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鄉

坎鄉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東部,察布查爾山北麓,伊犁河南岸,距縣城45公里處。

基本信息

簡介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坎鄉位於察布查爾縣東部,察布查爾山北麓,伊犁河南岸,距縣城45公里處。鄉境域遼闊、東西寬17公里、南北長45公里、總面積612平方公里,可耕地5.7萬畝,草原面積24萬畝。全鄉海撥介於650--3800米之間。其地貌特徵呈階梯狀展布,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由南向北形成高山—低山地帶高階地-黃土丘陵地--平原低階地和河漫灘四個不同地貌。境內有察布查爾溝、蘇阿蘇光溝、阿勒瑪溝三條溝水,還有察渠和察南渠。

概述

境內有察布查爾溝、蘇阿蘇光溝、阿勒瑪溝三條溝水,還有察渠和察南渠。按灌溉用水可分為河水灌區、揚水灌區、山水灌區。全鄉屬溫涼農牧氣候,年平均氣溫6--7.5℃、年平均降水量170毫米,無霜期140天、氣候乾燥。全鄉總戶數2189戶、10456人,以維吾爾和哈薩克族為主,全鄉有7個行政村,經濟以農牧並舉。
行政區劃: 坎鄉轄10個村委會:坎村、闊勒特克其村、阿勒瑪勒村、齊格勒克村、蘇阿蘇村、格拉木村、麻扎村、薩爾加孜克村、恰克村、阿拉爾村。

特色資源

1、礦產資源:境內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年外銷民用煤40萬噸,目前年產60 萬噸煤的現代化煤礦正在建設當中。除煤炭資源外還有黃金、鐵銅礦石、水晶、粘土礦、石灰石、沙石料等礦產資源。
2、農牧業發展潛力大:全鄉有5.7萬畝可耕地和24萬畝草場,盛產水稻、棉花、小麥、玉米、西瓜、蔬菜等農作物,年末牲畜存欄數為52800頭/只,畜牧業發展潛力大,絨山羊種群數量大達12250隻,年產山羊絨在4噸左右。
3、獨特的自然風光:境內不僅有廣闊河灘和次生林,還有高聳的青松雪山和野杏林,還有全縣著名的察渠、察南渠龍口和卡拉塔木吊橋。正在建設的重點水利工程南岸乾渠八十一達板隧洞口和伊犁河攔水樞紐工程也在本鄉境內。察坎柏油路橫穿本鄉,交通便利。

各村基本情況

1、坎鄉坎村是坎鄉鄉政府所在地。全村土地面積54840畝,可耕地面積12850畝,耕地面積6850畝,其中水澆地850畝,旱田6000畝。在草場29400畝,其中:人工草場500畝,天然草場28900畝,坡地5725畝,該村平均海拔高度700米,年降水量110毫米,無霜期168天,是以農業為主,農牧結合的村。坎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34人,287戶,其中:婦女人口783人。共有貧困戶47戶236人,貧困率為14%,該村農作物種植主要以小麥、胡麻、油葵、紅花等作物為主,2005年糧食總產599噸,油料128噸,年末牲畜存欄5536頭只(其中:牛1235頭),人均純收入為1796元。該村通電、通路、通郵、通電話、通廣播、有鄉衛生院和中學一所,在校學生34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6%。

