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與禁忌

圖騰與禁忌

對原始民族部落中的禁忌、圖騰與宗教的核心及本質是長久以來爭議的中心。《圖騰與禁忌》是作者對這些難上解答的謎題所做的突破性貢獻。作者考察了澳洲土著人的圖騰崇拜,認為:觸犯圖騰禁忌在原始民族裡被視為最大的罪惡;圖騰代代相傳不因婚姻而轉變。在分析群體婚和外婚的同時,他發現了一個極具研究價值和有趣的現象——它們都具有嚴厲防止亂倫的作用。通過對禁忌及其所隱藏的矛盾情感進行深入分析,認為禁忌具有下列性質:(1)由瑪那(一種神秘的力量)依自然或直接的方式附有人或物身上因而產生的結果。(2)由瑪那以間接的或傳遞的方式而產生的結果。(3)前兩種方式同時存在。我們必須坦白地承認,那些祭物獻祭的對象(現在被尊奉為神的東西)是意指著父親。在這種假設下,動物與人獻祭間的疑問即可得到了一個簡單的答案。動物獻祭是活人獻祭的一種替代——即屠殺父親的儀式。作者對泛靈論的施方式(巫...。

基本信息

簡介

《圖騰與禁忌》是弗洛依德所著的一本人類學及心理分析的著作。其內容主題主要包括:

亂倫的畏懼

1. 對圖騰禁制的破壞將招致族人的報復或是懲罰

2. 相同圖騰的族人不得通婚的外婚制度

圖騰部落有時候會分化成不同的氏族,而氏族又分化不同的次氏族,此乃為了避免亂倫而衍生的制度。

禁忌和矛盾情感

禁忌(taboo)代表了兩種不同方面的意義:首先是崇高的,神聖的;另外一方面,則是神秘的,危險的,禁止的,不潔的。

“觸犯禁忌的人,本身也將成為禁忌”(ex:觸犯禁忌的人將會導致其他人產生對他的“接觸恐懼”)

禁忌的來源是歸因於附著在人或鬼身上的一種神秘力量(馬那),他們能夠利用無生命的物質作媒介而加以傳遞。

通常的禁忌又分成如下的三種:

1. 對敵人的禁忌:例如說請求被殺的敵人息怒,或是從事贖罪和淨化行為

2. 對統治者的禁忌:對統治者的禁忌不只代表保護,也代表一種監視

3. 對死人的禁忌:不準和死者接觸,對於死人的禁忌會如傳染病般的蔓延。(如上所說的)

在本能欲望沒有被消除之下,禁忌產生的禁制只是將欲望壓抑,而沒有將他消滅。禁制和本能都繼續存在著,在本能與禁忌衝突的過程中,產生了如強迫症般的病症。(一些強迫症的病例起因來自於幼年期的壓抑,在心理衝突的過程中產生了記憶缺失:健忘,因此患者常常忘記產生病症的動機,但是仍然不斷的進行一些重複性的行為,此乃為了平衡此種衝突作用而產生的一種替代行為)

禁忌必然具有激勵人們的矛盾情感和誘使他們去破壞禁制的特質。 “觸犯禁忌的人,本身也將成為禁忌”:這也是為了避免其他人模仿的緣故,以免造成社會制度瓦解。

在對死人的禁忌之中,產生的一些強迫性病症道出了患者對於死者死亡的一種強迫性自責心態;其中的理由可能是:患者對於死者的死亡懷抱著潛在性的期待,而這種期待在死亡發生的瞬間轉變成自責。對於這種期待患者產生了一種防衛作用,宣稱死者會傷害他們,因此避免和他們接觸,此乃一種投射作用;因為此種作用的影響,他們對於心中產生期待死者死亡的懊悔因而減輕。

精靈說,巫術和思想的全能

1. 在人類的歲月中產生三種對自然的解釋:精靈說,宗教說,科學說

2. 靈魂的觀念是整個精靈說體系最原始的核心,此說相信無生命等物皆有跟人同樣的靈魂

3. 精靈說產生了兩種控制他物的理論:巫術和魔法

巫術:本質上以對代人的方式來影響靈魂的做法,使他們息怒或服從命令(ex:用喧譁和喊叫的方式來驅逐靈魂)

魔法:採取一種與日常生活心理不同的特殊方法影響靈魂,並不顧及靈魂的存在或其性質(ex:找出姓名並以強迫的方式驅逐靈魂)

