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方言

基礎方言

一種語言的共同語是在某一種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作為共同語形成基礎的方言稱為基礎方言。如漢民族共同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 共同語即民族共同語,是從基礎方言發展起來的。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著作作為語法規範的國語,就是北方話的標準形式,也是法律規定的漢民族的共同語,中華各民族的通用語言。

中國七大方言概述

官話

通稱北方方言,即廣義的北方話,一般所謂'大北方話'。在漢語各大方言中,官話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響。近1000年來,中國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從唐宋白話到元曲到明清小說,都是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創作的,再加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話通行地區從元代以來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臟地帶,向來官場上辦事交際,都使用北方話,因而有'官話'的名稱。實際上它是漢語各方言區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際語言,現在全國推行的國語,就是在'官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通行地域官話方言通行於長江以北各省全部漢族地區;長江下游鎮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帶;湖北省除東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區;廣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區;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少數民族區域以外的全部漢族地區。此外,在非官話方言區中。還有少數由於歷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話方言島。如海南島崖縣、儋縣的'軍話',福建南平城關的'土官話',長樂洋嶼的'京都話'等。使用人口 7億以上。

分區官話方言內部按其語言特點一般可以分為 4個支系,即4個方言片(或稱 4個次方言):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

華北官話即狹義的北方話,它通行於北京、天津兩市,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其中東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語——國語。山東、河南的官話各有特色,近來有的語言學者認為可以另立膠遼官話和中原官話兩支。其中中原官話包括山東、河南部分地區以及長江以北的徐州、阜陽、陝西的西安、山西的運城等地區。

西北官話通行於山西、陝西、甘肅等省以及青海、寧夏、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新疆漢族使用的語言也屬西北官話。山西及其毗鄰陝北部分地區、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保留古入聲字,自成入聲調,不同於一般西北官話,也不同於華北官話,近來有學者認為可根據'有入聲'這一特點另立'晉語',從官話方言中獨立出來。與此同時,有學者提出西北官話作為官話方言的一支,範圍宜縮小到只包括甘肅蘭州、寧夏銀川等地的方言,改稱'蘭銀官話'。

西南官話 通行於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東南部、東部除外)、雲南、貴州、四川三省漢族地區以及湖南、廣西兩省北緣地帶。西南官話地域遼闊,但內部比較一致。

江淮官話俗稱下江官話,通行於安徽省長江兩岸地區,江蘇省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徐州一帶除外),長江南岸鎮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區,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帶。江淮官話是官話方言中內部分歧較大、語言現象較為複雜的一支。

粵語

俗稱廣東話、廣府話,當地人稱白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較為複雜、保留古音特點和古詞語較多、內部分歧較小的一個方言。

通行地域 粵方言通行於廣東、廣西境內,以廣州話為中心。使用人口約4000萬。通行地區大致如下:

廣東省境內純粹屬粵方言或以粵方言為主的縣市有47個,占全省面積的1/3以上,即廣州、佛山、肇慶、江門、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東莞、順德、龍門、佛岡、增城、從化、花縣、清遠、連縣、陽山、連山、懷集、廣寧、四會、三水、高要、雲浮、高明、新興、鶴山、封開、鬱南、德慶、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化州、吳川、台山、開平、新會、恩平、斗門、香港、澳門。此外,惠州、韶關、湛江、海豐、博羅、惠陽、惠東、仁化、樂昌、英德、寶安、電白、遂溪、海康、徐聞、廉江等16個縣市也有部分地區講粵方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行粵方言的縣市有23個,即南寧、橫縣、貴縣、桂平、平南、藤縣 、梧州、玉林 、北流、容縣、博白、陸川、欽州、合浦 、浦北、靈山 、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縣、鐘山。此外,海外華僑及華裔中以粵方言為母語的也很多,他們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南北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美洲華僑和華裔幾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粵方言區。

分區 粵方言內部按其語言特點和地理分布可以分為4個片:①粵海片,主要分布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粵中、粵西南和部分粵北地區,是粵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範圍最廣的一個片,以廣州話為代表,它在粵方言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影響。②四邑片,主要分布在台山、開平、恩平、新會、斗門等縣,以台山話為代表。③高陽片,主要分布在湛江市、茂名市所屬各縣和江門市所屬的陽江縣和陽春縣,以陽江話為代表。④桂南片,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邕江、鬱江、潯江沿岸的南寧市、橫縣、貴縣、桂平縣、平南縣、藤縣、梧州市,玉林地區的玉林縣、北流縣、容縣、博白縣、陸川縣,欽州地區的欽州縣、合浦縣 、浦北縣 、靈山縣和北海市,梧州地區的蒼梧縣、岑溪縣 、昭平縣 、蒙山縣、賀縣、鐘山縣,一般以南寧話為代表。它的語音比較一致,也存在一些分歧。桂南片按其內部的異同又可以分為四個方言小片:廣府片、邕潯片、勾漏片和欽廉片。