當前存的問題

1、乾旱缺水,人均水澆地僅有0.5畝,其餘為旱田,生產用水沒有保證。2、基礎設施落後,至今沒有通自來水、水利設施落後,水資源利用率低。60%的渠道沒有防滲配套。3、種植業結構單一,主要以油葵和小麥為主。4、科技意識差,受傳統風俗習慣的影響,市場參與競爭能力不強。坎村“十一五”發展思想和任務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重點是農田水利建設和自來水入戶工程。同時進一步調整產業結,形成林、草、牛羊育肥、棉花、油料等五大產業優勢。結構小城鎮建設完成一橫兩縱街道硬化、美化和亮化工程,提升小城鎮綜合功能,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提高非農收入比重。
 2、坎鄉庫勒特克其村位於坎鄉西北部,距縣城42公里,北臨伊犁河、察渠、察南渠貫穿該村,2003年恰克村併入該村。全村耕地面積6550畝,其中水澆地5500畝,旱田1050畝。該村平均海拔高度650米,年降水量110毫米,無霜期168天,是以農業為主的村。現庫勒特克村是共有5村民小組,總人口2179人,427戶。共有貧困戶125戶569人,貧困率為26%,2005年糧食總產3075噸,主要是水稻,年末牲畜存欄4354頭只(其中:牛1236頭),人均純收入為2307元。該村通電、通路、通廣播,有村衛生所和中學一所,在校學生28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6%。當前存的問題:基礎設施落後,供排水設施差,土地鹽鹹化嚴重,均為低產田,農作物產量不高。少數民族民眾科技意識差,受傳統風俗習慣的影響,市場參與競爭能力不強。庫勒特克村“十一五”發展思想和任務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重點是低產田改造。同時進一步調整產業結,形成水稻、牛羊育肥、棉花等三大產業優勢。加大抗震安建設力度,建設農民新居。搞好農村環境衛生治理解決好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改變村莊髒亂差狀況。逐步實現村莊的硬化、亮化、美化。加大農民工技能培訓,大力開展勞務創收,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3、坎鄉齊格勒克村位於坎鄉北部,距縣城45公里,北臨伊犁河、察渠、察南渠貫穿該村,2003年阿拉爾村併入該村。全村耕地面積5750畝,其中水澆地5400畝,旱田350畝。該村平均海拔高度650米,年降水量110毫米,無霜期168天,是以農業為主的村。齊格勒克村共有4村民小組,總人口2516人,420戶。共有貧困戶84戶436人,貧困率為17%,2005年糧食總產2950噸,以水稻和小麥為主,年末牲畜存欄4671頭只,(其中:牛1120隻),人均純收入為1899元。該村通電、通路、通廣播,有個體藥店1所和國小一所,在校學生18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6%。當前存的問題:農田基礎設施落後,供排水設施差,土地鹽鹹化嚴重,均為低產田,農作物產量不高。少數民族民眾科技意識差,受傳統風俗習慣的影響,市場參與競爭能力不強。齊格勒克村“十一五”發展思想和任務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重點是低產田改造和自來水入戶。同時進一步調整產業結,形成水稻、牛羊育肥、瓜菜等三大產業優勢。加大抗震安建設力度,建設農民新居。搞好農村環境衛生治理解決好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改變村莊髒亂差狀況。逐步實現村莊的硬化、亮化、美化。加大農民工技能培訓和科技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大力開展勞務創收,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4、坎鄉格拉木村位於坎鄉東北部,距縣城51公里,北臨伊犁河、察渠、察南渠貫穿該村。全村耕地面積2350畝,其中水澆地1350畝,旱田1000畝。該村平均海拔高度800米,年降水量110毫米,無霜期168天,是以農業為主,農牧結合的村。格拉木村共有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732人,131戶。共有貧困戶19戶78人,貧困率為10%,該村農作物種植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油葵等作物為主,2005年糧食總產843噸,年末牲畜存欄936頭只(其中:牛123頭),人均純收入為2290元。該村通電、通路、通廣播,有國小1年,在校學生8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6%。當前存在的問題:農田基礎設施落後,供排水設施差,土地鹽鹹化嚴重,均為低產田,農作物產量低。少數民族民眾科技意識差,受傳統風俗習慣的影響,市場參與競爭能力不強。格拉木村“十一五”發展思想和任務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重點是低產田改造。同時進一步調整產業結,形成水稻、玉米、牛羊育肥、瓜菜等四大產業優勢。加大抗震安建設力度,建設農民新居。搞好農村環境衛生治理解決好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改變村莊髒亂差狀況。逐步實現村莊的硬化、亮化、美化。加大農民工技能培訓和科技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大力開展勞務創收,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5、坎鄉麻扎村位於察布查爾縣最東端,地處偏遠、距縣城53公里,東與鞏留縣七公社、南與特克斯縣二公社相連、村境內有卡拉塔木吊橋與伊寧縣八一托海鄉相通。全村土地面積10200畝,可耕地面積7400畝,耕地面積5400畝,其中揚水地2400畝,山水地3000畝。草場4800畝,其中:人工草場580畝,天然草場4220畝,林地1000畝,該村平均海拔高度900米,年降水量110毫米,無霜期168天,是以農業為主,農牧結合的村。