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翳內障

圓翳內障

圓翳內障是指晶珠混濁,視力緩降,漸至失明的慢性眼病。因最終在瞳神之中出現圓形銀白色或棕褐色的翳障,故《秘傳眼科龍木論》稱之為圓翳內障。多見於老年人。常兩眼發病,但有先後發生或輕重程度不同之別。歷代眼科文獻所載與本病類同者計十餘種之多,如浮翳、沉翳、滑翳、棗花翳、黃心白翳、如銀內障等。其名雖異,實則均為晶珠混濁,只是病變之階段、程度、部位、顏色有所差別而已。本病翳定障老時,經手術治療可以恢復一定視力。相當於西醫學之老年性白內障。

基本信息

詳細介紹

圓翳內障主要是指因高齡體弱,精氣日衰,目失涵養所致晶珠混濁,
圓翳內障圓翳內障手術
視力漸降,最終瞳神內呈圓形銀白色或棕色的翳障,導致失明的眼病。相當於西醫學的老年性白內障,也包括各種原因繼發的(胎患內障、震驚內障除外)晶珠完全混濁的白內障,是首位致盲,但可手術復明的眼病。
圓翳內障以瞳神內出現圓形翳障,視力漸降,終致失明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眼病。多見於老年人。相當於西醫的白內障。圓翳內障多因年高體衰,肝腎虧損,陰虛火旺;或脾胃虛衰,失於運化,精氣不能上榮於目;或七情內傷,肝經鬱熱,感受風熱邪氣,上攻於目;或頭部、眼部遭受劇烈震擊等引起。常見證型有:①肝腎陰虛型圓翳內障。證見視覺昏蒙,眼見黑花撩亂,白睛、黑睛如常,視力目見減退,最終瞳神呈乳白或棕黃色,伴有頭暈耳鳴,腰足酸痛,五心熱,舌紅,脈細數。治宜補肝腎,益精血,方用明目地黃丸等。②脾胃虛衰型圓翳內障。證見視覺昏蒙,眼睫無力,白睛、瞳神如常,眼見黑花,久視則酸澀不舒。視力逐漸減退,神疲納差,面色萎黃,消瘦,便溏,舌淡苔白,脈緩弱。治宜補氣扶脾,方用益氣聰明湯等。③肝經風熱型圓翳內障。證見視覺昏蒙,頭痛目澀微脹,眵淚相混,視力漸降,口苦咽乾,面目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平肝泄熱,方用羚羊角飲子等。若內障成熟,可採用針撥法手術治療。
又名圓翳。見《秘傳眼科龍木論》。即指黃精(晶狀體)混濁病變。相當於今之白內障。歷代醫籍因其病因、形、色,以及程度不同而有許多名稱,如:胎毒內障、棗花內障、如金內障、如銀障、圓翳內障等。其症狀表現為:初患之時,眼前多見蠅飛花發,垂嬉,薄煙輕霧,漸漸加重,不痛不癢,漸漸失明。外觀未見異常,不辨人物,惟睹三光。透見瞳內,黃精呈不同形色之混濁,色白或微黃,或粉青,狀如星、如棗花、如半月、如劍脊、如水銀之走、如膏脂之液、如油之滴水中、如冰之凍杯內。可一眼先患,亦有雙眼同病。該病或由先天不足而胎患所致;或因肝經風熱及陰虛濕熱,上攻於目而成;亦可肝腎陰虛、目失濡養日久而患。其治療:肝經風熱者宜平肝清熱兼以疏風,方選防風散、石決明散加減;陰虛濕熱者可養陰、清熱、除濕,方選甘露飲加減;肝腎陰虛者,宜滋養肝腎,方選杞菊地黃丸或石斛夜光丸等加減。若以針刺療之,可選睛明、攢竹、合谷、足三里等穴。若翳定障老而光感色覺正常,可手術治療。

病因病機

多睱年老體衰,肝腎兩虧,精血不足,或脾虛失運,精氣不能上榮於目所致。此外,肝經鬱熱或陰虛挾濕熱上攻,也能引起本病。

臨床表現

圓翳內障初起,眼無紅腫疼痛,僅自覺視物微昏,或眼前有位置固定之點狀、條狀或圓盤狀陰影;或視近尚清,視遠昏朦;或明處視昏,暗處視清;或明處視清,暗處視昏;或視燈光、明月如有數個。昏朦日進,則漸至不辨人物,只見手動,甚至僅存光感。

檢視瞳神,圓整無缺,展縮自如。初起,若晶珠混濁出現於邊緣,狀如棗花、鋸齒,視力多無明顯影響。繼則晶珠灰白腫脹,如油脂浮於水面,電筒側照,可見黃仁之陰影呈新月形投射於晶珠表面。最終晶珠全混,色白圓整,電筒側照,黃仁陰影消失。此時翳定障老,正宜手術治療。否則,日久晶珠縮小,翳如冰棱而下沉。若晶珠混濁從核心開始,漸向周圍擴散,其色多為棕黃、棕紅或黑色。

