囟開不合

囟開不合

囟開不合,解顱,是顱縫解開之意。

概述

囟開不合囟開不合

解顱,是顱縫解開之意。指小兒頭骨叩之呈破壺音,目珠下垂猶如落日狀為特徵的一種疾患,見於現代醫學的小兒腦積水。
頭顱骨縫分裂,前囟擴大,不能閉合之症。正常小兒的顱骨縫,大都在出生六個月時骨化,前囟在一歲至一歲半時閉合,後囟在二至四個月時閉合。如延期閉合,名為“解顱”。多由先天不足,腎氣虧損所致,其症狀為頭縫裂開,頭皮光急,青筋顯露,面色【白光】白,眼珠常下翻,故白睛特別顯露,智力發育不良。解顱是較重的佝僂病的症狀之一,亦見於腦積水。
方1
【組成】肉桂、細辛各15 克,乾3 克,人乳汁(或膽汁)適量。
【用法】前3 味藥研細末,用人乳汁或豬膽汁調勻,攤紗布上,按顱裂
部位外敷,外以紗布包紮,藥乾則換,直至痊癒。
【主治】腦積水。
方2
【組成】吳茱萸、附子各等份,少許。
【用法】前2 味藥研細末,醋調成糊狀,敷於湧泉穴,每日1 次,10 次
為1 療程。
【主治】腦積水。
【說明】湧泉穴位於足心,約當足掌前1/3 與中2/3 交點。
方3
【組成】乾薑(炮)21 克、細辛、桂心各15 克。
【用法】上藥為末,薑汁調敷顱上。
【主治】小兒疳熱、解顱。
方4
【組成]生薑適量。
【用法】將生薑搗爛如膏狀,敷於囟上。
【主治】解顱。
又——
方法一
取位:顱裂部位
操作方法:取柏子仁120克、天南星30克、防風30克、白芷30克、羌活30克,研細末。每次用60克,取豬膽汁調勻,攤紗布上,敷顱裂部位,包紮固定。藥乾則用醋濕潤,3天換1次藥。
方法二
穴位:囟門
操作方法:取未經水煮的骨500克焙枯存性,研細末,繼取蓖麻仁5粒搗爛,以麻油調勻,敷於囟門。
方法三
穴位:湧泉(雙)
操作方法:取吳茱萸30克、附於30克,研細末,用醋調成糊狀,敷於湧泉(雙)。每天2次。
方法四
取位:湧泉(雙)
操作方法:黃柏15克研細末,用水調成糊狀,敷在湧泉(雙)。本方適用於初生兒胎熱,囟門腫起。

出處

出《小兒藥證直訣》。即解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