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口鎮

塘口鎮

陽江市陽西縣塘口鎮,在塘口鎮勾漏山脈塘口河沿岸有一個罕見的古堡群,由6座古堡組成,最大的一座古堡足有5個足球場那么大。

基本信息

塘口鎮塘口鎮碉樓群
廣東省有兩個塘口鎮,一個位於陽江市陽陽西縣,一個位於開平市中部,都是富有建築特色的鄉村。陽江市陽西縣塘口鎮,在塘口鎮勾漏山脈塘口河沿岸有一個罕見的古堡群,由6座古堡組成,最大的一座古堡足有5個足球場那么大。考古專家表示,塘口鎮的古堡群不僅在廣東省內罕見,是近代嶺南最大的古堡群,在全國也不多見,為嶺南古代建築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開平市中部的塘口鎮,是廣東著名的碉樓之鄉,自力村的碉樓尤為著名。碉樓在防匪賊、抗日寇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雲幻樓在抗戰期間是村民的避難所。最晚的湛廬建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其中,最精美的是高6層的銘石樓。自力樹碉樓群建築精美,結構堅固,中西合璧。這些碉樓,有的是根據建樓者從外國帶回的圖紙所建,有的沒有圖紙,只是出於樓主的獨特心思。因此,在整個開平,你很難找到兩座完全一樣的碉樓,堪稱“世界建築藝術博物館”。

陽江塘口概述

塘口鎮塘口鎮
塘口鎮位於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西北部,鎮距縣城9.5公里,東鄰程村鎮,南接織篢鎮,西接蒲牌鎮和新墟鎮,北接陽春市河口鎮。四面環山,氣候怡人,北部溝漏山脈連綿百里,主峰為廣東每二高峰——峨凰嶂。峨凰嶂:是一個原始森林,可以說是一座少人涉足的山峰,它為廣東第一降雨中心,降雨量最高紀錄超過5000毫米,更是廣東省西南沿海不可多得的一塊最大最完整的綠洲,它位於陽西縣西北70公里處。地處塘口、、電白三鎮交界處,海撥1337米,是廣東第二高峰,素有“陽江屋脊”之稱。全鎮總面積230平方公里,轄15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有耕地面積約3.4萬畝,其中水田2.92萬畝,旱地0.46萬畝;有25度以下宜果坡地4.7萬畝,是一個山區農業鎮。

農業生產

近年來,鎮委、鎮政府從實際出發,結合鎮情,順從民意,大力實施“以種植業興鎮,以養殖業富家”的經濟發
塘口鎮塘口鎮
展戰略,因地制宜,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調整,因勢利導發動民眾發展種養業,初步形成五大生產基地。一是在舊寨、同由、上垌等村發展香蕉生產,形成“香蕉走廊”;二是在下垌、上垌、同由等村發展種植連片胡椒生產;三是在牛南、熱水、下垌、高新、橫山等地發展種植荔枝、龍眼、柑桔、橙等,建立水果生產基地;四是在橫山、平北,竹逕等村推廣魚塘立體養殖模式,塘里養魚,水面養鵝、養鴨,塘基養豬等,形成多個千頭養鵝、養鴨場,進一步提高淡養質量,初步形成淡水綜合養殖基地;五是在周南、馬山村委會建立“養豬村”,重點實行品種改良,養殖優質瘦肉型豬,推廣科學管理的養殖模式。

一、種植業方面:全鎮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堅持農民自願的原則,大力發展蔬菜(北運菜)、玉米粉蕉胡椒等經濟作物。

二、畜牧業:近年來,鎮委鎮政府以市場為導向,落實相應政策,推廣科學養殖,有效推動畜牧業的發展。

三、水果業:水果面積近3萬畝,主要是荔枝龍眼柑桔芒果黃皮等。

四、鎮內水力資源豐富,有熱水、周南兩處溫泉。 

風景名點

同由古堡
塘口鎮塘口鎮泰安堡
清朝年間,塘口山區,盜匪為患,民不聊生。當地民眾為了防禦盜賊騷亂,捐資在塘口河兩岸建了周安、永安、泰安、定安、鎮安五堡。五座城堡共占地三萬餘平方米,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當時建造是為了抗擊海盜,防禦土匪。清中期後,政治腐敗、社會動盪,陽西沿海海盜猖獗,山區更是集結了眾多土匪,經常到塘口打家劫舍,搶劫殺人。古堡建成後,當地一旦遇到海盜,情況緊急時,立即將大門緊鎖,門楣上暗設機關。如遇海盜攻擊城堡門,就往外射箭和潑開水,邊防禦邊還擊。據說,因防衛森嚴,盜寇多次攻擊古堡都徒勞而返。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只有泰安堡。