診斷依據

一、年齡在50歲以上,視力漸降。
圓翳內障圓翳內障手術

二、眼不紅不痛,瞳神展縮如常。

三、晶珠不同形態、程度的混濁,甚至晶珠全混;雙眼先後或同時發病,發展緩慢。

(一)老年性白內障一般分為四期

1.初發期:周邊部可見楔狀混濁,逐漸向中央發展。

2.膨脹期:晶珠混濁加重,脹滿,前房變淺。

3.成熟期:晶珠全部混濁,黃仁投影陰性,前房恢復正常。

4.過熟期:晶珠皮質混濁呈液化狀乳白色,核下沉,前房加深。

(二)老年性核性白內障混濁從核開始,呈棕色混濁,向周圍發展,早期即明顯影響視力。

辨證論治

圓翳內障病程較長,藥物治療適用於早期。若晶珠灰白混濁,
圓翳內障圓翳內障(模型)
已明顯障礙瞳神,則藥物難以奏效,宜待翳定障老之後,手術治療。

一、內治

(一)肝腎兩虧

主證:視物模糊,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淡脈細,或面白畏冷,小便清長,脈沉弱。

證候分析:肝腎精血不足,目竅失養,晶珠漸混則視物模糊。腦髓、骨骼失養,故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血虛不充脈絡,則舌淡脈細。若見面白畏冷,小便清長,脈沉弱,又屬腎陽偏虛之象。

治法:補益肝腎。

方藥:杞菊地黃丸或右歸丸加減。杞菊地黃丸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用於精血虧甚者,宜加菟絲子、楮實子、當歸、白芍。右歸丸中肉桂、附子主溫腎陽;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菟絲子、杜仲補養肝腎,益精明日,強壯腰膝;鹿角膠、當歸溫陽補血。十藥組方,共呈溫補腎陽,益精養血之功。

(二)脾虛氣弱

主證:視物昏花,精神倦怠,肢體乏力,面色萎黃,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細弱。

證候分析:脾虛不運,臟腑精氣不足,不能上貫於目,晶珠失養,漸變混濁,故視物昏花。臟腑精氣不足以生神及充養周身,因而精神倦怠,面色萎黃,肢體乏力。脾虛運化不力,故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細弱皆脾虛氣弱之徵。

治法:補脾益氣。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原方調補脾胃、昇陽益氣。若用於脾虛濕停,大便溏瀉者,可去當歸,加茯苓、扁豆、山藥之類健脾滲濕。

(三)肝熱上擾

主證:頭痛目澀,眵淚旺躁,口苦咽乾,脈弦。

證候分析:眨躁,指目昏不爽之狀。肝熱循經上攻頭目,故頭痛目澀,眵淚旺躁。口苦咽乾,脈弦亦由肝熱所致。

治法:清熱平肝。

方藥:石決明散加減。原方以石決明、草決明為主藥,清熱平肝,明目退翳障;青葙子梔子、大黃、赤芍清肝瀉熱;荊芥、。木賊、羌活疏風散邪。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平肝,散邪明目的功效。肝火不盛或脾胃不實者,酌去大黃、梔子。無郁邪者可去荊芥、羌活。

(四)陰虛挾濕熱

主證:目澀視昏,煩熱口臭,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膩。

證候分析:素體陰虛,中濕化熱,陰虛挾濕熱上攻,目失濡養,更被濕熱怫鬱,故目澀視昏。熱擾心神,則心中煩熱。濕熱郁遏胃腸,升降失常,濁氣上升則口臭;濁氣失降則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膩乃陰虛挾濕熱之象。

治法:滋陰清熱,寬中利濕。

方藥:甘露飲加減。方中以生地、熟地滋陰補腎;天冬、麥冬、石斛滋陰清熱;黃芩、茵陳清熱利濕;枳殼、枇杷葉寬中降氣以助化濕;甘草清熱和中。諸藥合用,重在滋陰清熱,兼以利濕。

除上述分證論治外,臨床上常根據病情選用成藥配合治療,以提高療效。如目昏兼頭暈耳鳴、心悸失眠等症,屬腎陰虛,心腎失調,水火不交者,可常服磁朱丸,鎮心明目;屬肝腎精血兩虧,可服杞菊地黃丸或障眼明片,若兼陽亢動風者,可選服石斛夜光丸以滋陰平肝明目。

二、外治

早期可滴珍珠明目液白內停眼液

三、針刺療法

本法亦只適用於早期患者,且宜與內服藥物配合使用。.

常用穴:睛明、球後、攢竹、魚腰、臂孺、合谷、足三里、三陰交。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2-3穴,8-10次為一療程。

四、手術療法

晶珠混濁,視力降至0.2以下,光定位、色覺良好,眼部無活動性炎症及眼底基本正常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