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礎設施

城市基礎設施

城市基礎設施(urban infrastructure)是城市生存和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工程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的總稱,是城市中為順利進行各種經濟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而建設的各類設備的總稱。它對生產單位尤為重要,是其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必要條件之一。 工程性基礎設施一般指能源系統、給排水系統、交通系統、通信系統、環境系統、防災系統等工程設施。社會性基礎設施則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商業服務、金融保險、社會福利等設施。我國一般講城市基礎設施多指工程性基礎設施

設施特點

1 生產性

市場補償--完全市場化運營模式

市場與財政複合補償--半市場化運營模式

財政補償--完全依靠財政投入模式

2 公用性和公益性

3自然壟斷性

4成本沉澱性

5承載性

6超前性

7系統性

按服務性質分為三類:①生產基礎設施。包括服務於生產部門的供水、供電、道路和交通設施、倉儲設備、郵電通訊設施、排污、綠化等環境保護和災害防治設施;②社會基礎設施。指服務於居民的各種機構和設施,如商業和飲食、服務業、金融保險機構、住宅和公用事業、公共運輸、運輸和通訊機構、教育和保健機構、文化和體育設施等;③制度保障機構。如公安、政法和城市建設規劃與管理部門等。基礎設施水平隨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提高,種類更加增多,服務更加完善。

經濟效應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為了應對空前的經濟大蕭條,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了著名的“羅斯福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政策就是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建項目,不僅提高了就業,增加了民眾收入,還為後期美國經濟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為了應對由於全球性金融危機及國內諸多因素造成的經濟下滑的巨大風險,中國政府推出“四萬億”投資的經濟刺激計畫,“四萬億”經濟刺激預計每年拉動經濟成長約1個百分點,其中近一半資金投向交通基礎設施和城鄉電網建設,這不僅可以使中國加快擺脫全球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負面作用,還可以擴大內需,刺激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消費的增長。配合中央政府的計畫,全國各省市政府紛紛以基礎建設項目為重點,以投資拉動經濟成長,2008年全社會總投資將超過16萬億元。在這種形勢下,海南省加大省級財政投入力度,同時著力增強金融保障能力,多渠道籌集資本金,引導和鼓勵民間資金投入。

基礎設施

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由城市中可以發揮調節空氣品質、水質、微氣候以及管理能量資源等功能的自然及人工系統和元素組成,這些系統和元素髮揮著類似於自然過程與功能的作用。這一類基礎設施中最為常見的內容包括林地、開放空間、草地與公園以及河流廊道等,也就是所有具有滲水性地表和能夠支持植物生長的土壤的場地。因為它模仿自然系統,所以這種“綠地結構”具有整體性,同時也包括了由植被、土地和水體所產生的水系和微氣候系統——本質上是城市系統所依賴的生態基礎設施。

相關訊息

湘鄂贛三省將共同設立城市基礎設施發展基金

湖北省住建廳黨組成員、總規劃師童純躍在湖北省新聞辦28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湘鄂贛三省將共同出資設立城市基礎設施發展基金,重點支持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

湖北省住建廳黨組成員、總規劃師童純躍在湖北省新聞辦28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湘鄂贛三省將共同出資設立城市基礎設施發展基金,重點支持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

優先支持採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建設的項目,共同爭取住建部等國家部委給予支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