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歷史

圍棋歷史

圍棋的起源 堯舜以棋教子 琴棋書畫,中國古代四大藝術,源遠流長。 琴棋書畫之棋,指的就是圍棋。 晉朝人張華在他寫的《博物志》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還提到,舜覺得兒子商均不甚聰慧,也曾製作圍棋教子。 《路史後記》寫得更為詳細。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朱,兒子行為不好,堯很難過,特地製作了圍棋,“以閒其情。” 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慧,純潔性情的,高尚的。

圍棋簡介

圍棋,是一種策略性二人棋類(也有聯棋或團隊對戰模式,有二對二、一人對多、多對多等形式,參見“團隊圍棋”一節),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過程中圍地吃子,以所圍“地”的大小決定勝負。中國古時有“弈”、“碁”(“棋”的異體字)、“手談”等多種稱謂,屬琴棋書畫四藝之一。越南語為“Cờ vây”(漢字“棋圍”)。日語為“囲碁”(IGO)或“碁”(GO)。其西方名稱“go”,系源自日語。圍棋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複雜的遊戲之一。圍棋的起源於歷史這樣一來,圍棋又成了尋歡作樂,耍弄權術的工具了。

其實,這些說法都不過是推測而已,堯、舜之說只是編織的美妙傳說。烏曹在《古史考》中被認為是造磚的先祖。在造圍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證。至於皮日休提出的圍棋源於戰國。更不足為信。早在春秋時,孔子就已經提到圍棋了。

推測

也是一種推測

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上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象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條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諷稱之為棋盤紋圖案。

湖南省湘陰縣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隨葬品里有圍棋盤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縱橫各十五道。

在內蒙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里,挖出圍棋方桌,高十厘米,邊長四十厘米,桌上畫有長寬各三十厘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著。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一盤殘局,帶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圍棋圍棋

這些只是眾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

其次,從出土棋盤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線的發展過程看,圍棋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一天裡突然創造出的奇蹟,而是經過了由簡單到複雜,棋子由少到多,著法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變化過程,時間跨越數千年,集聚了無數圍棋愛好者的智慧和經驗,逐漸被改進,被豐富,最後形成今天這種規模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圍棋的創造者,是我國廣大的勞動民眾。

由於戰事頻繁,軍事學知識漸漸積累起來。下圍棋和軍事上的運籌帷幄,調兵遣將有幾分相似。戰爭的需要勢必加速圍棋的發展。兩漢時己有人把圍棋當作兵法,《隋書·經籍志》還有棋譜收入兵書。

圍棋的故鄉是中國

有了上面那些推斷和考古學家的發現,圍棋誕生於何處已不言自明,但是,日本松井明夫先生在其《圍棋三百年史》的“發端”一篇中說:“圍棋與象棋有它們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亞細亞的一種‘盤戲’。它流傳於西方成為西洋棋,流傳於東方而受到中國天文及其他科學的影響,改良成為十六道的圍棋。”

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回顧歷史,從《左傳》、《論語》、《孟子》等書中。很容易了解到,圍棋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廣為流行,甚至出現了諸侯列國都知道的圍棋高手。眾所周知,那個時候,中國和西域各國還沒有交往。直至西漢時方有張騫出使西域,中國才和中亞細亞諸國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時,圍棋在中國已經有了很久的歷史了。

從弈到圍棋

現代人說弈,包括圍棋、象棋、軍棋等等一切棋類。最早的時候,弈是專指圍棋的。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

“弈,圍棋也。從丌、亦聲。”

丌的古文字為兩人舉手握棋對局的象形。

弈即圍棋,還可以在《論語》、《左傳》中發現,《孟子》中也提到過。

“圍棋”一名也是發展而來的。西漢未楊雄在《方言》中說:

“圍棋謂之弈,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弈。”

可見,西漢年間,弈已成了圍棋的別稱。仍然稱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區。

到了東漢,圍棋已在書面語中普遍使用,比如馬融著的《圍棋賦》,李尤寫的《圍棋銘》等。

圍棋在發展演變過程中,除了“弈”和“圍棋”,還有“許多有趣的名稱。晉朝時,有人稱圍棋為“坐隱”和“手談”。(注四)不過到最後,還是這概括了圍棋著法的“圍”字保存了下來。

(注一)《路史後記》

(注二)《潛確類書》

(注三)《原弈》

(注四)《續博物志·語林》《苑委余編博物志》關於中國象棋的起源,在我國古文獻中也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如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說:“神農以日用星辰為象, 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 代之為機矣”。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如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 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三、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謝在杭《五雜俎》說:“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 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猶重車戰也”

