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核爆炸的地震監測

用地震觀測方法監測地下核爆炸。 記錄核爆炸產生的地震波,與天然地震觀測(見地震觀測)在方法上沒有差別。

地下核爆炸的地震監測

正文

地震觀測方法監測地下核爆炸。20世紀60年代以來,地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套用是偵察和識別地下核爆炸。所謂偵察,即在遠距離記錄爆炸產生的地震波並測定爆炸的位置和大小;所謂識別,即辨認所記錄的地震波是天然地震還是地下核爆炸發出的。
偵察 記錄核爆炸產生的地震波,與天然地震觀測(見地震觀測)在方法上沒有差別。只是由於核爆炸監測是在相當遠的距離上記錄爆炸,因而要求觀測系統有較好的記錄弱信號的能力。為此,必須研究台站的干擾背景、爆炸地震波的訊號譜;選擇信雜比比較高的觀測頻段;改善台站的設定;發展台陣觀測;在數據處理時引入弱信號提取技術等。
識別 爆炸地震波形與一般天然地震波形有時有很大的區別(圖1a),但也有些天然地震波形與爆炸地震波形十分相似,很難區別(圖1b)。目前較為有效的識別方法有:①mb(MS)識別法。由於爆炸和天然地震的震源機制不同,二者激發的地震波能量在不同振型和不同頻段的分配會有所差異。因此,用周期為1秒的體波測定的震級mb和用20秒面波測定的震級Ms(見震級)之比,可以區分爆炸和天然地震(圖2)。②短周期P波識別法。天然地震的破裂過程比爆炸複雜得多,故天然地震的短周期P波譜可能較爆炸複雜。圖3給出了利用某種複雜性度量因子 (TMF)區分地震和爆炸的一個例子。③其他識別方法。迄今為止地下核爆炸源的深度不超過5公里,如能將測定震源深度的精度提高到5公里以內,則用震源深度來區分天然地震和核爆炸無疑是一種重要方法。與天然地震不同,理論上講爆炸的輻射各方向是一樣的,因此,根據地震波輻射的初動極性和方位分布(見震源機制),有可能識別爆炸。此外,地震波譜的拐角頻率、 P波的頻寬、橫波輻射情況等因素的分析也都有助於核爆炸的識別。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