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太祖

夏太祖

夏太祖李繼遷(963年—1004年1月26日),本姓拓跋氏,銀州(今陝西榆林米脂縣)人,出身党項族平夏部,銀州防禦使李光儼之子,李繼捧族弟,出生地被稱為李繼遷寨,宋朝曾賜名趙保吉。 史書載李繼遷幼年時即以勇敢果斷,以“擅騎射,饒智數”而聞名鄉里。975年(北宋開寶八年、遼保寧七年),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繼遷族叔)愛其才,授年僅十二歲的李繼遷為管內都知蕃落使。982年(北宋太平興國七年、遼乾亨四年),李繼遷得知族兄李繼捧迫於族內壓力入朝,並交出夏、綏、銀、宥、靜五州地後,與弟李繼沖、親信張浦等人組織党項各部叛宋。後來李繼遷派張浦帶著重幣到遼國,向遼聖宗表示願意歸附,取得遼的支持。河西素來為北宋重地,遼聖宗為了削弱北宋在河西的控制力,授繼遷為定難節度使、夏銀綏宥靜五州觀察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990年(北宋淳化元年、遼統和八年)李繼遷即位為夏國王。依遼的支持,李繼遷實力日強,不僅收復了故地,還奪取了西北重鎮靈州。 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遼統和二十二年),李繼遷中吐蕃潘羅支之計,傷重而死,年僅42歲。葬於裕陵(今寧夏賀蘭山平羌堡西北5里處)。李德明即位後,追謚應運法天神智仁聖至道廣德孝光皇帝,廟號武宗。 其孫李元昊稱帝後,追謚為神武皇帝,廟號太祖。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李繼遷是北魏鮮卑後裔,《宋史》記載。李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說:“臣的先祖本是帝胄之後,在東晉衰亡之時,創立北魏基業。” 《遼史》記載西夏本是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後裔。 《金史》稱西夏的建國曆程非常長,党項大臣羅世昌列出西夏世系,自稱北魏末年,皇統衰微。故而西夏皇帝的祖先居住松州,延續了皇族舊姓拓跋氏。

李繼遷是北魏鮮卑後裔。在唐太宗貞觀初年時,李繼遷的祖先拓跋赤辭歸唐,被唐太宗賜姓為李氏。唐僖宗時,李繼遷的高祖父李思忠,與從兄李思恭征討黃巢時陣亡。自此党項李氏得世據以夏州為中心的五州之地,號定難軍。歷唐末五代交替而不變。其曾祖父李仁顏,仕後唐,為銀州防禦使。李繼遷祖父李彝景仕後晉,父親李光儼仕後周。

出奔自立

963年(北宋建隆四年、遼應歷十三年),李繼遷出生於銀州(今陝西榆林)無定河,據說李繼遷生下來就有牙齒 。李繼遷長大後勇悍有謀,“擅騎射,饒智數”而聞名鄉里。975年(北宋開寶八年、遼保寧七年),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李繼遷的族叔)愛其才,授年僅十二歲的李繼遷為管內都知蕃落使。

李繼遷早期活動路線 李繼遷早期活動路線

982年(北宋太平興國七年、遼乾亨四年),族兄李繼捧入朝,與李克文不和,李克文在宋太宗面前進言不能讓李繼捧繼任節度使之位。於是定難軍留後李繼捧獻地朝宋,宋太宗派使者要求將李繼捧五服之內的宗族入質汴京。這時候李繼遷始知五州之地盡歸宋朝廷。 宋朝接收西夏五州之地時,李繼遷才二十歲,留居銀州(今陝西榆林米脂縣)。宋朝的使臣到了之後,李繼遷與親信張浦披麻戴孝,假稱乳母亡故,外出下葬。實則李繼遷將兵器藏在喪車與棺材內,出城之後出奔距離夏州三百里的地斤澤 (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聯結党項豪族,抗宋自立。當時豪族因為李繼遷勢單力薄,不肯與他一起起事。李繼遷將遠祖拓跋思忠的畫像懸掛出來,顯示眾人。眾人看到畫像,泣涕跪拜,於是歸附李繼遷的部落越來越多。 同年十二月,李繼遷攻打夏州(今陝西靖邊縣),自此走上了與宋朝分庭抗禮的道路。

