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佳山民俗博物館

夕佳山民俗博物館

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夕佳山民俗博物館 已於10月19日建成,向中外遊客開放。 位於著名的國家風景名勝區“蜀南竹海”邊緣,距江安縣城20公里。該館於一九九六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 。 於江安縣夕佳山境內。它是迄今為止中國保存最為完古代民居建築群之一,始建於1612年,被譽為“中國民間建築活化石”、“傳統文化的大寶庫”、“天然鷺鳥公園”。 該館主要展示夕佳山民居的歷史沿革、建築風格。基本陳列為川南民俗陳列展。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位於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江安鎮東南20公里處夕佳山鄉壩上村。據查,明萬曆40年(公元1612年),因川南人口劇降,江夏黃應江入住川南在此建造住宅。因這一帶風景優美,根據民間“三奇“(奇書、駿馬、佳山)中的佳山而得名“夕佳山”。其後黃氏子孫世代繁衍,於清順治、乾隆年間都先後有大型擴建和維修。清鹹豐己末年(公元1859年)9月28日,黃氏之八代孫黃學海聘請川南著名工匠曾備儒主持重建夕佳山。至此,夕佳山民居建築群乃臻完整。

主要景點

民居坐南向北,南依安遠山脈,北臨層層淺丘,有"千人拱手,萬山來朝"的氣勢。占地6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056平方米。為懸山穿斗式木質結構,房舍123間,深院高牆,飛檐黛瓦,古木參天,掩映於修竹茂林之中,景色秀麗。

古民居平面為組合四合院式,縱深三進,大門、正廳、後廳依次置於一中軸線上,中軸線左、右又各錯落有致地置有三進廂房,整個布局形如一展翅欲飛的仙鶴停於一個古瓶上,意為平(瓶)安鶴祥(翔)":莊園東三進廂房,利用房屋建築與天井的虛實相生,構成"紙、墨、筆、硯"圖形,匠心獨運。莊園的前後左右各置有池塘、後花園、西花園、東花園。古民居整個建築布局嚴謹,主次分明,開合有序,互為呼應。保留了宋、明以來民間建築風格。華夏民族有“左貴於右”的習尚。民居中軸線左側,經堂、中客廳、工字廳、戲台、上客廳、書房、琴房、學館、怡園等建築和庭院錯落有序地分布其間,建築風格高雅,多以各類精美雕刻和垂花捲草,彩繪飛金作飾。這顯然是民居主人和上等人居住和娛樂之所。民居中軸線右側,下客廳、繡樓、織布房、糧倉、廚房、馬房、轎房、土牢、飯堂等建築分布其間,建築格調相比左側而言,要低得多。這是下等人和晚輩居住的地方。中軸線兩側建築格調的反差,是中國封建等級制度和守法制度留下的痕跡。夕佳山民居建築群在建築造型上突出主體,在裝飾手法上出現多樣化變化趨勢。置於中軸線上的前廳(二進)和後廳(三進)是整個民居的主要建築部分,它在造型和裝飾上特別突出。平面的進深和開間格外寬闊,房屋高大,用料粗壯,舉折高矗,坡面平直,仰瓦整齊。連檐、飛椽,八檁構架,格外莊嚴肅穆;柱礎、駝峰,多繪有雲水蓮花等吉祥圖案,更顯華麗典雅。屋脊的脊頭上翹,並輔以瓷片鑲嵌花紋圖案作飾。屋脊正中灰塑以“山谷題留”、“庭經換鵝”、“黃鶴樓”、“西遊記”、“八仙過海”等歷史題材和傳說故事。構圖生動,人物逼真。正廳的前面置有十四關二十八扇木質棱花隔扇門,正中四扇的裙板上鏤空有“漁樵耕讀”木雕人物圖案,捕魚的漁父、砍柴的樵夫、耕作的農人、攻書的士子,別致,技法新穎,線條粗獷,人物神似,極富生活氣息。其它的棱花隔扇門的裙板上多以深、淺相間的浮雕技法,刻有“福祿壽喜”、“福山壽海”、“終身吉祥”、“梅蘭菊竹”、“連(蓮)生三級(戟)“等吉祥圖案作飾。撐拱上使用圓雕和鏤空相結合的技藝,雕有誇張變形的蝙蝠、含花奔騰野鹿、展翅欲飛的白鶴、歡若狂的喜獅,暗合“福祿壽喜”。整個造型生動,刀法細緻,線條流暢,具有強烈的象徵性和寓意性。裝飾典雅精美,交輝映襯,為民居平方根建築的外觀造型增添了富麗堂皇的色彩。

民居的後廳也是主要建築部分之一,其中的正堂屋是祭祀之地。下頁三關六扇花格欞窗隔扇門,欞窗以木條制襯“福”、“祿”、“壽”、“喜”、“忠”、“孝”六個篆書大字,每個字均以萬字木格紋鋪底襯邊,並各穿以五個變形蝙蝠,組成“五福臨門”圖案。隔扇閡的裙板上又淺刻以“壽”、“喜”、“琴”、“棋”、“書”、“畫”圖案,從肅穆中透出高雅的格調。

老爺房:老爺黃公美的臥室。

民居西側的第二進廂房是娛樂區。工字廳與戲台緊緊相連,平面布置為二級台面,高低錯落有致,裝飾分外華麗。撐拱、雀替我以鏤空和高浮雕相飾,雕樑畫棟,垂穗燈籠,彩繪飛金。戲台的額枋上使用高浮雕手法,飾以大量的戲劇人物故事和花草蟲魚博古圖案,風格樸質,立體感強,刀法爽利,實為我國民間木雕藝術之珍品。

