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定風珠

大定風珠

大定風珠,中藥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熱邪久羈,吸灼真陰,或因誤表,或因妄攻,神倦瘈瘲,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時欲脫者,大定風珠主之。”。由白芍、地黃、麥冬、龜板、牡蠣、鱉甲、阿膠、甘草、五味子、麻仁、雞子黃等藥組成,功能滋陰養液、柔肝熄風。方中雞子黃、阿膠滋陰養液以熄內風;地黃、麥冬、白芍養陰柔肝;龜板、鱉甲、牡蠣育陰潛陽;麻仁養陰潤燥;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陰。諸藥合用共奏滋陰養液,柔肝熄風之功。方歌:大定風珠雞子黃,再合加減復脈湯,三甲並同五味子,滋陰熄風是妙方。

基本信息

方源

大定風珠大定風珠
《溫病條辨》卷三下焦·16條
“熱邪久羈,吸爍真陰,或因誤表,或因妄攻,神倦瘈瘲,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時欲脫者,大定風珠主之。”

組成

白芍18克 阿膠9克 生龜板12克 乾地黃18克 麻仁6克 五味子6克 生牡蠣12克 麥冬18克(連心) 炙甘草12克 雞子黃2枚 鱉甲12克(生)

用法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再入雞子黃,攪令相得,分三次服。

主治

陰虛動風證溫病後期,神倦瘈瘲,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有時時欲脫之勢者。

方解

方用血肉有情之品雞子黃、阿膠為君,吳鞠通自釋雞子黃“為血肉有情,生生不已,乃奠安中焦之聖品,…能上通心氣,下達腎氣…其氣焦臭,故上補心,其味鹹寒,故下補腎”,阿膠甘平滋潤,入肝補血,入腎滋陰。二藥合用,為滋陰熄風的主要配伍。臣以麥冬、生地、白芍滋陰增液,養血柔肝。生龜板、生鱉甲、生牡蠣益陰潛陽,平肝熄風,六者共助君藥滋陰熄風之效。佐以麻子仁養陰潤燥,五味子酸收,收斂欲脫之陰。甘草調和諸藥,與白芍配伍,酸甘化陰。諸藥合用,峻補真陰,潛陽息風,使陰液得復,筋脈得養,則虛風自息,病症可痊。

處方加減

若兼氣虛喘急,加人參補氣定喘;氣虛自汗,加人參、龍骨、小麥補氣斂汗;氣虛心悸,加人參、小麥、茯神補氣寧神定悸;若低熱不退,加地骨皮、白薇以退虛熱。

臨床套用

1.本方套用於溫病後期。以真陰大虧,虛風內動,而見神倦瘈瘲,脈虛弱,舌絳苔少為證治要點。
2.原書方後云:“喘加人參,自汗加龍骨、人參、小麥,悸者加茯神、人參、小麥。”蓋喘、自汗與悸,三者均為氣虛之證,故俱用人參以補氣、生津,分別加龍骨、小麥以收澀止汗,茯神以寧心定悸。
具體套用
1、慢性B型肝炎將86例因慢B肝首次出現肝功能異常而住院及出院時肝功能復常的患者,隨機分為大定風珠鞏固治療組和對照組,於出院後12個月查肝功能、病毒學指標,對出院後12個月肝功能正常並穩定者查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HA、PC-Ⅲ、Ⅳ-C、LM)。結果:治療組病毒學指標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治療組與對照組肝功能正常率分別為90.9%(40/44)和71.4%(30/42),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HA、PC-Ⅲ、Ⅳ-C、LM分別(146.65±53.25)ng/ml、(105.37±39.66)μg/ml、(69.61±33.62)ng/ml、(93.57±35.48)ng/ml,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0.01)。大定風珠有明顯的穩定肝功能和抗肝纖維化後續效應。
2、蕁麻疹李某確診患蕁麻疹5年余,每於夏天,遇熱則發作較頻,軀幹四肢散發大小不等的風團樣皮疹,奇癢難忍,月經前後加劇,伴有面色少華,大便乾燥,口乾多飲,脈細數,舌紅,少苔。證屬陰血虧虛,虛熱內擾。予大定風珠加白芍15g,白蒺藜15g,小胡麻15g。連續服藥1月後,諸症解除,皮疹未發,隨訪1年,未見發作。

注意事項

若陰液雖虧而邪熱猶盛者,非其所宜。《溫病條辨》說:“壯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風珠、復脈湯。”

中藥方劑之大字類四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