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八方

四面八方

四面八方,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指各個方面或各個地方。四面指東南西北,八方指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坦率地說,我熱愛的故鄉並不是現實的故鄉,我熱愛的故鄉是歷史的故鄉——童年小街的青石板路,霏霏細雨中的油紙紅傘,夏日傍晚噴香的菱角米,老槐樹下蒼涼淒婉的說唱,小橋流水長又長,油菜花開麥兒黃……記憶中的故鄉已經過濾了世俗和生活的煩瑣,遠離了雞零狗碎家長里短,充滿了詩情畫意,洋溢著淳樸善良。地下黨員肖卓然釜底抽薪,策反同學反戈一擊,成為新政權的翹楚;程先覺接受汪亦適勸說,先行一步趕往風雨橋頭,躋身起義隊伍;被特務裹脅的汪亦適勸說鄭霍山攜槍起義,陰差陽錯,雙雙被俘。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釋義】泛指各個方面或各個地方。

四面指東南西北,八方指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忽遇四面八方怎么生?”

【示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你們瞧見了,然後連皮帶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再化一股煙,一陣大風,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時散了。”

【近義詞】五湖四海、四通八達。

【反義詞】一步之遙、彈丸之地。

【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補語;形容範圍廣。

同名電視劇

基本介紹

劇名:四面八方

集數:31

出品:浙江皮卡王集團影業有限公司

題材:現代軍旅

體裁:一般

拍攝日期:2011年6月

製作周期:7個月

內容提要

汪亦適、肖卓然、鄭霍山和程先覺是國民黨醫科學校的學員。1949年,皖西城解放前夜,汪亦適收到一封密信,要他立刻說服鄭霍山和程先覺等人在當天午夜12時之前趕往風雨橋頭參加起義。汪亦適立刻說服程先覺去風雨橋,接著又去說服鄭霍山。可是,汪亦適錯過了參加起義的時間,同鄭霍山一起成了解放軍的俘虜。一夜之間,汪亦適等人的命運從此分野。地下黨員肖卓然成為新政權的領導者,程先覺因起義有功加入了解放軍,而真正的起義回響者汪亦適卻同鄭霍山一起成了俘虜。從此,他們開始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最後,他們都成了社會有用之人:肖卓然成為皖西市的市長;汪亦適歷盡倉桑而成為醫院的院長和當地最有名的外科專家;而程先覺、鄭霍山幾度沉浮,也成為醫學專家、皖西著名中醫。皖西城第一座農民體檢大樓歷經風雨終於建成了。

同名小說

基本介紹

作者:徐貴祥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7月1日

字數:520千字

頁數:447

開本:16

紙張:膠版紙

ISBN:9787535456502

包裝:平裝

內容簡介

兵臨城下,一封公開的情書拉開了國民黨軍醫學校四名同窗生死抉擇的序幕。地下黨員肖卓然釜底抽薪,策反同學反戈一擊,成為新政權的翹楚;程先覺接受汪亦適勸說,先行一步趕往風雨橋頭,躋身起義隊伍;被特務裹脅的汪亦適勸說鄭霍山攜槍起義,陰差陽錯,雙雙被俘。四個人的命運從此分野,歷次運動此起彼伏,愛情友誼峰迴路轉,事業前程各有千秋……

作品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從個人命運的微觀變化上,折射出一個時代的變遷和一代人的心路歷程。本書榮獲中宣部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

英文解釋

釋義

from all sides;all around;all directions;all quarters

例句

建築物起火時,人們向四面八方逃竄。

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聽這位著名小提琴家的演奏。

巡邏隊受到四面八方的攻擊。

從四面八方跑來的人。

延展閱讀

【拼音】sì miàn bā fāng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編輯推薦

《四面八方》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

茅盾文學獎得主心中的江淮往事,《歷史的天空》復蓋的精神高地。

山重水複的恩怨情仇,如詩如歌的人間悲歡。

進入創作狀態,我們的思想好比放電的磁鐵,那些同我們有緣的文字,就像鐵屑一樣,從文字型檔的海洋里浮出水面,搖頭擺尾地向我們游過來,魔術肌壘成了一座金碧輝煌的文字城堡……我們的城堡誕生於我們的思維同文字對接的一剎那,只要對接了,它就是一件藝術品,那是老天爺給我們的。

——徐貴祥

文摘

第一章

陸軍江淮醫科學校最後做的事情有兩件,一是發錢,二是發槍。幾麻袋光洋和十幾捆卡賓槍堆在操場東邊的高台子上,然後就吹起了集合號。最先到達的是預乾隊,然後依次是預科一至三隊、戰護一至四隊,共有八個學員隊,亂鬨鬨地跑步、齊步走、原地踏步。

預乾一隊學員隊長肖卓然軍姿嚴整,手戴雪白的手套,臂佩黃色值星官臂章,立於操場東北角,調整各路人馬就位,下達清點人數的口令。報數的聲音頓時此起彼伏。

擔任值星官的肖卓然,此時身上好像被注入了一種神奇的力量,下巴微翹,居高臨下,目光銳利,盛氣凌人。這與他的二十歲年紀和預乾學員的身份有點不太吻合。過去的日子裡,肖卓然在預乾隊一直以學員精英自居,始終保持天降大任的派頭,大家對此也習以為常了。只不過,在今天這個時候,在解放軍兵臨城下隨時都有可能破城而入的前夕,在別人都為自己的前途命運惶惶不可終日的末日黃昏,他還是這么成竹在胸,還是這么從容不迫,讓人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整隊完畢之後,肖卓然正步拔向主席台,一步一個腳印,鏗鏘有力,在距離主席台尚有二十米的地方,立定,抬臂,敬禮,大聲報告:全部學員應到四百九十二人,實到三百八十九名,請長官訓示。

主席台上,只有一個少將,是醫科學校的副校長馮百善。馮百善煞有介事地掃視一圈,還禮,下令:稍息!

