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廟會

城鄉廟會

廟會又稱莊稼會,其形成的物質條件是集市,其次是宗教文化背景。建國前,信陽各縣城鄉寺廟眾多,各寺廟皆定期舉行登祀神佛敬佛香,名為香火會。有些香火會逐漸變為“莊稼會”,即廟會,屆時,農工商皆定期赴會,參加貿易,同時亦舉行相關的文藝演出,如舞蹈、戲曲、花會等。

城鄉廟會城鄉廟會
城鄉廟會
廟會又稱莊稼會,其形成的物質條件是集市,其次是宗教文化背景。建國前,信陽各縣城鄉寺廟眾多,各寺廟皆定期舉行登祀神佛敬佛香,名為香火會。有些香火會逐漸變為“莊稼會”,即廟會,屆時,農工商皆定期赴會,參加貿易,同時亦舉行相關的文藝演出,如舞蹈、戲曲、花會等。

歷史沿革

傳統古會(廟會、香會)是集會貿易的一種形式,但比通常的逢集貿易規模大,商品多,多在麥收前農閒時舉行,並有鮮明的季節特點。一般來說,正月、二月舉行的古會以燒香、玩燈為主;三、四月舉行的古會以出售麥收工具和交換農副產品為主。廟會會期少則1天,多則一周,大多數為3至5天。

新中國成立後維持原有集市及廟會。“文化大革命”時期,提出“趕大集”,強行並集,這些廟會基本上停止了活動。如潢川縣由建國初時集市56個減為43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了集市的發展,先後恢復和開闢集市32個,至1986年潢川縣全縣集市已增加到75個。同時逐步恢復了一批傳統廟會

城鄉廟會城鄉廟會
1979年5月1日至10月,固始縣財貿部門在城關鎮成功舉辦,該縣首次物質交流大會,18個基層供銷社參加,貨攤從東關一直擺至西關。這是結束長期動亂,擺脫計畫經濟的較早舉辦“物交會”及廟會的代表。此後,各縣城鄉廟會逐漸恢復。

20世紀80年代的廟會均為單純的以物資交流會。但近年來,有些地方的廟會,文藝活動較為活躍和突出。例中,每年農曆3月新縣烏馬潭廟會,吸引了鄂、地區數十萬人前來進行商品交易及文藝活動,成為豫南特大廟會。一般的廟會均有固定地點固定時間(會期),但是也有的像信陽市溮河區物質交流大會那樣。配合地方需要,改變會地址期,收到預期效果,如1985年5月20日至6月4日的物交會,參會單位共有92個單位,437戶個體工商戶,搭貨棚126處,流動攤點500個,吸引了鄭州、駐馬店、湖北省應山縣等大批客商,零售成交總額103.6萬元。

靈山廟會

靈山廟會舉辦地位於羅山縣澀港鎮同心村靈山寺。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至三月初六,為靈山傳統古廟會節。廟會期間,數以萬計的信男善女千里迢迢到靈山來登山朝拜,觀光旅遊。靈山廟會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起源於唐代,盛於明代。大唐盛世,國富民強,大興佛教,在全國各地廣修廟宇。唐明皇之女建寧公主來靈山出家為尼後,擴建靈山寺。由於每年農曆三月三來靈山朝聖的香客越來越多,久而久之,更形成了三月初三廟會,並流傳至今。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為答謝靈山寺僧人護駕之恩,率文武百官於農曆三月初三到靈山來降香還願。北宋大文家蘇東坡也為靈山廟會留下了“靈山會未散,八部猶興輝”的詩句。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宗教政策的落實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宗教文化游已成為我國旅遊業的一大主題。靈山廟會的規格越來越高,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特色更加突出。現在的靈山廟會,是一個集“登山朝聖旅遊觀光、民俗風情、民間藝術”於一體的民間傳統節日,在豫南及湖北一帶頗具影響。靈山廟會每年定期舉辦,前來遊人每年達20萬人次。

