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中原

《思中原》是南宋文學家劉過所作的一首七言詩。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夜思中原
【創作年代】宋朝 
【作者姓名】劉過
【文學體裁】七言詩

作品原文

夜思中原
中原邈邈路何長,文物衣冠天一方①。
獨有孤臣揮血淚,更無奇傑叫天閶②。
關河夜月冰霜重,宮殿春風草木荒。
猶耿孤忠思報主,插天劍氣夜光芒③。

作品注釋

①文物:禮樂、典章制度統稱。
衣冠:指士紳、世家大族。
②天閶,天門。
③劍氣,語出《晉書·張華傳》,他夜觀天象,見牛斗間紫氣沖天,派人在江西挖到被埋的寶劍。

作品簡析

這是一首沉鬱悲壯的愛國詩篇,但也存在明顯的缺憾,大概作者是以詞為詩。
首聯破題,詩人遙望中原,懷念汴京,思緒綿長,感慨深沉。“路何長”,“天一方”尤其令人黯然銷魂。頷聯追懷當年自己以及辛棄疾陳亮上書陳述恢復之策不被採納,於今“萬馬齊喑究可哀”,更令人感到悲憤。頸聯借景抒情,以“冰霜重”含無力恢復中原的感慨,以“草木荒”寫金人統治下的北方淒涼景象。尾聯表現出詩人“忠君”“報主”的精神始終沒有泯滅,氣壯神完。
這首詩的缺憾主要有兩個:一是在詩中出現標題關鍵字眼“思”。二是重字確實太多,“孤”、“夜”、“天”,一篇中重了三個,“天”出現三次,這在唐詩中是見不到的。

作者簡介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吉州太和人。 少懷志節,讀書論兵,好言古今治亂盛衰之變。曾多次上書朝廷,“屢陳恢復大計,謂中原可一戰而取”。為韓侂胄客,不識侂胄之敗事,其識力遠不及辛棄疾。又屢試不第,漫遊江浙等地,依人作客,與陸游、陳亮、辛棄疾等交遊。後布衣終身,去世於崑山,其墓尚在。有著作《龍洲集》《龍洲詞》傳世。