麻扎村有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67戶,1397人,其中:勞動力678人。共有貧困戶41戶191人,貧困率為13%,該村農作物種植主要以小麥、玉米、胡麻、油葵、紅花等作物為主,2005年糧食總產760噸,年末牲畜存欄4649頭只,人均純收入為1549元。該村通電、通路、通郵、通廣播,有村衛生所和村國小各1所,在校學生28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6%。當前存在的問題:思想不夠解放,觀念陳舊落後,造成自我封閉,缺乏創新意識。基礎設施落後,至今沒有通自來水、水利設施落後,山水不穩定、水資源利用率低。40%的渠道沒有防滲配套。種植業結構單一。民眾科技意識差,受傳統風俗習慣的影響,市場參與競爭能力不強。麻扎村“十一五”發展思想和任務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重點是渠系防滲配套、低產田改造和自來水入戶。同時進一步調整產業結,形成棉花、玉米、牛羊育肥、油料等四大產業優勢。加大抗震安建設力度,建設農民新居。搞好農村環境衛生治理解決好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改變村莊髒亂差狀況。逐步實現村莊的硬化、亮化、美化。加大農民工技能培訓和科技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大力開展勞務創收,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6、沙爾亞孜村位於察布查爾縣東南部、烏孫山北坡的阿勒瑪勒溝內,屬於十分偏辟的小山村是原沙爾加孜村和庫西魯克、蘇阿蘇村合併而成。距縣城70公里,距鄉政府25公里,平均海拔約1800米,無霜期短,僅為100天,占地面積約15萬畝,可耕地面積為9000畝,現有耕地面積3450畝。其中:水澆地為1650畝,旱田為1800畝,所有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左右。天然草場面積為13.9萬畝。沙爾亞孜村由原先的沙爾亞孜和闊西魯克村合併而成,全村分為兩個村民小組,共有278戶,總人口1459人、民族比例較為單一,哈薩克族占98%,目前全村有貧困戶73戶,369人,貧困率為25%。農牧民主要經濟收入以牧業為主。2005年人均純收入為1899元。全村糧食總產為47噸,年末牲畜存欄24800頭(只),(其中:牛5346頭)。該村通電、通路、通郵、通廣播,有村衛生所和中學各1所,在校學生48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6%。當前存在的問題:乾旱缺水,人均水澆地僅為1.5畝。基礎設施落後,至今沒有通自來水,水利設施建設不配套,山水不穩定,靠天吃飯。土地貧脊坡度大,水土流失嚴重,天然草場退化,自然災害頻繁。科學技術水平低,思想不解放,缺乏市場競爭意識,產業結構單一。沙爾加孜村“十一五”發展思想和任務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重點是渠系防滲配套和自來水入戶。同時進一步調整產業結,形成林草、牛羊馬育肥、絨山羊、良種牛等四大產業優勢。加大抗震安建設力度,建設農民新居。搞好農村環境衛生治理解決好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改變村莊髒亂差狀況。逐步實現村莊的硬化、亮化、美化。加大農民工技能培訓和科技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大力開展勞務創收,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7、坎鄉阿勒瑪勒村地處縣東南部,阿勒瑪勒溝地段,距縣城57公里,距鄉政府12公里,海拔高度1000米,年降水量為125毫米,無霜期為140天,境內有豐富的煤礦資源,該村四面環山,全村土地面積39880畝,其中:可耕地面積4000畝,實耕地面積2200畝,草場面積24000畝,宜林地1800畝,荒地12000畝,其中:可利用荒地6000畝。阿勒瑪勒村有2個村民小組,以農業為主,全村總戶數155戶,總人口767人,全村有勞動力185人,其中女勞動力82人,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居民的生活條件還沒有得到徹底改善。目前全村有貧困戶27戶,124人,貧困率為16%。該村農作物種植主要以小麥、胡麻、紅花、旱地作物為主,2005年糧食總產227噸,年未牲畜存欄數達1262頭/只(其中:牛235頭),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1816元。該村通電、通路、通郵、通廣播,有村國小1所,在校學生8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6%。當前存在的問題:乾旱缺水,人均水澆地僅為1畝。基礎設施落後,至今沒有通自來水,水利設施建設不配套,山水不穩定,靠天吃飯。土地貧脊且坡度大,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附近煤炭開發對環境的污染,破壞了草場,影響了土壤肥力。產業結構單一,圍繞礦區服務,二、三產業沒有得到發展。阿勒瑪勒村“十一五”發展思想和任務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重點是渠系防滲配套和自來水入戶。同時進一步調整產業結,形成林草、牛羊育肥、小麥等三大產業優勢。圍繞礦區服務,大力發展餐飲和煤碳運輸。加大抗震安建設力度,建設農民新居。搞好農村環境衛生治理解決好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改變村莊髒亂差狀況。逐步實現村莊的硬化、亮化、美化。加大農民工技能培訓和科技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大力開展勞務創收,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