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鸚鵡

夜鸚鵡

夜鸚鵡(學名:Pezoporus occidentalis):是澳大利亞特有的一種小型鸚鵡,體長23厘米。成鳥羽毛雜色斑駁,由綠色與黑色組成。夜鸚鵡主要是陸生性的,只會在受驚或尋找水源時才會飛到空中。一般在夜間活動,是住在地上的鸚鵡之一。它們原先是分類在獨立的Geopsittacus屬中,但《{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將該物種連同地棲鸚鵡分類在Pezoporus屬中。虎皮鸚鵡亦是它們的遠親。於1912年至1979年沒有見到夜鸚鵡,引起認為它們已經滅絕的推測。自1979年就已經極少見到它們,而它們的數量不明。

基本信息

簡介

夜鸚鵡是生活在紐西蘭一種奇特動物。它的拉丁名字(Pezoporusoccidentalis)直譯過來是“貓頭鷹的臉,柔軟的羽毛”。一如其名字所描述的,這種鸚鵡的面龐就像貓頭鷹一樣,大而且圓,周身的羽毛也比別的鳥類來得更加柔軟。這種動物奇特而又惹人喜愛,以至於紐西蘭政府正在竭盡全力使其免於滅絕的命運。

形態特徵

夜鸚鵡夜鸚鵡

夜鸚鵡較為細小,體長23厘米。成鳥色彩斑駁,體羽雜有黃綠色、暗棕色、黑色和黃色的斑點。前頸黃綠色,胸部、側翼、腹部及尾下覆羽明黃色,翼下飛羽有淡黃色的條紋,尾部有暗棕色與黃色組成的條紋。鳥喙灰褐色。虹膜黑色。尾巴較短。

不同於其他鳥類,夜鸚鵡能以脂肪為媒介在體記憶體儲大量的能量。它們是世界上最重的鸚鵡,體重大概在4到9磅,身高則是約24英尺。

棲息環境

棲息地在乾燥和塵土飛揚的澳大利亞的中部和西部,喜歡生活在內陸乾旱的地方。其他早期報告表明,夜鸚鵡遠離水,實際從未偏離。

生活習性

唯一不會飛的鸚鵡
夜鸚鵡夜鸚鵡

夜鸚鵡不會飛。它們短小的翅膀只能用於保持平衡或者提供支撐,但不能用來飛行。也正是因為它們不會飛,身上的羽毛才比其他鳥類柔軟不少。

很能跑

夜鸚鵡生得一雙強壯的腿,這讓它們可以跑得快、爬得高。在地上時,夜鸚鵡以一種類似漫步的姿態前行,而憑藉著粗碩的雙腿,它們也可以爬上高高的枝頭。從樹枝上一躍而下時,小小的翅膀就起到了降落傘的作用。

遇到驚嚇就呆立不動

當感覺有危險靠近時,夜鸚鵡會原地不動,寄希望於能和環境融為一體。原本,在面對老鷹這一依靠視覺判斷獵物位置的天敵時,靜止不動的戰術頗有成效,但隨著後來一些哺乳動物被引入紐西蘭,這一策略就跟送死沒什麼兩樣了。

晝伏夜出

夜鸚鵡只在晚上才出來活動,白天都會在地面或者樹枝上休息。

氣味宜人

因其夜行的習性,夜鸚鵡進化出了敏銳的嗅覺。為了讓同伴能夠在漆黑的夜裡找到自己,夜鸚鵡身上帶著一種“有點發霉的甜味兒”。不幸的是,這種氣味同時也會讓捕食者發現它們的行蹤。

性情友善

毛利人和早期的歐洲殖民者都曾經飼養夜鸚鵡作為寵物。就算是野生的夜鸚鵡也一樣親近人類。英國鳥類學家喬治愛德華格雷曾經描述道,他養的寵物夜鸚鵡對待他和他朋友的方式“比起一隻鳥,更像是一條狗”。

繁殖

夜鸚鵡夜鸚鵡

在繁殖期間,數隻雄性夜鸚鵡會長途跋涉,匯集一處,為吸引異性注意展開激烈的競爭。雄鳥會在岩石旁或者河岸邊挖一個小坑,發出低沉的“噗噗”聲。藉助聲波的反射,“噗噗”聲可以傳遞到3英里外的雌性耳中。在20到30聲“噗噗”過後,夜鸚鵡會轉而發出高亢清脆的“嗤嗤”聲。長約2至4個月的發情期中,雄性夜鸚鵡每晚都會“噗噗”、“嗤嗤”叫上8個小時之久
夜鸚鵡生長速度緩慢,雄性要到4歲才具有繁殖能力,雌性則更是要等到6歲。夜鸚鵡的壽命最長能夠達到90多歲。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內陸的西部和中部。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瀕臨滅絕

夜鸚鵡夜鸚鵡

從毛利人定居紐西蘭起,夜鸚鵡的生存狀況就開始惡化,後來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加入,情況更是越來越糟。人類不僅占據了夜鸚鵡的棲息地,還引入了類等夜鸚鵡無力應付的捕食者。

自1880年代起,就只有少量可靠的觀察報告,最近的是於2006年在昆士蘭西南部發現夜鸚鵡的屍體標本。之前於2005年,在西澳州的皮爾巴拉觀察到三隻夜鸚鵡。於1990年在昆士蘭的偏遠地區亦發現了一隻屍體,及於1979年一隊南澳博物館的科學家在南澳州北部見到一群類似的夜鸚鵡。鳥類學家一直在尋找存活著的夜鸚鵡,甚至在斑胸草雀的巢中去尋找夜鸚鵡的羽毛。

保護

在20世紀80年代,紐西蘭環保局提出了一項拯救夜鸚鵡的計畫,其中包括將夜鸚鵡種群移至沒有捕食者威脅的島嶼,為它們建立專用飼養所,人工幫助其完成孵化和育嬰任務等。通過這些舉措,人們好不容易使夜鸚鵡免於滅絕的命運,但2012年初,野生夜鸚鵡的數量還是只剩下126隻。

夜鸚鵡的數量不明,估計狀況介乎滅絕至瀕危。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