四、起源於戰國之時,《潛居類書》說:“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君,則斗象棋, 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五、起源於北周武帝時,《太平御覽》說:周武帝造象戲”明羅頎《物源》說:“周武帝 作象棋”。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對立的矛盾鬥爭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歷史證明,象棋是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創造革新的成果,它深深地紮根在我國勞動人民之中,有著廣泛的流傳。

"下棋"也稱"對弈"。 "弈"是圍棋最古老的稱謂。 在先秦典籍中屢見,但"圍棋"一詞 卻少見, 迄今所知關於圍棋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的:"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通過最早的文字記載可知圍棋起源於春秋中葉之前的中國。

2漢前至漢

(1):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圍棋已成為一種遊戲在社會上流行。春秋戰國的文獻上,屢次出現圍棋的記載。

為其歷史為其歷史

(2):西漢時期

到了西漢時期,圍棋傳便全國,但由於統治者不重視圍棋,輿論也不看好,圍棋發展緩慢。

(3):東漢時期

到東漢時期,圍棋的發展出現了良好的開端。出現了班固(〈弈旨〉)、李尤(〈圍棋銘〉)、黃憲(〈機論〉)、馬融(〈圍棋賦〉)等一批圍棋理論的奠基者,使圍棋逐漸為士大夫所重視。東漢王朝的滅亡後,我國歷史進入了動盪時期,文化思想活躍起來,圍棋活動發展迅猛。

3魏晉時期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魏、吳兩國盛行圍棋。魏以曹氏家族、"建安七子"為代表,曹操圍棋水平也是 可以和高手相媲美。東吳圍棋風靡一時,名手輩出,也就出現了對局的記錄,這就是圍棋史上有 名的"吳圖"。

(2):西晉時期:

西晉時期,圍棋全面興旺。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好弈,為圍棋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 條件。

(3):東晉時期:

東晉時期,棋風昌盛,逐步理論化,出現了王導、王恬、江彪等弈壇高手。此階段最出名的 品棋專家是范汪,曾與人合注《棋品》五卷,反映了西晉弈風的迅速發展(《新唐書.藝文志》著錄)。

4南北朝

(1):南朝

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南朝圍棋的黃金時代實際上僅僅出現在宋、齊、梁三朝,尤以宋文帝、宋明帝、齊高帝、齊武帝、梁武帝在位時期為最盛,並具有九大標誌:

(1)南朝帝王儘管棋藝高低懸殊,但他們比魏晉帝王更熱衷、更著力地倡導圍棋;

(2)圍棋州邑的建立,皇家品棋活動的興起,"逸品"概念的提出,標誌著棋品制度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

(3)圍棋人口激增;

(4)高品棋手已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個性與風格;

(5)圍棋專著的問世在數量上超過前代;

(6)形成了"天下唯有文義棋書"的社會風尚;

(7)南朝士人的圍棋活動和棋品等級,特為當代史家載入史冊;

(8)出現了南北棋藝雙向交流的局面;

(9)圍棋文化向周邊國家輻射,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朝鮮和日本。

(2):北朝

北朝帝王出身胡族,文化主流是儒教,儒家傳統將娛樂之好規範在飲宴、琴書、射御之間, 認為博弈有廢事、賭博之嫌,尊道卑藝的觀念限制了圍棋的發展。

5隋唐

(1):隋朝

隋朝的統一,恢復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尊道卑藝的觀念限制了圍棋的發展。因此隋朝的 弈壇一片沉悶。但此時十九道棋盤已確定了主導地位,取代了十七道棋盤。

(2):唐朝

初唐時,圍棋活動由宮廷發起向民間傳播,使對弈不僅僅是士族壟斷的活動。 盛唐時期,唐玄宗大力倡導圍棋,創立了翰林棋待詔(待命供奉內廷的人)制度,這是我國圍 棋走向專業化、職業化的標誌。盛唐國手以王積薪成就最大。圍棋步入了第二個黃金時代。

6五代

(1):五代時期

唐朝後,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人稱五代。戰火不斷,圍棋水準大 大下降。

(2):十國時期

十國時期,處於割據階段,各國圍棋水準不同,雖有佼佼者,但終因勢小而不成氣候,棋史有名的有南唐中主李璟父子,吳越的錢氏家族。

7宋

(1):宋代

宋太宗親自創製棋勢,還搜羅了大批圍棋高手養於宮廷。使宋代一開始就從高起點起步,進 入昌盛階段。到宋哲宗時期,職業國手十分活躍,職業圍棋迎來了有一次發展高潮。這時出現了 國手劉仲甫。他是我國棋史上繼盛唐王積薪之後的又一個界標式的人物。至宋徽宗時期,宮廷弈 壇的女弈發展呈現高潮。南宋亦重圍棋,但因嬉誤政,朝廷腐敗。至晚宋時期,圍棋活動最值得 表出的是士弈,以江湖游士為主體,最傑出的人物當屬劉克莊。

