩、防水性強、不易腐爛的楠木製作而成:把楠木剖成兩半,將中間挖空,棺蓋呈半月形,棺蓋和棺底結合處為子母扣套,未用釘鉚,扣套嚴合,渾為一體。懸棺洞穴選在日照短(每天約一個時辰——2小時)的峽江絕壁之上,岩穴傾斜度為20度,不積水,通風、避雨、乾燥,人跡罕至,古保存至今,完好無損。棺內有兩具屍骨,一具是十三四歲的男孩,一具是十五六歲的女孩。女孩屍骨後腦骨有鈍器擊傷的痕跡,由此推論此棺男孩是有權有勢的富貴之子,女孩是陪葬的。其殉葬品是銅帶鉤、銅鐲(此棺現存展於四川巫山大寧河小三峽琵琶洲上的巫山縣文物展覽館內)。

1971年,三子(駝子、跛子、禿子)瞿塘探寶,從夔峽絕壁上取下一酷似風箱的懸棺,棺內並無什麼金銀珠寶,只有巴國時的銅器、土陶之類。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破“四舊”,冒險從四川巫山大寧河小三峽龍門峽中的古文懸崖峭壁上掀下一懸棺,棺內除屍骨以外,只有一包茶葉和書籍。除此之外,從其它懸棺中發現的殉葬品還有史料、麻布、藥物之類。在五六十年代發掘的瞿塘峽口南岸四川巫山縣大溪(系母系氏族後期遺址)墓葬群中,死者有枕石斧、石鋤的,有戴玉塊、玉環耳墜、蚌圈、蚌環、骨鑼裝飾品的。更有奇者,頭下枕的是魚,嘴裡銜的是魚,兩手握的是魚,身體兩側放的是魚。看其葬品,便知其人(包括職業、地位、富有程度)。由此不難看出:枕石斧、石鋤的是農夫;戴玉塊、玉環、耳墜、蚌圈、蚌環、骨鑼的是富貴之女;頭下枕魚、嘴裡銜魚、手裡握魚、身邊放魚的是漁夫......。在四川巫山大寧河小三峽滴翠峽有一船棺,不難看出死者生前是打魚為生的,其殉葬品不外乎是魚網、魚鉤之類。想必是:在世有福陰有福,九泉之下戀人間。

那懸棺是怎樣擱置上去的呢?據考證,方法有三:一是據史料載,古時前輩老人死後,後人“盡產為棺,於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下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盡孝”。二是沿岩壁修道鑿穴,將死者葬於洞穴,葬後怕人盜墓或損壞,將其通道毀掉。三是從山腳用木搭架,採用滑輪升降方式,將棺木置於洞穴中,葬後將木架撤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