泰安堡位於塘口岸西向7.5公里垌油村,是灰沙紅泥套土結構。城堡圍牆高4.5米,厚1.2米,四角築有炮樓,城牆設有炮眼,在牆垣上鋪築石橋為人行通道。堡中建有大門,門頂設有防火水池,堡內原設有糧倉、水井、廚房、監倉、診室等設施,堡內主要房舍仍保存較為完整。

溫泉

熱水和周南二村各一個溫泉,猶以熱水村的溫泉最為出名。熱水溫泉溫泉泉眼眾多,有溫有熱,溫著冬天洗浴可暖身,熱者四季可熟雞蛋。而且刻溫泉也有很好的療養保健價值,陽西縣全縣人民都蜂擁而來此溫泉沐浴。泉水出名山,熱水村的溫泉水出自於死火山。無心插柳柳成蔭,本來熱水村委會中的熱水湖村本建於山旁,竟不知在這裡卻發現了溫泉水。周南的溫泉名氣雖不及熱水村溫泉,但藥用價值卻和熱水溫泉平分秋色,此處村民每晚於此處沐浴,個個膚色健美,極少生病。可見此鎮乃延年益壽之鎮。

風景綺麗的水庫與高山 

只有在高山上才能領略水庫的博大,海納百川,庫容百河。茅洞水庫陽江縣塘口鎮西5公里,塘口河上游。東鄰茅洞村,故名。1963年建成。集水面積21.7平方公里,總庫容1992萬立方米。水庫的北邊有一山峰名為打鑼嶂。

塘口鎮塘口鎮
此處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半山腰雲霧飄然若帶、峰頂古松濤聲陣陣。嶺下茂林修竹、鬱鬱蔥蔥。在打鑼嶂的山頂中,你能體會上什麼是渺小,什麼是真正的美景,站在山頂,牛如蚱蜢人如蟻,水庫如龍兮山疊山。在打鑼嶂上放眼看去,茅洞水庫如一條神獸青龍般騰騰欲飛。

浸霽灣又名浸仔灣,塘口鎮桐油山下。其山上一澗溪水淙淙流下,到此匯成一潭。水一年四季涼爽如冰,無論什麼天氣,哪怕是暑午烈日高照,只要你進水裡,保證你暑意全消。浸霽灣分為三灣,一灣一電站,三灣供全鎮。河床怪石嶙峋,其周圍是樹影婆娑、青翠的竹林,五顏六色的野花,清脆悅耳的鳥鳴聲,置身其中,恍如世外桃源。河水清澈見底,河床的石塊與魚兒戲水,觀魚樂趣無窮盡。

浸霽灣水清沙澈,為無污染、無人為、純天然景色。站在峰巒上讓人有一種“橫看成嶺側成峰”的錯覺。山茂林盛,無數小動物以此為家。“群峰爭險象環生,水清沙澈魚竟歡。翠綠山竹影婆娑,以此為樂猶如家。”