烏馬潭廟會

烏馬潭廟會位於新縣千斤鄉政府東8.8公里徐畈村境內,鄉村公路直達會場。是因烏馬潭廟而來,烏馬潭始於宋朝未年,廟宇系千斤北楊灣村楊思亭領頭捐錢並督工建造,廟前有正殿、側殿、下殿三個較大宮殿,還有禪堂、齋堂、住宅等建築,占地面積4.1畝,宮殿前後共五層,依山而建,後層皆高於前層,氣勢巍峨宏大,頗為壯觀,殿內神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當年香火極為旺盛。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至初五逢廟會最多時達3萬餘人,已有700餘年的歷史,會場位於烏馬潭北河灘,面積約60畝。每年廟會時,附近河南、安徽、湖北及山東等五省10餘州縣民間藝人商賈雲集於此,十分繁華興盛。會上民間藝術異彩紛呈,各具特色,有山東馬戲、安徽花鼓戲、河南皮影戲、說書、舞獅、卜卦、算命及各種雜耍,商品交易各種百貨山貨應有盡有,飲食果點攤位遍布,熱鬧非凡。會場東邊廟前有一銀杏為當年建廟時栽植,現樹高22.5米,胸徑近2米,樹冠11.1米。該樹獨立於一片較寬闊的空曠地上,顯得格外的蒼勁,傳說烏馬潭為連康山七十二庵總廟,若有人做夢到廟前古銀杏樹下尋拾銀杏,即表示該人陽壽已盡。烏馬潭廟於1925年被毀,現遺址尚存,廟碑碑文在文革中被磨毀,只看到碑上少量文字,至今每年的三月三日依舊逢廟會。

城鄉廟會城鄉廟會
金蘭山香會:金蘭山位於新縣新集鎮金蘭村境內,相傳,是達摩祖師住過的地方。信徒往金蘭山進香始於宋代,清乾隆年間最盛。此活動由民間發起,主事者稱會首。每年農曆二月初開始籌備,張貼布告,登記人數,收繳會費。朝山者行前在家齋戒、沐浴更衣。起行之日,先在市內遊行。遊行隊伍以旗鑼傘扇開道,提爐捧爐者後隨,朝山者手執點燃的條香徐徐而行,由一人領呼“南無阿彌陀佛!”眾應之曰“無量壽佛!”隊伍繞行一周到達西郊,另有數百名布衣草履、身背黃色香袋的齋公相隨。

潢川觀音廟會:佛教於唐末宋初傳入潢川,明、清為發展鼎盛期。在當時州治的十多座寺廟中,數南海觀音禪寺香火最旺。文革期間寺廟被改作他用,但當時城鄉中仍有很多信徒吃齋念佛,信奉此教。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宗教政策的不斷落實,寺院恢復開放,信徒人數日益增加。佛教信眾主要來自豫南地區,安徽、湖北等外省的信徒也常常到此進香禮佛。

觀音廟會在南海觀音禪寺。每年農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相傳是觀音出生、出家、得道的日期,每年此時佛教信眾雲集南海觀音禪寺,方圓百里的香客趕來朝拜,形成小南海觀音廟會。解放前,就有許多百里之外的香客趕來朝拜。隨著寺廟的擴建,及周邊環境的改善,觀音廟會的規模不斷擴大。每屆廟會的前一個星期,廟內僧眾便開始廟會的籌備工作,很多外地信徒在廟會的前幾天便雲集潢川,為觀音娘娘祝壽。屆時僧眾沐浴更衣,從清晨起便誦唱佛經。天亮之前,燒香許願之人便絡繹不絕,殿堂廟廊里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鞭炮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及至天亮。後來者只能將鞭炮香燭投向廟外的鐵爐焚燒,有的就跪在廟門及路旁向觀音娘娘祈求或許願,三拜九叩以表誠心。進香時,有目不斜視的頂禮膜拜者,也有幾步一跪一叩頭的虔誠信徒;有心滿意足的還願者,也有懷揣心事來祈求佑護的善男信女。廟宇周邊商鋪林立,遊人如織,有耍猴的、賣藝的、說大鼓書的、賣紀念品的,更多的是來廟會看熱鬧的,順便許個心愿,可謂人聲鼎沸,熱鬧異常。每年的三次廟會可接待信教民眾近10萬人。

商城縣觀音山旅遊節:觀音山旅遊節系由縣商城旅遊局、觀音山旅遊開發公司聯合舉辦,每年一次,以提升商城旅遊影響力和知名度,進一步促進旅遊開發。“豫南道教名山——觀音山首屆民俗文化旅遊周於2003年2月19日至2月25日在觀音山(位於商城縣城關北18公里,河鳳橋鄉境內)舉行。為擴大活動影響,主辦單位舉辦了盛大的開幕式,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應邀參加。舉行了大型法事表演——祈福道場,主辦單位舉辦,邀請省“心連心”藝術團來演出。活動周吸引了鄂豫皖三省六市的十餘萬遊客、香客前來觀光、遊玩、朝山,燒香禮拜,並由此形成莊稼會,吸引各演出團體、商家數千個,形成了五大活動區:道教活動及進香朝拜區、農業區及農具購銷區、小商品銷售區、文化娛樂區、支柱產業高產示範區,以山上道觀為中心,兩側旅遊公路和演出場地為依託,各類法事、商貿、娛樂、餐飲活動前後延綿九公里,人流如潮,成交額達幾千萬元,有力的推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