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旱

夏旱

夏旱指發生在6-8月份的乾旱。夏季氣溫高,農作物生長旺盛,需水量大,如無雨、少雨或降水不及時,就會形成夏旱。夏旱分為初夏旱和伏旱。

(圖)夏旱夏旱

夏旱的定義是:每年6-8月,任意連續5天的逐日降水量小於等於5mm,且5天累計雨量小於等於10mm,則把這5天的第一天定義為夏旱入旱日。夏旱開始日期多年平均都在7月2日前後。

簡介

(圖)夏旱情況夏旱情況

夏旱是對農業產量威脅最為嚴重的災害性天氣。每年6-8月都有乾旱發生,僅不同年份輕重程度和分布地區有所別。諺語說:冰雹一條線,乾旱一大片。它的影響區域廣大,危害也最重。

夏旱的地區分布:

洗手乾的機率分布:6月上旬,我省大部分地區水稻栽插正趨完成,此時少雨時段對水稻的生長危害極大,因此6月20日前出現的少雨時段(初日)的年份定為有洗手乾年。我省洗手乾出現的機率東部大,西部小。109E以東地區在0.50以上,省西部威寧--納雍--織金--安順--關嶺一線以西地區在0.20以下,我省大部地區在0.20-0.45之間。

6--8月少雨日數的地區分布:用1951-1981年資料統計,銅仁地區、遵義地區大部以及黔東南州東部總日數都在40天以上,六盤水、黔西南西部在15天以下。最大值中心(大於45天)在天柱、塘頭、道真;最小值在盤縣(10天),由東北向西南遞減。6月份我省各地平均少雨日數均在10天以下,7-8月除省之西南部外,大部分地區都在10天以上,各站的少雨日數80%集中在7-8月,且最大值中心向北移。

起源

(圖)夏旱夏旱環境

西北乾旱環境的起源可上溯到1.6億年前。 西北乾旱環境的形成是我國古環境研究的重要課題。為探討我國西北部乾旱環境的形成時代與成因,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對塔里木、準噶爾柴達木、河西走廊、陝甘寧等盆地近2億年來的中、新生界乾旱沉積的時空分布和特徵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是在約0.24億年以來的新近紀形成的。

在2.1億年-1.9億年前的早侏羅世,西北各盆地相應地層中,乾旱沉積很少見到,主要是灰色煤系地層,說明當時西北氣候普遍相當濕潤。但在之後的1.9億年-1.6億年前的中侏羅世,各盆地在其早期含煤地層還分布廣泛,但到晚期已開始出現乾旱沉積,並呈現逐漸增多趨勢,這表明當時西北氣候正由濕潤向乾旱轉變。到了1.6億年-1.4億年前的晚

(圖)夏旱沙漠沉積

侏羅世,各盆地相應地層中,以內陸紅層為代表的乾旱沉積大量出現,並占據主要地位,表明該期西北地區已普遍處於亞熱帶乾旱環境中。在晚侏羅世以來的近1.6億年里,西北內陸各大盆地基本處於乾旱環境中,只是乾旱程度和類型有所變化。其中,在1.6億年-0.24億年前的晚侏羅世至古近紀時期,主要為發育紅色沙漠沉積的亞熱帶乾旱環境;在約0.24億年來的新近紀期間,西北乾旱環境從亞熱帶乾旱環境逐漸過渡到溫帶內陸乾旱環境,乾旱沉積的顏色也從以紅色為主逐漸過渡到了以灰、黃色為主,現代黃色沙漠景觀也在此時期逐漸發育形成。

晚侏羅世亞熱帶乾旱環境開始在西北大範圍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全球氣溫逐漸回升,亞熱帶北界向北擴展。約1億年前開始的白堊紀中期以來,隨著全球氣溫波動式遞減,亞熱帶北界又擺動式向南撤退。西北本應向溫帶較濕潤環境轉化,但主要由於青藏高原及西北各盆地周圍山脈的強烈隆升,致使盆地的乾旱效應加強,因而一反常態地轉化為溫帶乾旱環境。

預警分級

(圖)夏旱特大幹旱(一級紅色預警)