在精神分析上,精靈和巫術的操作過程中,代表著為了將心理想得到而無法得到的事物利用心理機轉來加以實現(思想全能)

圖騰崇拜在孩童時期的重現

圖騰不只是一種宗教信仰,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結構。在佛式的精神分析中,圖騰是父親的影像替代物,從這邊暴露的小孩對父親的矛盾情感:伊底帕斯情結。如果說圖騰動物代表著父親,那么圖騰觀的禁忌:禁止殺害圖騰動物以及和相同圖騰的婦女發生性關係意味著伊底帕斯的情結(弒父娶母)。

而在某些祭典中允許屠殺圖騰動物,原始民族認為圖騰動物的食用能讓他們得到和圖騰動物相同的神聖性(如同聖餐禮,藉由分食代表耶穌基督的麵包來仿同他得到認同和聖潔)。在這邊發現的矛盾情感是:兒子殺害父親,但是潛意識中父親成為不可替代的形象,因此演變成藉由祭典分食圖騰動物來增加對父親的認同。如果將之延伸到基督教神話:藉由人類的血債血還觀念,那么耶穌基督要犧牲生命才能獲得天父的寬恕,那其可能犯下謀殺天父的罪名。而兒子進而取代了父親的地位,列為神,因此可以說基督教延伸早期的圖騰觀念,將父親角色刪除以及掩蓋。

《圖騰與禁忌》試圖通過一些保留在兒童時期的圖騰崇拜的遺蹟,亦即通過我們的孩子在其成長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哪些細微跡象。來推導圖騰崇拜的原始意義。圖騰與禁忌之間的緊密關聯又使得我們向著《圖騰與禁忌》提出的假設向前邁進了一步;如果最終的論述使得這一假設看起來很難令人信服,那也沒有必要指責它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近似於現實,畢竟重建這種現實是如此的艱難。

圖騰崇拜的十二原則

(一)禁止殺害或食用某種動物,可是,此種動物卻可個別地被豢養和照顧。

(二)某種動物因意外而死亡時,它將像其它族人的死亡一樣受到哀悼和埋葬。

(三)在某些情形下,禁食的禁制只局限於動物身體的某一部分。

(四)當某種通常已被赦免的動物,由於事實需要而必須加以殺害時,則常須舉行請求寬恕的儀式,同時,製造了不同的技巧和藉口來試圖減輕破壞禁忌(也就是指此種謀殺)後所可能遭受的報復。

(五)當動物被用為某一種儀式典禮的犧牲時,它將得到莊嚴的哀悼。

(六)在某些莊嚴的場合和宗教儀式里,人們披上了某種動物的皮革。在此情形下,圖騰崇拜仍然存有其作用,因為,它們是圖騰動物。

(七)部落和個人採用了動物的名稱即圖騰動物。

(八)許多部落在他們的軍旗和武器上畫上動物的形態,人們將動物的形態繪到身體上。

(九)如果圖騰是一種令人害怕或危險的動物,那么,他們深信在部落中以它為名的人們能夠免於遭受痛苦。

(十)圖騰動物能夠保護和警告它的部落。

(十一)圖騰動物能夠對部落內的忠貞族人預言未來並作為他們的領導。

(十二)在圖騰部落內的人民常深信他們和圖騰動物之間乃是源自相同的祖先。

作者簡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4歲時舉家遷居維也納。他在中學時代就顯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學家艾內斯特·布呂克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

1881年開始私人開業,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1938年因遭納粹迫害遷居倫敦,於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倫敦逝世。

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1884年與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產生的,他們合作治療一名叫安娜·歐的21歲癔症患者,他先從布洛伊爾那裡學了宣洩療法,後又師從J·沙可學習催眠術,繼而他提出了自由聯想療法,1897年創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對心理學的最重大貢獻是對人類無意識過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人類的性本能理論以及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編輯推薦

《圖騰與禁忌》由弗洛伊德的四篇論述圖騰與禁忌的論文組成,其特色在於將精神分析學的觀點和發現用來解決社會心理學中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在討論圖騰與禁忌問題時,弗洛伊德將之與兒童和神經患者相比較,因而能如弗洛伊德所說,在研究此問題的社會人類學及民俗學與精神分析學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

目錄

希伯來文譯本序

前言

第一章亂倫畏懼

第二章塔布與矛盾情感

第三章泛靈論、巫術與思想全能

第四章圖騰崇拜在童年期的再現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