坯山大佛

坯山大佛

坯山大佛位於河南省濬縣大坯山風景名勝區,為後趙時依山鑿就的大石佛,高22.7米,為中國北方第一大佛,又稱"八丈佛爺七丈樓"。

基本信息

1984年4月,國內一些專家蒞浚考察大佛,一致認定,濬縣大石佛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一軀大型摩崖造像,因而,坯山大佛也成為了國家級一級重點保護文物。

關於大佛的身世之謎近年來受過國、內外各大媒體,聯合文物專家考察組跟蹤報導,曾多次被CCTV-10走進科學欄目連續播出報導。

坯山大佛象徵著古黎陽的繁榮,鑑證了濬縣今天的繁榮昌盛,更成為了濬縣一重要標誌。

造型

坯山大佛是一軀善跏趺坐式大型彌勒佛像。面龐方頤,豐滿適中。目平視,唇緊閉,挺兩肩,表情莊重。左手覆膝,右手曲肘前舉,示無畏印。坐四方墩,腳踩仰蓮,腳面平直,五趾平齊。

國家級一級重點保護文物 國家級一級重點保護文物

《準敕不停廢記碑》載:大石佛“首簇連珠,肩偎合壁”。今大石佛系螺髻髮式,披雙領下垂式五彩方格袈裟。

歷史

大佛鑿於十六國後趙主石勒時期,距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據《濬縣志》載,大石佛系依佛圖澄之言而鑿。佛圖澄是天竺高僧,晉永嘉四年(310年)來中國傳教,以幻術騙取後趙主石勒信任。東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建都襄國(今河北邢台西南),疆域轄今河南、山西、陝西等地,為十六國中疆域最大的國家。佛圖澄藉助石勒勢力,大興佛寺。黎陽是後趙重邑,興佛寺當在其列。

大佛俗稱鎮河將軍。當時,古黃河流經大伾山之東,水患頻仍,為害黎陽甚烈。人民苦於水患,卻又無力抗拒。“鑿大石佛以鎮河”,迎合了廣大人民的宿願。鑿石佛是一件浩大工程,後趙時期是不可能全部完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