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美

城市之美

城市之美,最早在埃及、印度河流域及中國的北方地區出現了城市。未來的城市將實現數位化、生態化和均衡化。

(圖)城市之美城市之美

人類創造了城市。城市給人類提供了無盡的財富和創造力,曾經是人類憧憬的美好家園。然而隨著現代工業和大都市的出現,人類被環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壓力、疾病、犯罪所困擾。城市已不是“人類詩意的析息地”。未來,人類和城市將走向何方?我們會找到一個與大自然和諧統一的美好的家園嗎?
在過去的一二百年里,世界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人們的居住場所、生活方式和謀生手段發生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走向了城市。在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不足10%,到了2000年城市人口已是46%。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發展有所加快,上世紀90年代城市化水平超過30%才進入快速發展。城市發展加快帶來一些問題或弊病,但這並不能由此就看不到城市的優良傳統、現代優越和超前進步。

社會文化的魅力

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首先產生了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隨即,在埃及、印度河流域及中國的北方地區都出現了城市。現代“城市革命”是從西歐國家的工業革命開始的,城市成為地區經濟、文化的中心。有的哲學家說:人類是擅長製造城市的動物,人類所有的偉大文化都是從城市產生的,世界史就是人類的城市時代史。人造城市,城市造人,人和城市造就著城市文化。
城市作為人類生活聚落的形態,伴隨著文明的演進而發展。正是地域賦予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城市文化最初的積澱。城市文化,是人類進化到城市生活階段的產物,是人類在城市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現,是人類生活的空間化表述。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狀況、行為方式、精神特徵及城市風貌的總體形態,是城市的靈魂,是文明的標誌,是屬於這個城市人群的完整價值體系。施本格勒說:“人類所有偉大文化都是由城市產生的,……世界史就是人類的城市時代史。”
與農村、山嶽、海洋相比,城市的文化是發達的。城市文化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主流文化。現代城市文化是在歷史發展中進行長期和持久的文化再造出來的。 它弘揚歷史,融匯時尚,塑造特色鮮明的城市個性文化。
城市的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許多方面。從總體看,我國許多城市都是歷史文化名城,國務院先後公布了99座歷史名城。到2000年底,我國共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27處。這些文化、自然遺產都是和城市發展相連的。
城市的文化魅力在於它的開放。在農村社會,文化是單一的和同質的,可交流性不強。每一代人都在傳承上一代的東西,沒有新鮮的刺激,就不會創造。而城市文化來自四面八方,傳統和現代,本國和外國,精英和世俗,都在此交融流通,給人以影響、以啟迪、以教育、以知識,幫助人轉變觀念,積累見識。這是一個人成長所必不可少的,也是社會和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但是,文化要復興和創造。20世紀30年代我國哲學家朱謙之說:“復興中華民族,這裡便有一個先決問題,就是要一個民族復興,事實上須先喚起文化的復興。”文化復興是現代城市走向更加文明、更具國際化的必由之路。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兼容並蓄、融合生長是城市文化復興和發展的大趨勢。這也是第二次城市化的深層動力。

現代經濟的威力

(圖)城市之美城市之美

工業革命打破了農村自然經濟的束縛,社會資本、技術、勞動力和資源等大量向城鎮集聚。它根本改變了工場手工業的面貌,建立了現代工廠,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並為城市大發展創造了前提。
城市的魅力在於它的巨大的經濟效益。因為城市是工商業的中心,城市擁有現代化的公路、鐵路、航空、水路等在內的交通運輸設施和先進的運輸工具,往往處於交通樞紐或交叉道上,有充足的客源、貨源。城市有現代化的通訊設施、電訊網路和傳輸工具,每時每刻都在交換大量信息。城市的現代交通和工商業中心相結合,使之成為商品、物資、人才、勞務、資金、信息等的轉換地,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財力,從而提高了經濟效益。較大的城市還是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所在地。金融資本可以與工商業資本混合生長,形成大的公司或財團,經濟效益更高。
城市的魅力又在於它巨大的社會效益。城市學校多,教育發達,人才輩出,與國內外科技信息交流活動頻繁,城市經濟發展對科技的需求量大,這些都推動城市科技的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除了推動生產和經濟的增長以外,還給社會生活帶來巨大變化,促進社會文明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進步。
城市巨大經濟社會效應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空間聚集”效應。恩格斯說得好:“這種大規模的集中,250萬人這樣聚集在一個地方,使這250萬人的力量增大了100倍;他們把倫敦變成了全世界的商業首都。”產業也好,市場也好,生活也好,當地域要素聚集到一塊兒,形成一個系統,一個良好的結構,就會產生聚集效應。這種效應是農村地域所沒有的。城市的存在和發展,會給城市產業、居民和市場交易提供因地域要素聚集在一起產生的許多額外好處,幫助城市產業快速發展,改善城市居民生活,降低市場交易成本。

未來生活的美好

城市的未來是光明的、美好的,依我之見,未來的城市將實現數位化、生態化和均衡化。

(圖)城市之美城市之美

城市的數位化就是建設數字城市。它最早是由美國前副總統戈爾1998年提出的“數字地球”轉變而來的。它是指在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以及城市生產、生活中,利用信息處理技術和網路通訊技術等,將各種信息資源加以整合,對城市的基礎設施、功能機制進行信息自動採集、動態監測管理和輔助決策服務的技術系統。它能將複雜的地理、環境、人口、交通等社會環境數位化、網路化並實現可視化運行。
城市的生態化就是要建設生態城市。這是一種漸進、有序的系統發育和功能完善過程。生態城市的做法在各地有不同做法,但是衛生、安全和文明是基本的。 1935年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提出了“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理論。生態系統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有規律的均衡組合。城市建設與發展不能違反人口與生態環境規律。
城市的均衡化包括多方面內容。首先是城市分布要均衡,大中小城市、東南西北的城市、沿海內陸城市等都要儘可能地均衡分布。第二主要是城市人口要均衡分布,尤其是大城市人口要控制。只有這樣,大城市才不僅可以獲得空間聚集的正常利益,還能獲得城市化的人口紅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