夕佳山民居對園林藝術頗為講究,東花園、後花園、怡園(又叫西花園)、棗園分布於民居的前後左右,其中以怡園稱著。怡園,占地3畝,以花木林園見勝。這裡有四季長春之樹,八節不謝之花。曲廊幽深,小橋流水,春蘭秋菊,幽香怡人。大有不出園林而享山林之怡之感。怡園的主要建築是書房、琴房、上客廳、怡亭、學館等。建築尤以玲瓏典雅見長,琴房前面,庭前一池,臨池壘石,山石嶙峋,上有榕樹,古根虬枝,雅朴蒼勁,全園之景,盡濃縮於方丈之間。顯示了“水湯湯”、“山峨峨”和“樹蒼蒼”渾然成趣的氣勢。怡園南牆,多種翠竹,園內外樹枝彼此交錯,白色垣牆掩映於修竹藤蔓之中。時或月影橫斜,時或輕敲竹韻,使人意境悠然,加之怡園後門半掩,更使人感到背面還有偌大林園,若干景致,神秘莫測,“別有洞天”的情趣。忽而南牆之下引出一泓流水,則有“從中一股清泉出,不識源頭何處來”的詩情畫意。

中國園林,小園多孤植,大園多群植。夕佳山民居的怡園兼而有之。園之南以群植,林木森森,蒼翠幽靜,有大園之氣魄;園之北,以孤植,粉牆為“紙”,栽一二花木襯托前後,組成一幅立體小景,有小園之典雅。園之中,有株兩百多年的古黃角蘭,樹幹高大,旁斜逸出。每逢夏秋,古蘭盛開,使整個夕佳山都沉浸在一片“香海”之中,實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感。更有趣者,在怡園的假山上,有一株參天古榕樹和一株三丈有餘的古棕樹相生相共,頭首相交,相抱依依。這是園林創作者的獨具匠心,是中國“中(棕)庸(榕)之道”儒家思想的借題發揮,此乃民間極為罕見的融儒家哲理與園林於一體的絕妙佳作。

夕佳山民居四周,有上百畝的楨楠木和雜木林。樹木林深,翁郁蒼秀,每逢春夏,上萬隻白鷺雲集枝頭,遠遠望去,宛若綠茵上輕飄白絮,又好似簇擁的玉塑冰雕。白鷺在夕佳山繁衍生息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它們為夕佳山民居平添了無限的生機,夕佳山也因此而獲“中國天然鷺鳥公園”的美譽。

夕佳山民居是飽蘸中國農耕文化液汁的民間建築群,也是民間凝聚耕讀文化因子的建築活化石,是巴蜀神秘農耕文化的孤島和守望者。於1996年10月21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夕佳山民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四川省人民政府就行文批准在夕佳山民居建立民俗博物館。經過江安縣人民政府及文化部門的不斷努力,現在民俗博物館開設有內容豐富的“黃氏家族原狀陳列”、“川南民俗展覽”。目前,夕佳山民居連同它的民俗展覽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及海內外遊人的關注和青睞。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夕佳山民居這顆璀璨的文化明珠將會放出越來越耀眼的光芒。

發展歷史

夕佳山民居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築群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江安縣城東南20公里的夕佳山鄉壩上村,建於明萬曆四十年,經清、民國時期幾次大的修葺,至今保存完整。

根據史料記載明代錫姓富戶在此建園。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進行擴建。規模宏大,現存房舍108間,建築面積5146平方米,是典型的傳統民居。從大門而進,依次為前廳、後廳、兩側翼配有廂房,組成兩個大的四合院。前廳是主要建築,處在整個方舍的中部,兩翼廂房之後是若干個大小不等的四合院。左右是作坊、倉庫及僕役住宅;右面長廊後是戲台,再後面是怡園,院內配有小橋荷花、假山竹樹,環境幽靜別致,四周設有琴房、書房等。

老宅坐南朝北,置臨層層淺丘,有"千人拱手,萬山來朝"的運勢。整座莊園占地6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餘平方米,為懸山穿斗式木質結構,房舍123間,深院高牆,飛檐黛瓦,古木參天,掩映於修竹茂林之中。建築為組合四合院式,縱深三進,大門、正廳、後廳依次置於中軸線上,中軸線左、右又各錯落有致地置有三進廂房,整個布局形如一展翅欲飛的仙鶴立於一個古瓶之上,意為平(瓶)安鶴祥(翔)。

莊園始建於明萬曆年,高牆深築,屋宇軒昂,呈三進四合院排列, 占地1萬餘平方米,有大小房123間。整個建築系懸山穿斗式小青瓦木質結構,布局嚴謹,主次分明,開合有序,保留下明清以來的民間建築風格,具有典型的“川南莊園” 特色。莊園內有門樓、前廳、正廳、天井、客廳、堂屋、過廳、戲樓、花廳等分布其中;還有小橋流水,怪石嶙峋,小巧雅靜,清朗幽雅的怡園,是一座具有四川園林和江南園林兼而有之的私家花園。整座莊園結構宏大,錯落有致,雕刻精美,古樸生動。園內環境清幽,格調高雅,生態佳好。莊園四周還有上百畝的楨楠林,每逢春夏,成千上萬隻白鷺、蒼鷺雲集林中,宛若片片白雲,鑲嵌浮動於林梢樹叢,它們在林中營巢棲息,啁啾終日,景色十分壯觀美麗。

莊園選址十分講究,因而實用功能齊全,是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的縮影,也是農耕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整個莊園展現的是一部可供人們感受和探索的“等級制度”、“宗法制度”、“男尊女卑” 等封建體制、思想、觀念的歷史教科書。

參觀信息

夕佳山莊園,又稱夕佳山民俗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宜賓市江安縣境內,距縣城21公里,宜賓市89公里,瀘州市60公里。

周邊景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蜀南竹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