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羽

地幔羽

地幔羽,是於20世紀70年代由摩根(J·Morgan)提出的對於大陸板塊內部及板塊分離邊界為何有眾多隆起、海山因何形成等問題的一種假說。2013年2月14日,《自然》雜誌發表中美學者的研究成果,對“地幔羽”假說提出了挑戰。

簡介

地幔羽,是對於大陸板塊內部及板塊分離邊界為何有眾多隆起、海山因何形成等問題的一種假說。“地幔羽”假說,認為是發起於殼幔邊界的溫度的局部異常所導致的大規模岩漿湧出地表,形成了隆起或海山。地幔羽假說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占據主流地位,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讓這一假說成為現今地球科學領域最大的爭論之一。

理論提出

地幔羽地幔羽

1912年,魏格納(A·Wegener)基於對大西洋兩岸陸地邊界相合性等方面的證據,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假說。

20世紀50、60年代,在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確立了“板塊構造學”理論,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地球內部運動的認識。然而,對板塊內部及板塊分離邊界(洋中脊)上眾多的隆起或海山的成因,人類始終沒有尋找到合理統一的解釋。

20世紀70年代,摩根(J·Morgan)提出了“地幔羽”假說,認為是地幔內部溫度的局部異常導致的大規模岩漿湧出地表形成了這些“隆起”或海山,“隆起”或海山代表了較厚的地殼或洋殼。其中最通用的例子,就是在大西洋洋中脊上的冰島隆起和在太平洋板塊內部的夏威夷海山鏈。全球的地球化學對比研究似乎也支持這一假說。

學說爭議

論文論文
2013年2月14日,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周懷陽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迪克(HenryJ·B·Dick)教授在《自然》雜誌聯合發表文章《支撐馬里安隆起虧損地幔的薄洋殼證據》,文章指出,地球各大板塊邊界“隆起”,或許並非由於地幔內部溫度異常,這一觀點對沿用40多年的“地幔羽”假說提出了挑戰,是地質學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