塘口故事 

打鑼嶂的‘半夜夫妻八百丁’故事:打鑼嶂的半山腰處有一孤墳,遠望恰似一面銅鑼,十分引人注目。這墳名叫謝屋墳,故事就出於這裡。相傳,明朝末年,山腳下的村莊有一謝姓人家,正辦完婚事、夫妻雙雙進入洞房。夫妻同衾盡享天倫之樂。誰料睡到半夜,丈夫腹中雷鳴作痛,便起身開門出外解手。這一夜正是十二月天,寒風刺骨,天漆黑得伸手不見五指。新郎剛一開門,突然被一隻吊睛白額虎呼的一聲叼走了。新娘子王月英在房裡見丈夫好久不回來,就慌了,忙喚家人一同出去尋找。火光中發現新郎的一隻木屐在檐下階前,方知道丈夫被老虎叼走,新娘子頓時呼天搶地、哭得死去活來,哭聲驚動了村中鄰里,大家一起打火把,沿著斑斑血痕一路找下去,天明時在另一座山腳下草叢中發現新郎的頭髮和部分殘骸。新娘的家人與眾鄉親一道將新郎的殘骸及衣冠葬在打鑼嶂的半山腰裡。新娘失夫後極度悲傷、終日以淚洗臉。十個月後,王月英生下謝家的遺腹子後,家中叔伯嫌其命毒、又更嫌其小畜生身未成形先喪父,將其母子逐出謝家大門。王月英無奈改嫁沿坑村,將小兒謝虎生送給鄰村五婆家養育。五婆孤寡無依,終日出外丐食,茹苦含辛將小虎生拉扯成人。又節衣縮食供小虎生讀書識字。小虎生聰慧過人、勤奮好學、深得私塾先生寵愛,免其學資亦供其食宿。如是幾年,虎生學業大進,遠近有名。一晃十八年過去,值清廷開科取士。謝虎生經過殿試,公榜時高中第十二名進士。赴任後回鄉探母,經五婆指引,尋到生母王月英,母子相見,舔犢情深,悲喜之情自不必細說。虎生亦備厚禮親到私塾先生處拜謝致恩。自後,謝虎生娶得妻妾三人,生子三十餘人,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至今謝家這條獨苗一共生後裔八百餘人。‘半夜夫妻八百丁’的傳說也越傳越廣。

開平塘口概述

塘口鎮塘口鎮
塘口鎮是廣東省著名的僑鄉,位於開平市中部,距市區10千米,北接馬岡、沙塘兩鎮,西與恩平市沙湖鎮接壤,清代隸屬平康都。面積73.5平方公里,人口3.4萬人,在外華僑萬港澳同胞四萬多人。同時塘口鎮也是建築之鄉。轄3個居委會和18個村委會,190條自然村,人口3.21萬多人。華僑、港澳台同胞4萬多人,分布在世界58個國家和地區,是著名的華僑之鄉碉樓之鄉曲藝之鄉。2002年,全鎮財政收入478萬元,人均收入4572元。

廣東省四大名園之一的“立園”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鎮內還有羅馬式和西班牙式的碉樓,建築風格獨特,融匯了中西文化的精髓,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立園立園位於開平市塘口鎮賡華村,是1926年由當地旅美華僑謝維立先生歷時10年興建的私人園林。

歷史沿革

塘口鎮在清代屬平康都,民國時期屬第三區,1950年為第二區,1952年為第六區。1958年與赤坎、百合合併成立赤坎人民公社,1960年分設出塘口人民公社,1983年改制設區,1987年撤區設鎮。鎮政府駐水邊開發區。

自然環境

塘口鎮地勢西高東低,為丘陵地。植被覆蓋面廣,主要山脈有東西走向、海拔394米的百立山和南北走向、208米的羅漢山。主要河流有南渠、北渠。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年均氣溫22℃,年降雨量2200毫米。 

農業

塘口鎮是開平市商品糧基地之一,優良的自然環境和地理優勢為農、林、漁、牧、畜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全鎮耕地面積29091畝。生產稻穀、蔬菜、花生、大豆、荔枝、龍眼等各種農產品,主要特產有北義蓮藕、大庇蘿蔔、潭溪番茄、古巷黑蔗等。近年來,塘口鎮貫徹“科技興農”的方針,積極引進外資、發展“三高農業”,基本上形成以魁崗大皇古、北義台灣精緻農場及仲和至四九一帶的水果基地為重點的大片“三高”農業基地,合計面積6000多畝。100多戶浙江大戶在塘口養殖蛋鴨,辦起魚塘養魚、水面養鴨、塘邊種果、統一銷售的立體化養殖基地,成為本地養殖業的龍頭。深開高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開發的1300多畝大皇古三高農業基地,已實現產、供、銷一條龍,融科研、種養、觀光為一體。塘口鎮現有創高產示範片3個,面積9360畝,占水田耕地面積31%,2002年稻穀產量1.6萬噸,平均畝產381公斤;全鎮森覆蓋率30%;水產養殖面積6100畝;三鳥年末存欄量49.96萬隻。建立了蔬菜、生豬、優質糧、林業和水果等商品化基地。開平市區集貿市場的蔬菜大半是來自塘口鎮的蔬菜基地。其中岡陵蔬菜基地和大皇古農業開發區經廣東省農業廳審批,於2002年8月成功申報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先進的生產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套用,農業生產逐步向基地化、集約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同時,塘口鎮大力發展水利事業,對全鎮的小二型水庫和堤圍實行高標準加固,並取得顯著的成效,為全鎮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打下穩固的基礎。