特大乾旱(一級紅色預警)

嚴重乾旱(二級橙色預警)(數區縣的多個鄉鎮發生嚴重乾旱,或一個區縣發生特大幹旱等)。

中度乾旱(三級黃色預警)

輕度乾旱(四級藍色預警)

原因

(圖)夏旱四川夏旱

四川遭受嚴重春旱後,由於入夏以來氣溫仍然偏高、降雨偏少,先後有72個縣(市、區)出現了20天至28天的夏旱。雖出現一次降雨過程,但降雨分布嚴重不均,盆地中部和西北部主旱區降雨量仍不明顯,仍有50個縣(區、市)的旱情在持續。

遼寧造成嚴重夏旱的最重要原因是連日的高溫少雨。另外,春節過后土壤墒情不足也是造成夏旱的重要原因。乾旱也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

川渝的旱情主要是受去年夏旱累積效應的影響。受全球變暖的影響,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正在頻頻出現。加上冬季本來降水就少,所以旱情較為嚴重。

北方廣大地區持續乾旱少雨,由於用水行為的不合理和無節制、生態環境的破壞等原因,我國北方農村地區可供使用的地表水資源日趨減少。地表水的衰減使越來越多的農村開始依賴地下水資源。從目前的情況看,地下水已經成為農業灌溉的最主要水源。從動態上看,農業灌溉對地下水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按照這一趨勢發展下去,在農業用水來源中,河流與水庫將進一步退出,地下水將是農業灌溉的幾乎惟一的用水途徑。地下水位的加速下降是農村用水中

(圖)夏旱浪費水資源現象

的一個普遍存在且十分嚴重的問題。另一方面,在灌溉用水不見減少的情況下,農村人口的增長和工業發展以及高耗水生活設施在農村的推廣和普及,將對農村用水提出新的需求。北方農村的灌溉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比例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仍然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灌溉技術的改進也是微乎其微。這種狀況決定了在短時期內農業灌溉用水量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農村人口增長和工業發展將增加用水量問題。平均人口數量從1975年的1403人增加到了2000年的1859人,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約為千分之十三。而中國北方農村工業自1975年以來也發展迅速,在所調查的村莊中,平均每個村莊的工業產值從1975年的25.4萬元增加到了2000年的2358.2萬元,農村工業產值在25年的時間裡增長了近100倍。

城市化因素增加表現在原來只存在於城市地區的一些生活設施在農村的普及、農民生活方式的變化等方面。與生活用水量相關的生活設施主要包括用水便利設施(如自來水設施)和耗水生活設施(如洗衣機)。這兩類涉水生活設施在農村已經開始逐漸發展和普及。農村居民家庭中,私人機井和洗衣機的擁有率分別達到了48.5%和40.3%;一些農村居民家庭開始使用水暖氣(14.7%)、洗澡熱水器(9.4%)等設施;使用抽水馬桶的農村居民家庭雖然比例還很低,但已經開始出現。從村莊的統一供水設施看,43%的村莊有統一自來水供應設施。這些村莊的自來水供應時間每天平均8個小時,其中有20%的村莊每天24小時供應自來水。另外還有16.8%的村莊擁有公用澡堂。這些用水設施和設備在農村的推廣極大地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方式和用水方式,也增加了農村的生活用水量。農村用水占據我國用水總量的絕大部分,而且牽涉作為基礎地位的農業,也關係到我國絕大多數人的生存與生活。解決不好農村水問題,就不可能真正解決我國水危機,其後果不單單是水資源短缺,還將牽涉到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水資源危機的一體化和嚴重性 。

案例

(圖)遼寧夏旱遼寧夏旱

遼寧遭遇夏旱:

2007年6月19日遼寧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於上午宣布,受數日高溫少雨天氣影響,遼寧省各地旱情急劇惡化,到19日8時,農作物受旱面積2116.44萬畝,127.31萬人口、47.38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這是遼寧30年以來最嚴重的夏旱。

據遼寧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介紹,乾旱涉及遼寧省14個市。旱情最嚴重的是遼西北地區中南部地區。全省有88座水庫乾枯。在受旱面積中,重旱691.9萬畝,乾枯6.5萬畝。