贛語

贛語是漢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使用人口在江西境內主要分布在贛江的中下游、撫河流域及鄱陽湖及周邊、湘東和閩西北、鄂東南、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區。另外在浙江、陝西還有少數贛語方言島。使用贛語的人口在5500萬左右,約占中國人口的5%左右,世界排第三十八位。贛語可分為九片方言,以南昌話為代表。贛語內部各方言之間的互通程度較高。

。贛方言並非'江西話',江西省境內除贛方言外,還有客方言、吳方言和江淮官話,江西的鄰省也有贛方言。

贛方言通行於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湘東和閩西北;鄂東南和皖西南一些縣市通行的方言,其特點近似贛方言,有的學者認為也可以劃入贛方言。

江西省內通行贛方言的有 60 多個縣市。包括南昌、景德鎮(城區)、萍鄉和宜春、撫州、井岡山三地區的各縣市:南昌、新建、安義、靖安、奉新、高安、宜豐、銅鼓(也有人認為通行客方言)、上高、萬載、分宜、新余、 清江、豐城、 進賢、東鄉、臨川、金溪、資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黃、樂安、南豐、新乾、峽江、永豐、 吉水、吉安、 泰和、永新、蓮花、安福、寧岡、遂川、 萬安,上饒、 九江兩地區的大多數縣市:波陽、餘干、 萬年、鷹潭、 貴溪、餘江、弋陽、橫峰、鉛山、樂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彭澤、武寧、修水,贛州地區的廣昌、石城、寧都、興國、於都、瑞金、會昌等縣也有使用贛方言的鄉鎮。此外,通行贛方言的還有湖南省東界的13個縣:臨湘、平江、瀏陽、醴陵、攸縣、茶陵、酃縣、桂東、汝城、常寧、資興、安仁,有人認為岳陽、永興也屬贛方言區;福建省西北部的 4個縣市:邵武、光澤、建寧、泰寧;湖北省東南部與江西省連界的 8個縣:通城、蒲圻、崇陽、通山、陽新、鹹寧、嘉魚、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慶地區的望江、東至、宿松、懷寧、太湖、潛山、岳西、桐城等縣的方言,據初步了解,也和贛方言相近,目前歸屬未定,可能也將劃歸贛方言。使用人口約3000萬。

客語

一個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語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語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稱客語、客話、客家話,屬於漢語七大言之一。從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台灣,四川等7個省,台灣,香港,海外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具體說,國內主要分布:福建--閩西地區的長 汀縣,連城,上杭等8個縣;廣東梅州,惠州,蕉嶺等16縣市;江西南部寧都,瑞金,興國等14縣市。此外,非純客縣,如福建南靖,平和,紹安,龍巖;廣東潮州,海豐,韶關,東莞;江西銅鼓,廣昌,永豐等不少縣市的許多地區也講客家話。此外,台灣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著客家話。依據內部的 差異,客家話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以長汀話為代表的閩西客家話,以梅州話為代表的粵東客家話,以贛縣蟠龍話為代表的贛南客家話。進一步,可以分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稱閩客片),粵台片,粵中片,惠州片,粵北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

客家話保留較多古音,被譽為古漢語的“活化石”。

閩語

俗稱'福佬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複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

通行地域 閩方言主要通行於福建、廣東、台灣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廣西、江蘇三省的個別地區。使用人口約4000萬。具體地點如下:福建省的54個縣市:福州、閩侯、長樂、福清、平潭、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古田、屏南、寧德、霞浦、周寧、壽寧、福安、柘榮、福鼎、莆田、仙遊、廈門、金門、泉州、晉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龍海、長泰、華安、南靖、平和、漳浦、雲霄、東山、詔安、龍巖、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縣、建甌、南平(城關除外)、建陽、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區約占全省面積的3/4。