工商貿易

塘口鎮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衛星鎮之一。全鎮遵循“工業興鎮,商貿旺鎮”的思路,全面開拓工商貿易發展空間,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初步形成以水邊為龍頭,以敬、昇平為兩翼的工業發展格局,開發了具有塘口特色的不鏽鋼廚具系列、“貢寶”小家電系列產品。目前,全鎮有“三資”企業3家,私營企業和個體企業564家,年產值超1000萬元的企業有2家。全鎮從事工商、建築、運輸、服裝製造業人員達4000多人,逐步充實以針織、食品、印刷、包裝、廚具、化工等產業為支柱的生產體系。私營、個體企業異軍突起,“貢寶”牌電熱水壺遠銷日本,“國暉木業”生產的桌球檯出口至美國等國家,深受客戶歡迎,成為鎮級經濟的一大增長點。主要工企業有:國暉木業有限公司、廣東貢寶電器有限公司、祥潤紙品廠有限公司、勁力粘膠廠、開平市美富達調味食品有限公司、鷹田廚具廠、塘口印刷廠等。全鎮有各類型的商業、企業422家,年商業貿易額4700多萬元。興建農貿市場5個,總面積9.99萬平方米,年成交額1000多萬元。

交通電信

塘口鎮毗鄰325國道,境內的赤九公路南接赤坎鎮,北連馬岡鎮,西通恩平沙湖鎮,交四公路貫穿全境。將於2003年10月通車的開(平)陽(光)高速公路橫跨全鎮5個村委會,並在昇平村有出口,往廣州不到70分鐘車程。東距國家一級口岸三埠港12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便利。實現電話程控化,裝機容量6000門,開通了行動電話、無線傳呼、住宅電話、圖文傳真服務,實現有線電視網路化。

文教衛體

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有初級中學2所,國小13所,幼稚園3間,中國小生逾5000人。塘口鎮寶樹中學被評為廣東省尊師重教先進單位和開平市一級學校。有醫院1家,計畫生育服務站1所,衛生站14間,全鎮實施農村醫療保障制度。辦有僑刊《潭溪月刊》《古宅月刊》《里謳月刊》和多家民間曲藝社。民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民眾性體育活動普及到自然村。

改革開放以來,塘口籍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熱心捐資贈物,為家鄉建設和公益事業特別是文教衛生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捐建了塘口僑聯大廈,塘口衛生院,方氏圖書館及崇義國小等。

風景名勝

塘口鎮自力村碉樓
源遠流長的華僑文化賦予塘口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全鎮有各式碉樓600多座,數量之多為開平之冠,其建築風格獨特,融匯中西文化精髓,極具觀賞價值。著名景點有江門僑鄉新八景之一的AAAA級景點中國華僑園林一絕——立園和“開平碉樓與民居”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主要項目自力村碉樓群。

從2001年起,開平市政府每年都在塘口舉辦“中國開平碉樓文化旅遊節”,大大提升了塘口的旅遊形象,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自力村碉樓群

塘口鎮自力村碉樓群
碉樓—它源於明朝後期,隨著華僑文化的發展而鼎盛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它將歐美建築的精美浪漫與東方建築的簡約樸質完美結合,集防洪防匪居住與一身,如衛士般散落在開平的各個村落,忠誠的守護僑眷,圓了華僑建家立業的宏圖,也見證了一段心酸的歷史。它屹立的身姿,是遊子在異鄉遙不可及的鄉愁。