983年(北宋太平興國八年、遼統和元年)三月,李繼遷聽說李繼捧等人都接受了宋太宗的恩惠,於是遣使入貢宋朝。上表說明,不願進汴京,但願長久鎮守邊陲。 宋太宗回信李繼遷,信中表彰了李繼遷祖上效忠於中原王朝的業績,同時也說明了歸順的好處以及繼續頑抗的後果,可謂是軟硬兼施。但是李繼遷始終不為宋太宗所動。

創業受挫

983年(北宋太平興國八年、遼統和元年)五月,由於李繼遷繼續侵擾宋朝河西諸州,銀、夏各地無寧日。宋太宗令銀、夏、綏、宥都巡檢使田欽祚與西上閤門副使袁繼忠率兵巡護河西諸地。李繼遷從柞嶺率領部眾侵襲宋軍,兩軍戰於葭蘆川(今陝西佳縣西北),李繼遷大敗,丟盔棄甲逃走。

九月,李繼遷聽說田欽祚、袁繼忠屯兵三岔,控制了通往夏州的要害,暗地裡率兵攻打,沒能取勝,於是退入狐狢谷,田欽祚率軍出萬井口追殺李繼遷。李繼遷出來請戰,率領大軍在後面圍困雄武軍千餘人。袁繼忠命龍衛指揮荊嗣前去救援,兩軍展開廝殺。李繼遷開始有些招架不住,損失人馬七百餘。之後,田欽祚大軍回軍,依山紮營,李繼遷也駐營在山下。田欽祚與荊嗣招募了勁卒五十人,乘夜縱火攻打李繼遷的大營。李繼遷沒有防備,營房都被宋軍燒毀,軍士死者一千餘人。 十二月,宋太宗詔綏、銀、夏等州官吏,招攬逃到邊界以外的農民回到家園繼續耕作,實則是為了招攬李繼遷轄地的農民,以對李繼遷釜底抽薪。李繼遷見部下將士都有回到宋朝的心思,對謀臣張浦說:“我宗社長久以來都得不到修繕,而且民眾在這荒蕪之地都食不果腹。如今宋朝以雄厚的財力和豐饒的物產招撫境外的流民,使我們親離眾散,以後勢將不能支撐。”張浦對李繼遷說:“宋軍駐紮在銀、夏的軍隊十分多,我們很難與他們爭鋒。但是宥州(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東)土地十分豐饒,而且依託橫山(陝西省橫山縣南)為界,如果以此引誘諸部併力圖之,遏制險要的城池以觀局勢的發展,也是一條圖謀復興的大計。”李繼遷深以為然,於是糾合西戎部眾力圖攻打,合兵二萬人攻打宥州。宋巡檢使李詢率所部蕃漢兵馬將李繼遷擊退。

984年(北宋雍熙元年、遼統和二年),李繼遷因為攻打宥州不勝,故而仍駐軍地斤澤。地斤水草豐茂,有利於部眾放牧,於是部眾和牛羊漸漸多了。五月,李繼遷令其弟李繼沖前去煽動引誘河西諸蕃部。党項咩嵬族酋領魔病人乜崖一直以來就與南山諸族結黨為亂,被李繼沖招降,率其部請降,李繼遷派重臣張浦前去接納。 王庭鎮在夏州西北,是眾蕃部所聚居的地方。李繼遷率兵大軍前去襲擾,俘擄人口數以萬計。宋將尹憲自夏州前往救援,李繼遷劫掠過後撤退,宋軍救援不及。

984年(北宋雍熙元年、遼統和二年)九月(《宋史》作北宋太平興國八年,即983年),宋朝夏州知事尹憲與都巡檢曹光實偵察得知李繼遷的宿營之地,在夜裡偷襲,李繼遷遭受到很大的挫折。宋軍斬首五百級,焚燒党項軍大帳四百餘帳。李繼遷與其弟趁亂逃走,宋軍曹光實抓獲李繼遷的母親與妻子。李繼遷之後求取党項豪族之女為妻,轉戰各地,不斷強大起來,河西之地的大族都因為李氏家族在當地的善行,前去歸附他們。 李繼遷失敗之後,害怕宋軍來追,於是轉徙無常。西北民眾因為李氏在這裡素來有名望,非常憐憫他們,於是開始接濟他們。於是李繼遷對當地豪族說:“我們李氏一族世代統治這裡,如今落到此地步,你們還不忘我先人的恩澤,如今能和我一起恢復先祖的業績嗎?”眾人都表示願意追隨。於是與李繼遷一起駐紮在黃羊平。招來蕃眾,於是兵勢復振。羌人豪族野利等部族皆都將女兒獻給李繼遷為妻子。

