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通脹

壓歲錢通脹

壓歲錢通脹是由網路評選出的2012年春節熱詞之一,指春節期間壓歲錢隨著物價上漲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攀比心理不無關係。

簡介

壓歲錢通脹是指春節期間壓歲錢隨著物價上漲的一種現象。該現象的出現與攀比心理不無關係。對很多人來說,壓歲錢已變得非常“沉重”,除了攀比心理作怪,也是難過“人面、情面、場面”三關的一種表現。

現象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物價上漲,2012年春節,不少網民發現紅包也“水漲船高”了。在一些大城市,壓歲錢的“起步價”已經達到了500元,動輒上千的也不稀罕。更有網友自曝“24小時內收到了5萬多元壓歲錢”。某入口網站上超過1200名網友參與的投票顯示,面對“來勢洶洶”的“壓歲錢”,33.2%的網友認為壓歲錢“很有過年氣氛”,但也有21.9%的網友感到焦慮,覺得“現在的壓歲錢已經走味了”。

危害

隨著近年來壓歲錢的不斷“水漲船高”,其越來越陷入一種讓人“愛恨交加”的複雜感情,一方面是日益“通脹”的現實,讓發壓歲錢的人日益感覺力不從心,而另一方面則是壓歲錢“通脹”之後,更易引發孩子們的盲目攀比、隨意浪費、用之無道的盲目行為滋生,而對孩子壓歲錢是家長收起來還是放手更會讓家長和孩子的關係陷入尷尬和無奈。
壓歲錢“通脹”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即便“通脹”還是大多數人樂意為之,除了過年氣氛之外,在過年的天倫之樂之際,負擔一部分代表著情意和關愛的付出,也是應該的。但關鍵是人們為何越來越感覺“壓歲錢變味”呢?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伴隨著壓歲錢的“通脹”教育引導卻在日益式微,結果出現了壓歲錢“通脹”而教育引導無力進而導致壓歲錢積極意義失卻而負面後果卻不斷滋生的尷尬,這不僅對於成人而言,已經淪為一種過節的不堪面對式負擔,對於孩子們而言,也成為一種不利於健康成長的負面誘因。
不管是從壓歲意義上,還是從親情和關愛體現上,以及傳統節日文化意蘊的彰顯上,壓歲錢都是積極而富有人性化色彩的節日歡慶形式之一。但關鍵是現實中對青少年的假日壓歲內涵意義教育還不到位,對青少年正確看待壓歲錢的教育引導還不夠,對家長如何採取科學而理性的方式用壓歲去體現愛與關懷呵護的干預引導還不及時到位,從而導致壓歲錢“通脹”後失卻了應有的內涵與意義,陷入一種被動的攀比、浪費甚至是負面影響,不僅難以為節日添彩,而且得不償失。

對策

重拾壓歲錢的積極意義和存在價值,必須在壓歲錢“通脹”的同時把握好時機,確保教育引導不致式微。首先是家長尤其是家庭中的長輩應及時的和孩子進行溝通,和孩子一起通過閱讀相關資料、查閱網路等,明白壓歲錢的意義和文化底蘊,明白壓歲錢只是一種形式,而最需要體會和感受的則是壓歲背後長輩和親朋對自己的愛與呵護,讓孩子們正確而科學的認識壓歲錢。其次是結合春節結束的關鍵時刻,和孩子一起開展“清理錢櫃”活動,讓孩子對壓歲錢進行科學的清理,並鼓勵孩子先制定出自己的理財計畫,然後和孩子一起結合壓歲錢的數目完善理財使用規劃,引導孩子科學使用壓歲錢,用壓歲錢解決自己的上學購買文具、學習資料、課外讀物等之需。更關鍵的是,家長和親朋還要積極結合文明家庭氛圍營造等,採取新穎而別致的其他文化用品、生活用品等逐步代替壓歲錢,用更加新奇而富有意義的舉動為壓歲增添別樣的內涵。此外,學校也要在春節後新學期開學之際,結合學生過年期間擁有壓歲錢引導不當容易陷入消費誤區甚至影響全面健康成長的實際,把“如何花好壓歲錢”當作新學期入校教育第一課,通過班隊會、校園廣播、黑板報等教育引導方式,讓孩子做到科學理財、理性消費、珍愛親情、健康成長。如此一來,壓歲錢“通脹”即可得到圓滿解決,同時在干預壓歲錢的同時,也實施了科學而富有意義的成長教育引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