據遼寧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專家分析,造成此次嚴重夏旱的最重要原因是連日的高溫少雨。另外,春節過后土壤墒情不足也是造成夏旱的重要原因。雖然遼寧3月經歷了百年未遇的暴雪,但由於後期氣溫上升過快,使得土壤失墒迅速。

(圖)夏旱四川省夏旱

四川遂寧遭遇夏旱:

2007年5月24日,全省有50個縣(區、市)的夏旱在持續,給災區農業生產和民眾生活造成較嚴重的影響。

四川省氣象局副局長左雄說,全省遭受嚴重春旱,由於自入夏開始氣溫仍然偏高、降雨偏少,全省先後有72個縣(市、區)出現了20天至28天的夏旱。5月22日至23日,全省出現一次降雨過程,但降雨分布嚴重不均,盆地中部和西北部主旱區降雨量仍不明顯,仍有50個縣(區、市)的旱情在持續。2007年5月24日成都市抗旱暨大春生產工作會在大邑召開,成都市水務局、市農委等部門共同提出了抗旱、大春搶栽等具體執行措施。

成都市氣溫持續偏高,降水量分布極不均勻。南部降雨偏多,東部、北部降雨量明顯偏少,東北部地區田間土壤墒情下降明顯,出現了一般性夏旱。據氣象資料統計,5月1日—23日,龍泉驛、金堂等地達到夏旱標準,旱期降水量比歷年同期偏少5—6成。

(圖)夏旱重慶萬州區夏旱

重慶萬州區經歷了近40天嚴重旱災(降水僅28.3毫米)。正值大春播種關鍵時節,持續乾旱導致土壤退墒速度加快,水利工程蓄水不足40%,不少庫塘因乾枯無水可放,部分鄉鎮人畜飲水困難,農作物播種生長受到嚴重影響,水稻、紅苕等農作物大面積受災,玉米乾枯死苗,水稻、紅苕無法栽插。特別是中高山區災情更重,嚴重影響民眾生產生活。旱災全區農作物受災面積5.433萬公頃,絕收面積1.827萬公頃,預計因災減產糧食13.77萬噸,占常年大春糧食產量的33.1%,全區因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2.52億元。夏旱是貴州農業生產的一大災害。首先因為夏旱是我省發生極為頻繁的一種氣象災害,各地幾乎每年都有危害程度不同的夏旱發生,黔東北農村廣為流傳的所謂“每年都有6月(農曆)旱,不是大旱是小旱”的說法,就是對當地夏旱氣候規律的概括。其二,夏旱持續時間長、波及地域廣。

浙江全市各地山塘水庫蓄水也不足。19座小(一)型以上水庫總蓄水量為9173萬立方米,占控制庫容的76%。三座中型水庫蓄水量為楊溪3612萬立方米,占控制庫容的78%,太平2498萬立方米,占控制庫容的77%,三渡溪727萬立方米,占控制庫容的79%。

自貢市34個監測點均出現夏旱,其中持續30天以上嚴重夏旱的點有28個,有14個點達到41天-52天的特大夏旱標準。全市夏旱已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979億元,受災人口162.5萬人,受旱面積達162.7萬畝。

北京連續出現8個乾旱年,全年降水只有448毫米,比常年平均少了137毫米。由於南水北調到2008年上半年才能引水到京,北京依靠當地水資源還要再扛1年零3個月的時間,供水安全形勢嚴峻。

措施

(圖)夏旱中的人們夏旱中的人們

抗旱減災建議:

(1) 常年氣候乾旱的昭魯壩區及乾熱河谷少雨區宜關注旱情發展,加強抗旱減災工作,做好防大災、抗大旱的準備工作。

(2)各地應積極行動起來,積極開展節水、保水抗旱工作,千方百計地利用各種水利資源,確保人畜飲水和糧經作物用水;全力以赴搞好抗旱減災工作。

預防

(圖)夏旱防護林

1、植樹種草、培植防護林,防止水土流失。

2、多植樹,多種草;沙地不種植農作物用來種草和樹防止土地沙化。

3、還要防止土壤板結會更不利於種植農作物的生長。

4、多用農家肥儘量少用那些無機肥。

5、應該以年為單位隔年種植這有利於保持土壤肥力

6、少用含磷一類的化肥它們由雨水進入河流使水富營養化,會造成藻類大量繁殖破壞生態平衡。

危害

(圖)夏旱夏旱

晚----多種作物不能及時播種,普遍形成晚播晚發。有效積溫相對減少,生長發育後延,成熟期推遲,普遍變成晚茬作物。

弱----長期乾旱造成了農作物植株小、根系弱、葉片面積小,生物產量大幅度減少,直接影響經濟產量。

亂----由於受害程度不同,農作物播種有早有晚,品種雜亂,長勢不整齊,給管理造成困難。

慢----受害的農作物脆弱,抗逆能力差,管理措施效應慢,養分吸收慢,光合積累慢。

災後

(圖)夏旱搶墒播種

抓好“四防”、“一增”等管理措施。即防澇、防蟲、防衰、防晚和增措施、促產量。

防澇----受旱苗後期常遇澇災,如同雪上加霜。因此要做到大雨早排,小水灌溉,開溝起壟,流水通暢,以防在土壤板結、根系較弱的情況下,影響作物根系呼吸,甚至造成窒息死亡。

防蟲----交替輪換用藥,多種措施並用,科學控制蟲害。

防衰----受旱作物葉小,根弱,細胞老化,輸導組織收縮,對養分吸收慢,利用率低。因此,要結合灌水增施速效肥料。追肥要“少吃多餐”並開溝淺施。

防晚----補種和雨後搶墒播種的農作物,多數不能按季節正常生長,有效積溫、日照時數等均不能滿足生育需要。因此,對這些作物要突出一個“促”字,立足一個“勤”字,力爭一個“早”字,千方百計促早熟、爭收成。在加強農業措施的同時,要抓好化學藥劑和肥料調控。磷和微量元素可使作物體內糖和蛋白質增加,中後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對玉米、水稻等作物的早熟增產具有顯著效果,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可增產4.5%-8.2%。在大豆開花期每畝噴施10-15克鉬酸銨,能增莢增粒,使籽粒飽滿,並可提前3-5天成熟,增產12%-22%。在9月底至10月初每畝噴施100-200毫升乙烯利或用藥液蘸果,可有效地促進多種農作物早熟。

增措施促產量----晚熟玉米人工授粉,可促進多結籽粒;水稻後期巧用肥水,能減少秕粒,顯著增產;花生中耕壅土,可增加坐果率,提高產量;玉米適當晚收,能增加千粒重,增產9%-18%;大豆噴施三碘苯甲酸,可增產4.5%-7.8%;甘薯、蘿蔔噴施50ppm甘薯增大素能增產17%-20%;稻草覆蓋直接還田,不僅能蓄水保墒,滅草肥田,還可使玉米增產6.7%-9%,大豆增產4%-7.4%;甘薯田覆蓋秸稈既增產,又可減少人工翻蔓。

詩詞

詩詞一:
(圖)旱災旱災

作者:白居易;年代:唐朝\代
【詩文】:
太陰不離畢,太歲仍在午。
旱日與炎風,枯焦我田畝。
金石欲銷爍,況茲禾與黍。
嗷嗷萬族中,唯農最辛苦。
憫然望歲者,出門何所睹。
但見棘與茨,羅生遍場圃。
惡苗承沴氣,欣然得其所。
感此因問天,可能長不雨?

詩詞二:

作者:李石 朝代:宋

【詩文】:

四月旱火坤西維,湫潭百丈滄江湄。潭中老龍帝所御,偃蹇不任世俗羈。招呼頻費香火誠,去則甚速來何遲。炎官火傘日輪午,一塵不動天琉璃。火光之中興白霧,風伯鼓鞴雷奮椎。黑雲壓城白晝暝。倒瀉銀漢傾天池。帝勅九烏以震死,血飽龍吻紛淋漓。再拜謂龍曷少霽,龍與我職均有司。商霖儻可通帝夢,正直炯炯唯龍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