中國領土上帶有西洋特色的建築,多帶有西方殖民者硬性移植的色彩,而開平碉樓,卻充分體現了華僑主動吸收外國先進文化的一種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結合本身的審美情趣,傾注在碉樓的建設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審美觀,造就了開平碉樓的千姿百態,不拘一格。成就了建築歷史上獨特絕世的藝術文化。

被選入世遺的村落有四處:錦江里馬降龍自立村三門裡

塘口鎮自力村碉樓群
自力村位於廣東省開平塘口鎮,俗稱黃泥嶺,本有9條方姓的自然村,建國土改後期,三村合稱自力樹,取其自食其力之意。村內碉樓群以其建築精美,布局和諧,錯落有致,成為開平碉樓興盛時期的代表。自力村內現有63戶人家,175人,但華僑、港澳問胞卻有248人,其主要分布於美國加拿大英國馬來西亞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僑匯是這村的主要生活來源之一。

自力村碉樓和居廬群建築精美,保存完好,布局和諧,錯落有致,四周良田萬頃,稻香陣陣,踏著田間小道,穿過綠樹修竹直入村內,頓生世外桃源之感。時光仿佛倒流到一百多年前,該村現存碉樓和廬十五座,依建築年代先後為:龍勝樓(1917年)、養閒別墅(1919年)、球安居廬(1920年)、雲幻樓(1921年)、居安樓(1922年)、耀光別墅(1923年)、竹林樓(1924年)、振安樓(1924年)、銘石樓(1925年)、安廬(1926年)、逸農樓(1929年)、葉生居廬(1930

塘口鎮塘口鎮方氏燈樓
年)、官生居廬(1934年)、蘭生居廬(1935年)、湛廬(1948年)。

方氏燈樓

方氏燈樓坐落在開平市塘口鎮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東距開平市區11千米。今由宅群、強亞兩村的方氏家族於民國九年(1920年)共同集資興建,原名“古溪樓”,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和原來流經樓旁的小溪命名。該樓高5層18.43米,鋼筋混凝土結構,第3層以下為值班人員食宿之處,第4層為挑台敞廊,第5層為西洋式穹窿頂的亭閣,樓內配備值班預警的西方早期發電機、探照燈、槍械等,是典型的更樓。該樓選址極佳,視野開闊,同時也成為周圍鄉村的景觀中心。方氏燈樓歷史上為古宅鄉的方氏民眾防備北面馬岡一帶的土匪襲擊起到了積極的預警防衛作用。該樓現狀保持完好。

立園

塘口鎮立園
立園--華僑園林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集傳統園藝、江南水鄉特色於一體,其中西合璧的獨特建築藝術風格在中國園林中獨樹一幟,足可與廣東四大名園媲美。

位於廣東著名僑鄉開平塘口鎮北義鄉賡華村,是已故旅美華僑謝維立先生創建於二十世紀初的花園別墅。建園歷時十載,全部工程於1936年告竣。該園以《紅樓夢》中描繪的大觀園為依託,對中國園林古典建築藝術兼收並蓄,並對歐美當時流行的別墅建築特色加以融會貫通,達到中西合璧之化境,從而擁有"小觀園"的美譽。

立園的意境是"小橋、流水、人家",立園的布局,大體可分為三部分:別墅區、大花園區、小花園區。三個區用人工河或圍牆分隔,又巧妙地用橋亭或通天迴廊將三個區連成一體,使人感到園中有園,景中有景,亭台樓榭,布局幽雅,獨具匠心,令人有巧奪天工之感。

立園既有中國園林的韻味,又吸收歐美建築的西洋情調,將其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中國華僑私人建造的園林中堪稱一流,也是中國目前發現較為完整的中西結合的名園。

立園正門,在別墅區靠南角,門邊(向南)就是"立園運河"。大門正中上方"立園"二字,柔中帶剛,瀟灑圓滑,是書法家吳道熔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書寫的。

