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式鐵道炮

多拉式鐵道炮

多拉式鐵道炮,1942年春,克虜伯兵工廠造出了一種800毫米口徑的超級巨炮,它大得出奇,炮膛內可蹲下一名大個子士兵,為紀念該廠的創始人古斯塔夫-克虜伯,希特勒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而設計師穆拉為紀念自己的妻子,將巨炮命名為“多拉”。

1935年,為了突破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希特勒下令研製一種超過“巴黎大炮”的新型超級巨炮。依舊由德國著名的的克虜伯兵工廠承擔這一艱巨的任務。經過7年的努力,1942年春,克虜伯兵工廠終於造出了一種800毫米口徑的超級巨炮。它大得出奇,炮膛內可蹲下一名大個子士兵。為紀念該廠的創始人古斯塔夫-克虜伯,希特勒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而設計師穆拉為紀念自己的妻子,將巨炮命名為“多拉”[Dora(穆拉妻子的名字)],但德國炮兵則更喜歡叫它“多拉”炮。
“多拉”除了在身管長度和射程不如“巴黎大炮”外,在許多方面都堪稱世界之最:全炮約長43米、寬7米、高12米、重1350噸,幾乎是“巴黎大炮”的兩倍。炮彈也大得驚人,其中榴彈丸重4.81噸。另一種用於破壞混凝土掩蔽部的彈丸則重達7.1噸,內裝200公斤炸藥。據說它的威力足以擊穿3公里以外厚度為850毫米的混凝土牆。作為對比,依阿華級戰列艦有9門406毫米主炮,每發炮彈的重量才是1200多公斤,就足以在地面上炸出足球場那么大的大坑,一發炮彈就足以摧毀一個炮兵連,更不要說多拉大炮的7.1噸重炮彈威力了。(不過人家全艦才2000艦員。)
多拉”作為德軍最高統帥部的王牌,由一名陸軍少將擔任總指揮。射擊時則由一名上校具體指揮。直接操作大炮的士兵多達1400多名,加上兩個擔任防空任務的高炮團、警衛人員、維修保養人員,共需4000多人。
不過,由於個頭太大,“多拉”的運輸、操作、保障都極為不便,這極大地影響了它的實戰能力。僅就運輸而言,需要首先把各部件卸下來分別裝車,運炮車與兩層樓的樓房相當。整座大炮及所需的彈藥需動用60節車皮。而且,由於炮身過寬,標準寬度的鐵路無法運輸,需要專門鋪設特製的軌道。到達發射陣地後,到達陣地後,先用2台巨型起重視吊裝底座,然後安裝炮架、炮管和裝彈機構,全部工作就需要1400-1500人整整忙活3個星期。
1942年4月,德軍進攻克里米亞受挫,德軍高層遂決定把“多拉”派上戰場。前蘇聯黑海艦隊司令部在塞爾斯托波爾城安營紮寨,抗擊著德軍的多次進攻,蘇軍憑藉堅固工事,使德軍多次進攻失敗。德國炮兵調來上千門各種炮,要進行報復,其中就有多拉大炮。從6月7日起,多拉大炮就向塞城的主要7個目標進行轟擊,共發射48發炮彈,使塞城成了一片廢墟。其中有一發擊毀了埋在岩石下數米深的一個巨型彈藥庫。後來,“多拉”又連續參加了進攻史達林格勒及莫洛托夫城的作戰,但也沒有建立什麼特殊功勳。1944年波蘭地下武裝起義,德國秘密警察頭子下令鎮壓,又使用多拉大炮。在離華沙30公里地方,發射30發炮彈,使成千上萬人民死亡。從此,多拉炮就銷聲匿跡了。多拉炮從初次登場到最後鎮壓華沙起義,有據可查總共發射104發炮彈。儘管“大多拉”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與人們對它的期望相差很遠,與製造它的成本更是不成比例這種大炮儘管相當厲害,但它非常笨重,運輸、架設都很費時費力。而且它的壽命也很短,每個炮管只能發射幾十發,就得吊換新炮管,不然就會爆炸。造價也很昂貴……二戰結束時,“大多拉”炮成為蘇聯紅軍的戰利品,以後又被運到盟軍占領區,成為盟軍研究巨炮的樣品。最後,這座空前絕後的超級巨炮被盟軍拆解,結束了它短暫而奇特的—生。儘管德國製造了這種世界上最大的炮,但終究不能挽回希特勒的失敗。只不過在“兵器史冊”中,多了一個傳奇故事而已。
(附註一筆,希特勒這個瘋子,曾經構想過在70000多噸的俾斯麥號戰列艦後續艦上,安裝多拉大炮。如果能行,絕對是世界上最大的艦載主炮了。英國的18英寸主炮和日本的大和號都要玩去。一發炮彈頂他們5個。
但這怎么可能呢。一兩門巨大的多拉大炮就要3000噸的分量,而且射速極慢——且不論這個射擊不中而對方趁機逼近,一時半會兒毫無還手之力的可怕境地,最可怕的是,70000噸的載艦,在主炮射擊的時候,也有被後坐力衝擊傾覆的危險……所以我只能說希特勒是個瘋子。不過,多拉大炮是構想中的最大艦載主炮,呵呵。)
“大多拉”炮(DoraGun)性能諸元:
口徑:800mm
入役:1942年
全炮長:約43m
炮彈重:7100kg
炮高:12m
系統全重:1350噸
最大仰角:53度
有效射程:40km
製造廠商:克虜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