詩歌鑑賞

南宋從孝宗隆興議和之後,長期對金邦屈服,君臣上下,忍辱偷生,逍遙歲月,激起了一些有為有識之士的強烈不滿,先後出現不少愛國詩人、詞人,利用詩詞抒發他們的忠憤。年輩較早的有陸游、張孝祥,其次是辛棄疾、陳亮,晚一點的是劉克莊。劉過是和辛棄疾同時且為好友的一位重要詩人、詞人。他的愛國思想是一貫的,他在早年就曾上書朝廷,陳述恢復中原的方略,沒有結果。他自負經綸之才而始終不遇,但熱情到老不衰。在長期的流浪生活中,從多方面抒寫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表現出他的恢復中原的思想,可以說是觸景即發,例如《大雪登越州城樓:“我獨忍凍城上樓,欲擒元濟入蔡州。”《望幸金陵》:“西湖真水真山好,吾君豈亦忘中原?”《題潤州多景樓》:“煙塵茫茫路渺渺,神京不見雙淚流!”《題高遠亭》:“胡塵只隔淮河在,誰為長驅一掃空?”《登凌雲高處》:“更欲杖藜窮望眼,眼中何處認神州。皆是此類。這首《夜思中原》也是其中一首,寫得沉鬱悲壯,最為感人。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攻下汴京,次年春,把徵欽二帝遣送東北,北宋滅亡。在以後的宋金對峙中,南宋對金,一屈於高宗的紹興和議,稱臣納幣;再屈於孝宗的隆興和議,納幣割地,以淮河為界,北方廣大土地盡入金人之手,到作者寫此詩時,至少已經六十多年。詩的起首兩句緊扣題目中的“思”字,把筆勢展開:“中原邈邈路何長,文物衣冠天一方。”以沉痛的筆調寫出了對中原、汴京的懷念:中原邈遠,道路綿長;禮樂典制、世家大族所聚的汴京,天各一方。這兩句為下邊的抒寫拓廣了領域。所謂“路何長”,是一種委婉的說法,實際上從南宋的都城臨安(杭州)到淮河南岸重鎮淮陰,不過千里路程;從淮陰渡淮河,進入中原,可以朝發夕至;如從荊州、襄陽一帶北上中原,輕騎兼日可達。作者在他的《西吳曲·憶襄陽》一首詞里說過:“乾坤誰望?六百里路中原,空老英雄,腸斷劍鋒冷。”可見“文物衣冠天一方”的距離,不是空間遼遠所造成,而是人為的政治因素所造成。從隆興議和之後,宋廷畏金如虎,“恪守”協定,即使近在咫尺之地,也不敢輕越雷池一步,至於恢復中原,更非所想,年復一年,而形勢如故,志士怎能不為之悽然傷懷!
頷聯轉到了自己方面,追想當年曾為國家揮灑過血淚。這裡指他早年向朝廷上書陳述恢複方略而言。他的孤忠並沒有受到賞識,他的才略沒有得到施展,空落得四處流浪。他在《念奴嬌·留別辛稼軒》中說:“不是奏賦明光,上書北闕,無驚人之語。我自匆忙天未許,贏得衣裾塵土。”表現出他的懷才不遇的哀怨情緒,這幾句詞語,也正是“獨有孤臣揮血淚”詩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下句慨嘆當時沒有奇傑的人物象他那樣上書朝廷,力陳恢復大計。天閶,即天門,出自《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這裡指朝廷。這一聯詩句反映了當時朝政萎弱不振,同時,也反映了他對朝廷仍抱有幻想,認為多幾個奇傑人物把天門叫開,據理力爭,就會震動“宸衷”,幡然醒悟,使國家興復。是不是可能呢?在隆興議和之後,最早叫天門的奇傑人物是辛稼軒,他曾向孝宗皇帝上《美芹十論》,全面論述興複方略,洋洋灑灑達數萬言,結果呢,只不過叫他當個小小的朝官司農寺主簿,一個很有軍事韜略的人物,卻分配去管理農業生產。孝宗末年又一個叫天門的人物是陳亮,曾向孝宗連上三書,力倡恢復,不僅沒有受到重視,反而激怒了一批官僚,交相攻擊,斥之為“狂怪之士”。事實證明,隆興和議之後,宋廷君臣已被嚇破了膽,根本不會振作起來,不管有多少奇傑人物齊集天門叫喊也是枉然。我們不能要求詩人對宋廷的腐朽虛弱本質有全面的認識,他的愛國精神畢竟是可貴的,這一聯詩句感情激越,忠憤之氣溢於言外,有振聾發聵之力。
頸聯宕開一筆,思緒集中到邊疆,集中到汴京方面。“冰霜重”是說天氣嚴寒,這只是表面意思,它的真正內涵是說宋軍無力闖過邊關,挺進中原,使得恢復汴京渺茫無期。“宮殿”承首聯次句。春風吹來,本是草木爭榮的時候,而汴京的帝王宮殿因為處在金人的統治之下,在春天裡卻是一片荒涼景象。那么,廣大人民呢?其生活狀況是可想而知的了。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里說:“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表達了金統治之下的廣大人民深盼南師的情意。這個意思在此聯里也可體會得到。在藝術上對仗精切,而氣韻流動,饒有唐人風味。
尾聯再轉到自己方面。上句承第三句,表明過去揮灑過血淚,現在報主之志仍然未衰。下句用的是龍泉劍的典故。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五,誠信高潔之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後被沉埋於豐城監獄下的地層中。《晉書·張華傳》:“吳之未滅也,鬥牛之間常有紫外紫氣。及吳平之後,紫氣愈明。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偉象,乃要煥宿,因登樓仰觀。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華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華即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煥遣使送一劍與華,留一自佩。”這裡詩人用來自比,雖被沉埋而精光不滅,仍然可以上插於天。這是壯語,也是真情語,他早在《下第》詩中就有“振海潮聲春洶湧,插天劍氣夜崢嶸”之句,這裡再次用這個典故,表現出詩人的堅強性格,它的思想感情的基礎是對國家人民的忠誠和熱愛,這種思想感情往往是通過“報主”“忠君”的形式表現出來,成為巨大的精神力量。這是不應以其人的事業成敗,或是否有實際行動來論的。
七律難在發端和結句,發端要放得開,要氣象宏遠;結語要收得住,要辭盡而意不盡。這首詩以悲語起,先把視線伸到中原,伸到汴京,頷聯倒插,追憶當年揮灑血淚,頸聯再推拓開去,把視線伸到邊疆,再伸到汴京,最後以壯語作結,全詩開闔變化神完氣足,過接自然,在七言律詩中是一首形式完美、情感動人的佳作。
這首詩的缺憾主要有兩個:一是在詩中出現標題關鍵字眼“思”。二是重字確實太多,“孤”、“夜”、“天”,一篇中重了三個,“天”出現三次,這在唐詩中是見不到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