塘口鎮立園內部
從正門進內,沿運河迴廊西行約100米,便進入別墅區。別墅區有別墅六幢,古式碉樓一幢,其中以"泮立"、"泮文"兩幢別墅最為華麗壯觀,其樓頂按中國古代"重檐"式建築,蓋綠色琉璃瓦,巧妙地架空,成了實用的隔熱層。室內地面和樓梯皆鋪彩色義大利石,而今六十多年,仍然光彩照人,此乃能工巧匠登峰造極的技藝,令人嘆為觀止。室內牆壁裝飾著以中國古代人物故事為題材的大型彩色壁畫、浮雕和大型塗金木雕;彩坭浮雕是"劉備三顧草廬",塗金木雕為"六國大封相",塑造人物逼真,栩栩如生,且雕刻精湛,構圖別出心裁。各層牆邊都裝置西式壁爐;所有窗戶裝上防蚊窗紗;天花下懸吊著古式燈飾;每層擺設著工藝精緻的酸枝家具,顯得古樸幽雅貴重,古色古香。用水和衛生間的設施,如抽水機、浴盆、坐廁、水箱等均是從國外購置的。門口重門深鎖,使人倍感神秘──當時的家庭防盜設施,由此可見一斑。

四樓是謝維立先生"祖先神位"的設定,不但構築工藝獨異,與眾不同,而且那神龕對聯題寫著:"宗功偉德興民族,祖德豐隆護國家。"由此可見園主那熱愛民族、熱愛國家的精神,確實令人可敬可佩!

別墅區的西邊是大花園,它的布局為南北向(即是坐北向南),主要以"立園"大牌坊,和"本立道生"大牌坊為軸心進行布局。

塘口鎮立園
立園牌坊,南隔運河,遙對"虎山",牌坊左右,有鐵制的20米高,直徑30公分的兩條圓形"打虎鞭",向著虎山巍然矗立,象是要鎮住“老虎”的淫威,起著理順當時人們信仰風水的祈求,也襯托得牌坊更加肅穆壯麗。步入牌坊,可以看到兩邊對稱地各蹲一隻雕刻精細的花崗岩石獅,右雄左雌,顯示出雄踞鎮虎之氣概。沿著水泥路兩邊金魚池直達"修身立本"牌樓,牌樓後面是一大片"井"字形花輔。牌樓東側有一建築群,前面一座是鋼盤水泥石米的羅馬建築,工藝別致,名曰"鳥巢";稍後一座是米黃色全部通花的水泥建築,工藝特異形如鳥籠,底部又建有金魚池,一說為"鳥籠",一說為"花藤亭"。

大花園的西南角有一座塔式別墅,名為"毓培"。別墅小巧玲瓏,建築工藝堪稱一流。內有四層建築,是園主別出心裁構思的,有仿效中國古代的、日本寢式的、義大利藏式的、羅馬宮式的。每層地面精心選用圖案,巧妙地用四個"紅心"連在一起,構成的圓形圖案獨具愛心,又用彩色的義大利石磨鑲在每個廳、房正中,據推測那是園主對四位夫人心心相印的情懷。這幢別墅是園主為紀念愛妾所建,可謂匠心獨運。

大花園地下,是用鋼筋水泥建築的地下室,有暗道內外相通。大花園四周是曲徑迴廊,把整個花園建築連成一體,置身其間,令人倍感自然舒適。

“小花園”位於“大花園”和別墅區之南,中間與運河相隔。別墅區與小花園之間建“虹橋”連線,橋上建"晚香亭"一座,遊人入亭登樓觀賞園景,別有一番情趣。小花園構圖別致,為"川"字形。園內以"兀"形運河分隔,東邊建“玩水”橋連線,橋上建“長春”亭;西邊建“觀瀾”橋連線,橋上建"共樂亭"。小花園主要由"挹翠"、"長春"、"共樂"三亭組成。而“挹翠”亭頂,塗繪幾幀古代"八仙過海"的人物灰雕壁畫,色彩鮮艷,人物活靈活現,頂部盤踞著一條金龍,懸垂的燈盞,就像它吐出來的明珠,惟妙惟肖,令人讚不絕口。此三亭皆建造得具風格,精巧秀麗。