廣東省東部的12個縣市:汕頭、潮州、澄海、饒平、南澳、揭陽、揭西、普寧、惠來、潮陽、陸豐、海豐等,以及惠東、豐順、大埔等縣的一部分;海南島的14個縣市:海口、瓊山、文昌、瓊海、萬寧、陵水、三亞、崖縣、瓊中、屯昌、定安、澄邁、昌江、東方(少數民族地區除外);雷州半島的5個縣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聞。此外,主要通行粵方言的中山市和陽江、電白等縣也有部分區、鄉說閩方言。以上地區約占全省面積的1/3。

台灣省的21個縣市中,除約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區說高山語,台北、彰化之間的中壢、竹東、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東、高雄等縣市,以及東部花蓮、台東的部分地區通行客家方言外,其餘各地的漢族居民都說閩方言,約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浙江省南部泰順、蒼南、洞頭、玉環等縣的大部分和平陽縣西部的少數地區,以及舟山群島普陀、嵊泗縣的一部分地區也說閩方言。

以上總計通行閩方言的縣市約有 120 個以上。此外,江西省東北角的玉山、鉛山、上饒、廣豐等縣的少數地方,廣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縣的少數地方,江蘇省宜興、溧陽等縣的少數地方,也有人說閩方言。散居南洋群島、中南半島的華僑和華裔中,數百萬人祖祖輩輩也以閩方言作為'母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以及印度支那各國的華裔社區中,閩方言也是主要的社會交際語之一。

分區 閩方言按其語言特點大致分為5個方言片:閩南方言、閩東方言、閩北方言、閩中方言和莆仙方言。閩南方言 是閩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範圍最廣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內以廈門、漳州、泉州三市為中心的24個縣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閩方言,基本上也屬於閩南方言。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 潮州話、文昌話也分別在廣東東部和海南島有較大的影響。

閩東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東部,包括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游地區和以福安為中心的山區,共18個縣市,以福州話為代表。

閩北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北部建甌、建陽、南平(鄉區)、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甌話為代表。

閩中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縣,以永安話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東部沿海的莆田、仙遊,以莆田話為代表。

吳語

也叫江浙話或江南話。'吳'是古代地域名稱的沿用。

通行地域 吳方言通行於江蘇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東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區,大約有 110多個縣市,使用人口7000萬左右。具體情況如下:

江蘇省境內屬吳語或以吳語為主的縣市共有21個:丹陽、金壇、高淳、溧陽、宜興、武進、常州市、江陰、沙洲、靖江、南通、海門、啟東、常熟市、無錫、無錫市、蘇州市、吳縣、吳江、太倉、崑山。溧水縣南部孔鎮、新橋、白馬等鄉鎮也屬吳語區。上海市以及所屬的10個縣: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賢、崇明、南匯、川沙、寶山、嘉定都說吳語。浙江省除西部淳安(包括舊遂安)和建德(包括舊壽昌)兩縣外,基本上都在吳語區的範圍之內,但浙江南部洞頭、玉環、平陽、蒼南、泰順、慶元等縣是吳語和閩語的交錯分布區。建德縣北部下包、乾潭及其以東的各鄉鎮,南部唐村、里葉、大店口等地仍在吳語區內。江西省東北玉山、廣豐、上饒3 個縣和上饒市也是吳語區。此外,福建省西北角的浦城縣縣城及其以北的鄉鎮,安徽南部郎溪縣北部的梅渚、崗南一帶和廣德縣的下寺、蘆村等地也說吳語。

分區 吳語按其語言特點可區分為 5片:太湖片,台州片,東甌片,婺州片,麗衢片。

太湖片 即北吳語片,包括江蘇吳語21個縣市,上海市及其所屬各縣,浙江舊杭州、嘉興、湖州 3府,以及浙東舊寧波、紹興兩府,以上海話或蘇州話為代表。這一片分布面積最廣, 使用人口最多, 可再分 6個小片:①常州小片,包括沙洲、江陰、武進、宜興及其以西蘇南吳語各縣市和安徽郎溪、廣德的部分鄉村,江北靖江的老岸話,南通東部、海門和啟東北部的通東話也屬這一小片。②蘇滬嘉小片,包括上海市及其所屬各縣,常熟市、無錫市及其以東蘇南吳語各地,浙江省的嘉興市、平湖、嘉善、海鹽、桐鄉、海寧,江北南通、海門和啟東南部的啟海話屬這一小片。③湖州小片,包括湖州市、長興、安吉、德清和餘杭。④杭州小片,即杭州市及其郊區。⑤臨紹小片,包括臨安、富陽、桐廬、蕭山、紹興市、上虞、諸暨、新昌、餘姚、慈谿和建德縣的下包、乾潭以東鄉鎮。⑥明州小片,包括寧波市、鄞縣、鎮海、奉化、象山、寧海、定海、普陀、岱山。