愈挫愈勇

985年(北宋雍熙二年、遼統和三年)二月,李繼遷遣使至銀州,假裝與宋都巡檢曹光實約降,實則伏兵於葭蘆川(今陝西佳縣西北),誘殺曹光實等,冒用他們的旗幟,襲據銀州。隨後自稱都知蕃落使、權知定難軍留後。各部落長如折八軍、折羅遇、嵬悉咩(mie)、折遇乜(niè)等都加號州刺史。同年三月,李繼遷進攻會州,焚會州(今甘肅靖遠縣)。 宋太宗得知後派知秦州田仁朗與李繼隆等出兵討伐李繼遷。党項部落長折羅遇及弟乞埋戰死,折遇乜被宋朝俘虜處死。

四月,田仁朗的軍隊靠近綏州(今陝西綏德縣)。聽說李繼遷率大軍攻打撫寧,高興地說:“以往党項人常常帶領烏合之眾襲擾我邊境,他們勝則進,敗則走,找不到他們的巢穴。如今李繼遷聚集了數萬人,氣勢洶洶而來,用盡所有的兵力攻打一個孤城。撫寧很小但是十分堅固,不用半個月的時間不可攻破。我等到李繼遷大軍疲乏之時,派大軍前去攻殺,分別派遣三百強駑,截住李繼遷軍的歸路,李繼遷肯定被我們擒住。” 田仁朗部署完成之後,故意向李繼遷顯示鬆懈,軍中縱酒賭博。但是宋軍副將王侁等故意誣陷田仁朗,向太宗進讒。宋太宗聽說河西三族寨已經失陷,於是召田仁朗回京下獄,並進行審問。田仁朗說:“臣已定下了擒拿李繼遷的策略,正在這時皇上召回了我,導致計畫沒有來得及實現。” 於是進言宋太宗說:“李繼遷深知西北的情況,在當地十分得民心,希望皇上下詔給予優厚待遇招他前來;或者給予當地部落酋長厚利,要求他們捉拿李繼遷。如若不然,他日必為大的邊患。”宋太宗寬免他的死罪,流放商州(今陝西商洛)。命王侁等進兵李繼遷。王侁率領他的部眾,由綏州到達濁輪川。李繼遷聞訊撤回圍困撫寧的軍隊,與宋軍激戰,喪失軍隊五千餘;部下陣亡嚴重,各部族都被攻殺,於是李繼遷率領蕃部放棄銀州逃走。

李繼遷敗退之後,王侁收復了銀州(今陝西榆林米脂縣),率兵出州北,到達悉利諸族。王侁再由開光谷向西到達杏子坪,擊敗了保寺、保香諸族首領埋乜已等軍隊。又破保、洗兩族,俘三千人,降五十五族。於是,党項三族豪酋折八軍等三千餘眾都表示投降宋朝。 六月,宋兵乘勝進擊,党項部落多敗破。李繼遷濁輪川之敗後,蕃族雖然破敗但是本土沒有被破壞。夏州鹽城鎮岌伽羅膩十四族都和党項是一個種落,李繼遷用計引誘他們與之合併,於是與吳移、越移等族結黨應援。 986年(北宋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李繼遷見部落敗潰,宋兵勢盛,於是依附遼朝以圖抗宋。遼由是封之為定難軍節度使、都督夏州諸軍事,李繼沖為副,又以宗室女義成公主嫁李繼遷。

依遼附宋

987年(北宋雍熙四年、遼統和五年)二月,李繼遷再攻夏州。李繼遷的兵馬逼近夏州,徘徊不敢前進。宋朝知州事安守忠率眾三萬迎戰李繼遷。至王庭鎮,李繼遷設伏誘宋軍交戰,大敗安守忠,追到城門而止。 四月,李繼遷趁勢進兵圍困夏州,兩個月沒有解圍。宋朝知麟州韓崇訓率大軍前往增援,李繼遷見狀退軍。 八月,李繼遷居住於沙漠,逐水草而居,便於攻掠。當時屯駐在黑水河一側,據險自固。宋將石保興正在巡按罨子寨,李繼遷以數千人攻打石保興,見石保興所部不過兩千人,於是渡河決戰。石保興在河對岸埋下伏兵,等到李繼遷渡到一半出兵攻打,李繼遷的軍隊大亂,於是失敗。 十一月,因為李繼遷素來凶忍,虐用党項咩兀等族的部屬,宥州党項咩兀等族首領,都指揮遇乜布九人圖謀誅殺李繼遷。當時李繼遷正謀劃攻打銀州,在無定河畔會盟諸部族。遇乜布等以暗箭射李繼遷,射中了李繼遷的鼻子,傷口很長時間不癒合,於是進攻銀州的日期晚了很多。