塘口鎮毓培別墅
"長春亭"邊的五層小白塔,造工也很精美,玲瓏剔透,小而別致,惹人喜愛。據稱是鎮懾南方的"丙丁祝融"火神,以摒除煙火侵擾,保護園林平安。 別墅區有泮文、泮立等融匯中西建築風格的六幢別墅和碉樓一座,其外部黃牆綠瓦,飛檐斗拱,氣勢磅礴,別具中國殿堂古風;室內設計高雅舒適,古色古香,廳堂裝飾著屏風壁畫,紅木台椅,水晶宮燈,花架書櫥,洋盆浴缸,西方壁爐,湘繡潮雕,鑿井引水,手搖供水。廳堂室間閒雅舒適、幽靜溫馨,頗有世外桃源之韻。大花園綠樹相映,鳥語花香,參天古木,迴廊曲徑,使人心曠神怡。

概言之,整個立園不但在建築物構圖獨異,而種植花草樹木也構思獨特、新穎,適應時代潮流,有規劃地巧妙安排,遍栽各種名花異草、風景樹、材用樹、果木樹等,應有盡有,琳琅滿目。而今古木參天,綠樹成蔭,翠挹園亭,繁花滿園,花香鳥語,置身園中心曠神怡,游者流連忘返。遺憾的是抗日戰爭爆發,園主維立舉家赴美,故而立園原計畫的各項工程也只好停建,使人慨嘆惋惜。

相關信息

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大洋網6月28日報導(記者:黃文生王鋒倫少斌肖歡歡劉翊發自廣東開平)台北時間6月28日早上8時35分左右(紐西蘭當地時間28號中午12點35分),在紐西蘭基督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順利通過表決,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4處世界遺產,廣東省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台北時間早上8點35分,記者連線正在紐西蘭開平申遺代表團,據介紹,在今天上午的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從已加入《世界遺產公約》的185個國家中選出的21個理事國代表,對“開平碉樓與村落”進行投票表決。由於“開平碉樓與村落”與世界遺產的標準高度契合,超過三分之二的專家投贊成票。“開平碉樓與村落”成功通過表決,廣東世界遺產項目實現“零的突破”。

記者了解到,本屆參加投票表決的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44個項目,其中屬於文化遺產有17項,包括“開平碉樓與村落”。而“開平碉樓與村落”也是我國今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唯一一個項目,更是廣東省第一個申遺項目。

另據了解,在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另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中國南方喀斯特”已於6月27日獲得大會表決通過,成功入選世界自然遺產!

記者了解到,紐西蘭時間今天下午5時30分,開平申遺代表團將在紐西蘭第一大城市奧克蘭與當地的華僑華人舉行慶祝活動,並舉辦圖片展,推介開平碉樓與村落。當地政界、學者、華僑代表和開平申遺代表團成員將參加這次慶祝活動。

另外,開平市將從今晚8時開始,在開平城市廣場和四個申報點同時舉辦主題為“開平碉樓,世界遺產”的系列狂歡慶祝活動,該活動以城市廣場南廣場為主會場,在北廣場設立兩個以民眾自娛自樂為主的互動表演區,組織潮連紗龍、蔡李佛武術等五邑民間藝術進行匯演。

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從2000年啟動,前後歷經8年。8年來,申報工作自始至終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國家文物局、各級主管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們,經常深入開平,及時做出指導;與此同時,還得到了全體市民、廣大海內外同胞的理解和支持,申報工作一步一個膠印,緊鑼密鼓的進展,直到最後如願獲得成功!開平碉樓與村落申遺成功,給開平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責任。開平碉樓的廣泛性、民眾性注定了今後的保護工作責任重大,任重道遠。

旅遊線路

開平市交通方便,開陽高速公路與325國道橫貫全境地,從廣州乘坐客車或自駕車到開平車程約1小時20分。

1、廣東省汽車站(廣州火車站旁)至開平客車頭班:上午6:30,尾班:晚上7:30,每隔35分鐘一班;

2、廣州中山八路汽車站至開平客車,頭班:上午6:30,尾班:晚上8:30,每隔35分鐘一班。

深圳開車去開平有兩條路可走,都是3個小時內能到。

1、是走廣深--廣佛--佛開--水口下--沿國道直達開平,開平市區西去10公里即到塘口鎮,這條路全程高速很好;

2、是廣深--虎門--中山市區出口下--中山市區--沿國道往江門、新會方向--古鎮--江門(不要拐入江門市區)--江鶴高速(入口有個BP油站,不要走過)--水口--開平,開平市區西去10公里即到塘口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