台州片 包括天台、三門、臨海、仙居、黃岩、椒江市、溫嶺、玉環,寧海縣岔路以南和樂清縣清江以北地區也說台州話。這片以臨海話為代表。

東甌片 即溫州片,溫州話舊稱甌語,通行於溫州市、甌海、永嘉、樂清、瑞安、平陽、文成以及洞頭、蒼南、青田的部分地區。這片以溫州話為代表。

婺州片 包括浙江中部金華地區的金華市、蘭溪、浦江、義烏、東陽、武義、永康、磐安,以金華話為代表。

麗衢片 包括處州小片和龍衢小片:①處州小片,包括縉雲、麗水、雲和、青田等縣和景寧畲族自治縣。武義縣南部舊宜平縣部分、文成縣的南田區、泰順縣北部和慶元縣的東北部也屬這一小片。②龍衢小片,包括龍泉、慶元、松陽、遂昌、江山、常山、開化、衢州市、龍游。福建省浦城縣的北部,江西省的玉山、廣豐、上饒和上饒市也屬這一小片。這片以麗水話為代表。

徽語

徽語,即徽州方言,也稱徽州話,徽州話是古代吳越語系的一個分支,是《中國語言地圖集》中新劃分出的一種漢語方言,也有學者傾向於將徽語劃歸到吳語裡去。它是分布於新安江流域的舊徽州府全境、舊嚴州府大部、江西北部的舊饒州府部分地區的語言,使用人口約436萬,舊時徽州話以歙縣縣城話為代表音,現在由於行政中心的變遷,屯溪話成為徽州話代表音。徽州話保留了很多的古音因素,和北方官話差別大,和吳語一樣,徽州話的強迫式的在句子中連讀變調的發音特徵是另一個與官話的顯著差別。

徽州話可以細分為五個片,分別是:績歙片 休黟片 祁婺片 嚴州片 旌占片

績歙片 歙縣、績溪縣、徽州區、黃山區湯口鎮、浙江省淳安縣北部

休黟片 休寧縣、黟縣、屯溪區

祁婺片 祁門縣、婺源縣、江西省浮梁縣、德興市

嚴州片浙江省建德市、淳安縣

旌占片 旌德縣西部、石台縣占大鎮

湘語

是漢語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較小的一種方言。湖南省有多種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響的一種。湘語以長沙話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區。 湘方言從內部語音差異上看,又有新湘語和老湘語的分別。老湘語廣泛流行於湖南中部寧鄉、衡陽等地,新湘語流行於長沙、株州等大中城市。

通行地域 湘方言通行於湖南省的岳陽、南縣、汨羅、湘陰、沅江、益陽、桃江、安化、寧鄉、長沙、望城、株洲、湘潭、湘鄉,雙峰、漣源、婁底、新化、冷水江、敘浦、辰溪、 邵陽、 邵東、新邵、隆四、洞口、武岡、新寧、城步、 東安、 零陵、雙牌、祁陽、祁東、衡陽、衡山等地,約占全省面積的一小半。此外,廣西北部全州、灌陽、資源、興安等 4縣也通行湘方言。使用人口估計在2500萬以上。

分區 由於社會、歷史、地理以及政制變革等各方面的因素,古老湘語南、北、西三面長期以來處於官話方言包圍之中,東部又受贛語系方言的影響,以致語音系統不斷產生變化,逐漸形成了新湘語和老湘語兩種明顯有別卻又並存並用的特殊局面。從地理上看,新、老湘語的通行地域恰好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因此,有人把它稱為北片湘語和南片湘語,這就是湘語的兩個方言片。新湘語和老湘語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在語音系統上。南片老湘語比較保守,古全濁聲母字一般仍多念濁聲母;北片新湘語受官話方言的影響而有逐漸靠攏官話的趨勢,語音上突出的表現是由繁到簡,古全濁聲母字一般都已念為清聲母字了。北片新湘語主要通行於湘北、湘中一帶,如長沙、株洲、益陽等;南片老湘語廣泛通行於湖南中部、沅水東南、 湘水以西和資水流域, 如湘鄉、雙峰、邵陽、武岡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