五州局勢(粉紅色部分) 五州局勢(粉紅色部分)

988年(北宋端拱元年、遼統和六年)二月,宋太宗見李繼遷附遼,利用李繼捧回夏州牽制李繼遷。三月,李繼遷派遣牙校李知白前往契丹遼朝入貢。 五月,宋太宗賜李繼捧姓趙,改名保忠,授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及夏、銀、綏、宥、靜等五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入守夏州。 十二月,李繼捧為了向宋太宗邀功,假言李繼遷歸順,宋太宗授李繼遷為銀州刺史,充洛苑使。李繼遷拒絕不受。

989年(北宋端拱二年、遼統和七年)正月,李繼遷因為不受宋朝官職,得罪族兄李繼捧。於是前去遼朝,說明自己與李繼捧有怨,並向遼朝乞和。遼聖宗知道李繼遷並非誠心,於是不許。 三月,李繼遷又向遼朝乞和,遼聖宗封王子帳節度耶律襄之女為義成公主,下嫁李繼遷,並賜馬三千匹。 四月,李繼捧出兵擊敗宥州御泥、布囉樹兩部。990年(北宋淳化元年、遼統和八年)四月,李繼捧與李繼遷戰於安慶澤,李繼遷中流矢敗退。十月,李繼遷派破醜重遇貴至夏州詐降李繼捧。李繼遷率領部落攻城,破醜重遇貴在城中接應,李繼捧大敗。同年十二月,遼國進封李繼遷為夏國王。

991年(北宋淳化二年、遼統和九年)年初,李繼遷再攻夏州,宋朝派兵來援。七月,李繼遷占領銀、綏二州。同年,李繼遷又歸附於宋。宋朝被迫授給李繼遷“銀州觀察使”的封號,賜姓名趙保吉。 但李繼遷鏇又附契丹,並聯結契丹軍,多次襲擊宋西北邊境。九月,王庭鎮作為夏州外部的屏障,連線著大漠,一直有寨柵可守,李繼遷在雍熙年間將其燒毀了。之後,李繼遷占據著王庭鎮的舊地,以預謀著夏州。李繼捧見狀向宋太宗進言,率軍可在夜裡偷襲李繼遷,熟戶貌奴、猥才兩族的兵馬趁夜襲擊,奪李繼遷牛畜兩萬餘,李繼遷再次放棄銀州,逃走到鐵斤澤。

收復故地

992年(北宋淳化三年、遼統和十年)正月,李繼遷引誘之前降宋的李繼捧歸附遼朝,再次引兵進入並占據銀州城,派遣李繼捧去遼朝請命入貢。遼聖宗聽說他懷有二心,派遣西南招討使韓德威率兵持詔前去銀州詢問李繼遷。韓德威到了銀州之後,李繼遷以西征為藉口不見遼使。韓德威大怒,縱兵大掠銀州之後撤回。 四月,李繼遷自從接受遼朝的賜婚之後,每一年的進貢禮品都是在蕃族之間徵用的,境內的財產越來越貧乏。當時宋夏邊境的陝西地段還處於邊禁的狀態,宋朝的商旅進不去西北,李繼遷上書宋太宗說:“自古中原君主都主張王者無外,我們西戎之人難道就不是皇帝的臣民嗎?如今請允許兩方的商旅相互往來,以滿足邊境民眾的生活。”宋太宗下詔允許雙方互市。 十月,李繼遷因為遼使韓德威大掠銀州,於是入告遼聖宗,遼聖宗下詔允許李繼遷歸附,於是李繼遷再次遣使入遼都。