8遼金元

(1):元

元朝是我國圍棋的衰退時期,但是元代圍棋的普及程度卻不遜於南宋,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戲弈相當流行。元文宗是元代最著名的好弈之帝。在元文宗的倡導下,朝弈曾盛極一時。

元代圍棋發展中最大的成果是〈玄玄棋經〉一書的編纂問世。〈玄玄棋經〉是江西廬陵圍棋高手嚴德甫於晏天章合作的傑出成果。〈玄玄棋經〉堪稱是我國古代綜合型棋藝著作的光輝典範。

9明

(1):明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文弈之風衰退。但宮廷棋壇卻呈現另一番景象,朱元璋好弈,相傳是下 模仿棋的鼻祖。

自明成祖永樂年間,棋類運動又重新步入了正常的發展軌道。永、宣時期的有記載的高手如: 錢允升、唐理、張應宿、朱雄。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明代圍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其特點是職業圍棋出現了良好興盛勢頭,並出現了歷史的突破,由御前走向社會。代表人物:趙涓、趙九成、范洪。

弘治、正德年間以李東陽、楊一清為代表的士大夫圍棋之風盛起,不但掀起了仕宦階層的圍棋熱潮,而且也開動了明代後期名公巨卿紛紛游揚弈道的全新格局。他們還直接促成了明中葉圍棋流派的形成。京師派的崛起自是京中士弈浪潮推動的必然結果。我國士大夫圍棋實際形成了京 派和蘇派兩大陣營,共同開創了弈壇的振興局面。以古越文化為先肇的徽州,其弈壇在明形成新 安派(亦稱徽州派),其開代祖師是汪曙。

明清之交,弈壇最負盛名的當屬過百齡。過百齡以創新的著法,結束了舊式套路的時代,為 圍棋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

10清

(1)清:

清初圍棋呈現群雄爭霸局面,出現了一大批知名棋手,如周懶寧、周東侯、汪漢年、黃龍士。康熙初黃龍士成名之後,弈壇傑出人物是黃龍士和徐星友,人稱"黃徐時代"。

圍棋繼"黃徐時代"之後,便進入了四大家時代。四大家活躍於康熙後期至乾隆年間,從技術上說,中國圍棋已經攀登上了座子時代的最高峰。梁(魏今)、程(蘭如)、范(西屏)、施(定庵)四 大家在中國圍棋史上享有無比崇高的地位。

范、施創造了一個不可逾越的棋藝高峰,兩人並稱為"棋聖"。從此清朝棋道也走向沒落。

鴉片戰爭的爆發,使得圍棋運動進入低潮。晚清棋界最傑出的代表是周小松、陳子仙。兩人卒後,清末棋壇徹底衰落。

圍棋規則演變

(圍棋是中國人發明的,最好的圍棋規則是中國人制定的。)

1A中國古棋規則

時間:古代——1949年新中國成立

圍棋最早沒有成文的規則,不過是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

圍棋最早的規則是數目法(從秦朝——1949年),到了明朝忽然改為數字法,原因不明。當時的圍棋與現在的圍棋最大區別為座子制度和還棋頭:開局每方先在對角放上2個棋子(共4個),由白方先走沒有貼目(181子算取勝)。不但如此,在最終計算勝負的時候每多一塊棋要還對手一個子。

1B中國圍棋規則

時間:1949年——現在

新中國成立以後,成立了中國圍棋協會,後來中國圍棋協會參考了日本圍棋規則重新制定了中國圍棋規則。新中國圍棋規則與老規則最大的不同是取消了座子制度和還棋頭,並且增加了貼目。同時,更改為黑棋先走。(學習的日本)

2A日本古棋規則

時間:約1000年到約1949年

唐朝的時候,圍棋由中國傳到了日本。後來日本修改了圍棋規則,取消了座子制度和還棋頭,並修改為黑棋先走。由於當時黑棋沒有貼目,優勢比較明顯。需要注意的是,日本規則是數目法。

2B日本圍棋規則

家喻戶曉家喻戶曉

時間:約1949年——現在

後來,日本發現黑棋先行有明顯的優勢,發明了貼目制度來限制黑棋的優勢。昭和24年(1949年)開始,日本棋院圍棋規則規定:黑方貼四目半。從此開始了貼目制圍棋,並且制訂了《日本圍棋規則》。從1949年到現在,隨著對黑布局研究的深入,貼目在不斷的增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