993年(北宋淳化四年、遼統和十一年)四月,李繼遷雖然收復了綏、銀二州,但是還沒有恢復宥、夏等州。李繼遷遣使進入宋朝請求賜還,宋太宗不準許。李繼遷生氣地說:“五州故地,是先祖遺留給我們的,如今開疆拓土、收回舊地,就是我們的責任了。”於是下令給部眾說:“我自己雖然德行淺薄,但是承繼了先祖的業績與德行,安撫諸族的世家大族,即使這樣就能夠守住地盤,在西北立足嗎?希望大家一定要團結努力。”於是以李大信為蕃部都指揮使,率眾攻打慶州(今甘肅慶陽)。慶州之北直接沙漠,地形非常坦蕩,無險可恃。當時因為李繼遷向宋朝稱臣納款,所以宋朝沒有防備。李繼遷大軍一到,宋軍都不知所措。知州劉文質拿出自己私人的二百萬兩賞賜給軍隊,於是宋朝軍隊士氣昂揚,李大信沒有成功。

994年(北宋淳化五年、遼統和十二年)初,李繼遷攻掠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擄掠居民。又至夏州襲擊李繼捧,李繼捧敗逃。四月,宋朝墮毀夏州城,李繼遷攻夏州不勝,退居沙漠。 次年,派張浦到宋朝談和,宋太宗扣留張浦。 996年(北宋至道二年、遼統和十四年)三月,宋洛苑使白守榮護送輜重至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李繼遷設伏浦洛河(今吳忠東南苦水河),佯弱誘敵,大敗宋軍,獲糧40萬石。 四月,李繼遷侵襲吐蕃折平族,首領握散上表宋朝請求會師討伐李繼遷。 五月,李繼遷糾合党項諸族,發兵圍困靈州。意圖索回被扣留的謀臣張浦。宋太宗,賜敕書招諭諸族,命十州都部署李繼隆出環州,容州觀察使丁罕出慶州,殿前都虞候范廷召出延州,殿前都指揮使王超出夏州,西京作坊使張守恩出麟州(今陝西榆林神木縣),五路進援靈武。 八月,李繼遷回師援平夏,與宋軍戰於烏白池(今寧夏靈武東南),李繼遷大敗。997年(北宋至道三年、遼統和十五年)十二月,復上表歸宋,授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李繼遷受任夏州刺史後,仍在邊地擄掠,不斷與宋朝發生局部的戰爭。1001年(北宋鹹平四年、遼統和十九年)四月,吐蕃六穀部長潘羅支接受宋朝的封授,統治西涼,出兵助宋攻李繼遷。九月,李繼遷攻陷宋清遠軍,乘勝進圍靈州。

西拓去世

河西局勢 河西局勢

李繼遷對宋作戰勝利,又把攻掠的目標轉向西部的回鶻和吐蕃部落。回鶻和吐蕃部落依附宋朝以對抗党項。1002年(北宋鹹平五年、遼統和二十年)三月,李繼遷破靈州,改名西平府。 1003年(北宋鹹平六年、遼統和二十一年)正月,李繼遷建都西平府。 宋遣使議和,宋真宗妥協退讓,授李繼遷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五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李繼遷奪回五州地數千里。党項族以此為基地,又迅速地向前發展了。 二月,潘羅支派遣咩逋族蕃官成逋到鎮戎軍,向宋朝請求會兵討伐李繼遷。宋朝邊臣因為他沒有官方文牒,擔心他是假冒的,就護送部署司,成逋很擔心就逃走了,馬跌倒墜崖而死,宋真宗令渭州以禮葬之。李繼遷聽說此事,率領大軍自靈州出城駐紮在鏊子山,放還六穀部歸降的蕃部,派人再次送鐵箭給潘羅支,稱已經向宋朝稱臣,願與其結好,潘羅支沒有回應。

三月,潘羅支數次與李繼遷作戰,侵奪了很多人口和牛羊。當時因為靈州沒有守備,潘羅支派遣吳福聖臘入貢宋朝,奏言對李繼遷的桀驁不馴十分惱怒,已集中騎兵六萬,請求宋朝發兵與之合力收復靈州。宋真宗深以為然,加瘋潘羅支為朔方軍節度、靈州西面都巡檢使。又以吳福聖臘為安遠將軍,次首領兀佐等七人為懷化將軍,使出兵共圖李繼遷。吳福聖臘回去的時候,路過西平,李繼遷派人襲擊他的車隊,盡奪宋朝賜給潘羅支的牌印、官告及所賜衣服、器械,吳福聖臘僅以身免。

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遼統和二十二年)正月二日,李繼遷因傷去世,時年四十二歲,死後其子李德明嗣位。1012年(北宋大中祥符五年、遼統和三十年),李德明追尊李繼遷為“應運法天神智仁聖至道廣德孝光皇帝”。其孫李元昊稱帝後,追謚為神武皇帝,廟號太祖,陵墓裕陵。

為政舉措

政治

•聯合氏族

李繼遷在平夏和南山部民反抗宋朝邊疆官吏的暴虐統治的鬥爭中,以自己的氏族充當他們的保護人,與此同時,他還與氏族們結成聯姻關係,以權力和劫掠作為誘餌。所有這些,都是李繼遷用以保證他們臣服於自己的策略。 李繼遷本人在強大的南山野利氏中選擇了一位妻子,於是野利氏就成了西夏早期的上等“內”氏族之一。野利後及其氏族在西夏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他們的地位一度甚至可以與蕭後氏族在契丹國的地位相當。 李繼遷這些聯姻政策,最大限度的團結了党項內部的各大勢力,為進一步擴張奠定了基礎。

•征討叛逆

靈州睡泥族首領岸逋不服繼遷統治, “繼遷以兵掠其七百餘帳 ” 。居住於黃河以南的泥中族“舊皆內附,繼遷誘之叛,不從,數以兵侵略。”其族首領名悉俄、皆移尹遇、崔保羅等,因族帳屢遭摧毀,被迫“徙居黃河北避之。”

•建設新都

1003年(北宋鹹平六年、遼統和二十一年),靈州被改名為西平府。李繼遷建都靈州後,立即開始恢復這裡的運河系統,並將鄂爾多斯的居民強迫遷往新首都,以增加農業人口,擴大稅收基地。也就是在這一年,宋朝承認既成事實,正式將982年(北宋太平興國七年、遼乾亨四年)李繼捧放棄的鄂爾多斯五州之地歸還給了李繼遷。與此同時,李繼遷已經在距離靈州西南500里的涼州開闢了另一條通道——涼州成為甘肅走廊與開封之間朝貢貿易往來和馬匹交易的中樞。

經濟

西夏境內的鹽州(今寧夏鹽池縣北)、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一帶,盛產青鹽和白鹽。由於其質量優於宋朝的解鹽,因此,宋朝陝西沿邊居民爭相購買。李繼遷叛宋自立後,宋政府為了從經濟上制裁李繼遷,下令“沿邊糧解不許過河西,河西青鹽不得過界販鬻,犯者不以多少處斬 ”。鹽禁行數月,“西人大困,沿邊熟戶,無以資生 ”。李繼遷為了迫使宋朝開禁,鼓動蕃族四十四首領,引騎一萬三千人,入寇環州(今甘肅環縣)石昌鎮,知環州程德元企圖用武力將他們趕走,但無濟於事,“因詔弛鹽禁,由是部族寧息 ”。表明繼遷率領党項羌最終獲得了反經濟封鎖的勝利。

外交

李繼遷與遼朝契丹王族也建立了聯姻關係。986年(北宋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李繼遷表示歸順遼朝,向遼請婚。989年(北宋雍熙六年、遼統和七年),他如願得到了遼朝公主,並在990年(北宋淳化元年、遼統和八年)被遼帝冊封為“夏國王”。 與遼國新結成的聯姻關係,給西夏帶來了無窮無盡的麻煩。對党項人來說,臣服遼朝從來也沒有妨礙過他們與宋朝的交易,但是隨著党項與遼的聯姻,在三方關係中不斷產生出層出不窮的猜疑和爭吵。而且,居住在遼朝邊界以內的党項部落也成了西夏、遼兩國間多年摩擦的根源。

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遼統和二十二年)到1005年(北宋景德二年、遼統和二十三年),在與宋朝締結了一個令人滿意的和約之後,契丹可以從容考慮在與党項人爭奪河西貿易的控制權和對回鶻附庸國的支配權造成的威脅了。然而對於維持各方勢力的平衡而言,党項與契丹名義上的聯姻關係仍然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軍事

早在985年(北宋雍熙二年、遼統和三年),党項人就認識到了西寧、蘭州、涼州三角地帶的商業和戰略價值,所以李繼遷當時曾發兵攻打過會州(位於蘭州東北方,黃河東岸)。党項人對涼州的進攻開始於996年(北宋至道二年、遼統和十四年)或更早,靈州陷落之後,他們更加強了對涼州的進攻。1003年(北宋鹹平六年、遼統和二十一年)末,李繼遷占領了涼州,接受了已逃入城中的潘羅支的偽降,結果吐蕃人伏擊了李繼遷。

人物評價

•《宋史》:雖嘗受封冊於宋,宋亦稱有歲幣之賜、誓詔之答,要皆出於一時之言,其心未嘗有臣順之實也。

•《遼史》:雖嘗請婚下嫁,烏足以得其固志哉?

•李元昊:祖繼遷,心知兵要,手握乾符,大舉義旗,悉降諸部。臨河五郡,不鏇踵而歸;沿邊七州,悉差肩而克。

•吳廣成:繼遷生而英奇,長而剽悍。方其任司蕃落,地據銀州,當繼捧入覲之初,鮮引義力爭之舉,蓋懟其兄也素矣。迨詔使護送諸父昆弟連袂歸朝,方始奮其雄才,策其群力,激羌戎以先烈,約契丹為強援。遂使關右震驚,中朝旰食。控弦靈武,扼平夏之要衝;驅馬涼州,成河西之右臂。於是五州盡復,諸族懾從,逆者攻以兵,順者役其眾。卒之暴戾速亡,驕盈致敗,不死於天討而死於流矢,“佳兵不祥”,理固然耶!然夏、綏傾覆,沙磧流離,田少一成,卒無一旅,終能恢萬里之基,創累世之業,亦可謂“有志者事竟成”也。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繼遷以勇敢、尚武知名。

親屬成員

祖上

•高祖父:李思忠,在與從兄李思恭討黃巢時戰死,唐僖宗追贈他為宥州刺史。

•曾祖父:李仁顏,仕後唐,為銀州防禦使。

•祖父:李彝景,仕後晉。

•父親:李光儼,仕後周。

妻妾

•罔氏:正妻,被宋朝俘虜,安置在延州並最終病死在那裡。

•野利氏:孫子李元昊正式建立西夏之後,追封她為順成懿孝皇后。

•耶律汀:又是遼國的義成公主。

子孫

兒子

•李德明:即夏太宗,母罔氏。

•李德昭:一說他就是李德明,“昭”字是“明”字的誤抄;一說他是李德明的弟弟,後來被宋朝封為西平王。

孫子

•李元昊:李德明長子

•李成遇:李德明次子

•李成嵬:李德明三子

後世紀念

西夏裕陵,考古調查稱西夏王陵1號陵。位於西夏陵區最南端,俗稱“雙陵”之東側。西夏王陵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體,占地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闕台猶如威嚴的門衛,聳立於陵園最南端,碑亭位於其後。

史書記載

•《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列傳第二百四十四·外國一》

•《遼史·卷一百十五·國外紀第四十五》

•《續資治通鑑·卷十五》

•《西夏書·卷二·世記第二》

•《西夏書事·卷三》

•《西夏書事·卷四》

•《西夏書事·卷五》

•《西夏書事·卷六》

•《西夏書事·卷七》

影視形象

類型播出時間影視扮演者
電視劇1995年《賀蘭雪》(又名《西夏王朝》)汪傑
紀錄片2015年《神秘的西夏》待考

中國歷代皇帝之西夏皇帝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統治時間
夏太祖 神武皇帝 李繼遷
夏太宗 光聖皇帝 李德明
夏景宗 武烈皇帝 李元昊 顯道 開運 廣運 大慶 天授禮法延祚 1038年—1048年
夏毅宗 昭英皇帝 李諒祚 延嗣寧國 天祐垂聖 福聖承道 奲都 拱化 1048年—1067年
夏惠宗 康靖皇帝 李秉常 乾道 天賜禮盛國慶 大安 天安禮定 1067年—1086年
夏崇宗 聖文皇帝 李乾順 天儀治平 天祐民安 永安 貞觀 雍寧 元德 正德 大德 1086年—1139年
夏仁宗 聖德皇帝 李仁孝 大慶 人慶 天盛 乾祐 1139年—1193年
夏桓宗 昭簡皇帝 李純祐 天慶 1193年—1206年
夏襄宗 敬穆皇帝 李安全 應天 皇建 1206年—1211年
夏神宗 英文皇帝 李遵頊 光定 1211年—1223年
夏獻宗 李德旺 乾定 1223年—1226年

西夏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夏太祖裕陵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太宗嘉陵[西夏]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景宗泰陵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毅宗安陵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惠宗獻陵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崇宗顯陵[西夏]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仁宗壽陵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桓宗莊陵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襄宗康陵[西夏]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夏神宗原陵寧夏賀蘭山平吉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