肖卓然轉身,面向七上八下的學員方陣,轉達馮百善的命令之後,跑步回到預乾隊的隊首,等待長官訓話。

這一套程式井然,滴水不漏。

雖然外面的世界已是兵荒馬亂,但是此刻在皖西一隅杏花塢,江淮醫科學校似乎還保留著國軍的一點面子,沒有像三十六師殘兵敗將那樣屁滾尿流。但是在場的每一個人,包括馮百善自己心裡都明白,這一切不過是最後的表演,再過一天,不,再過一夜,或許再過幾個小時,國軍江淮醫科學校就不復存在了,此刻在這裡衣冠楚楚、儀表堂堂的軍官和學員們,幾個小時之後會在哪裡,會以什麼樣的面貌出現,除了老天爺,那就只有鬼知道了。

學員方陣里沒有人說話,所有人的目光都盯著主席台,沒有人注意那堆洋錢和卡賓槍。主席台上除了馮百善,還有政訓處長馬庚河和教導處長王思民。校長宋雨曾已經不知去向。不僅是校長找不到了,八個學員隊里,至少有一百個人不辭而別。肖卓然向馮百善報告的人數,有很大的水分,這已經不是秘密了。台上的人和台下的人一樣心照不宣。

馮百善開始訓話,先是講了黨國面臨的嚴峻形勢,再聲淚俱下地表彰了在多事之秋危局之下仍然堅守崗位的在座棟樑之材——這就是指在台下豎著耳朵聆聽訓話的學員們了。其實,訓話的人和聽話的人此時都在想著同樣一個問題,他媽的死到臨頭了,還不趕快撒丫子滾蛋?趕快結束扯卵蛋,大家八仙過海吧。

然而誰也沒有說話,全是一臉的莊嚴、一臉的肅穆、一臉的受命危難大義凜然的表情。戲還得接著演下去。

馮百善訓示完畢,政訓處長馬庚河宣布了一項令人瞠目結舌的公告:茲發表戰區最高長官命令,江淮醫科學校所有的堅守學員皆為黨國精英。根據戰局需要,全部提前畢業任職,預乾隊全體授銜為中尉軍醫,預科隊全體授銜為少尉醫助,戰護隊全體授銜為準尉醫士。

直到這個時候,台下才湧起小小的騷動。完成學業,成為軍醫,佩戴軍銜,領取軍官薪金,這是台下的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寒窗苦讀,為的就是這一天。可是這一天真的來了,大家的心裡卻絲毫沒有感到喜悅,相反還很惶恐,不知道接著會發生什麼。

接著就是發錢。肖卓然下了一道嘹亮的口令——預乾隊全體,向右轉,目標左前方,齊步走!

預乾隊學員——轉眼之間,他們已經是中尉軍醫了,首次領取薪金二十塊大洋。預科隊每人十五塊大洋,戰護隊每人十塊大洋。

再接著是發槍,槍不夠,只有一百多支,首先發給了戰護隊的所謂準尉醫士們。他們領取槍枝後,連宿舍也沒有回,就由警衛科長樓炳光和警保連的連長帶領奔赴護城河防禦陣地了,說是協助三十六師守城,進行戰地救護。

就在發錢發槍發軍銜搞得一片亂鬨鬨的時候,預乾隊學員汪亦適發現肖卓然被馬庚河招呼到主席台上。馬庚河比畫著交代著,肖卓然昂首挺胸,甚至還舉起了拳頭,像是宣誓。然後政訓處的幾名軍官每人抱著一摞小冊子,分發給預乾隊的學員。

當年的“四條螞蚱”,此時一個在台上,三個在台下。同汪亦適並排的程先覺嘀咕說,都啥時候了,還在黑起屁股眼兒提虛勁,這老兄真是瘋了!

汪亦適沒有做出反應,脖子後面一股熱氣哈過來。鄭霍山在後面說,嘻嘻,羅曼蒂克!

汪亦適說,是很羅曼蒂克,悲壯啊。

程先覺說,少說一句,當心禍從口出。

鄭霍山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今夜就作鳥獸散,明天回家喝稀飯。

汪亦適輕輕地嘆了一口氣,不再說話。

領完錢,預乾隊和預科隊的學員就各揣心思往自己的寢室走,走到半路,汪亦適才發現程先覺不見了。

汪亦適沒有領到槍,只領到二十塊大洋和一副中尉領章。回到寢室,他看著那副中尉領章愣了很長時間,感覺這一切就像是在做夢。然而大洋是實實在在的,扔在桌子上,發出清脆的響聲。領章也是實實在在的,中間一道紅槓,掛著兩顆黃星。

汪亦適心裡一陣冷笑,他媽的這就成中尉了?二十塊大洋就能買一條命,簡直荒誕!

這一天是民國三十八年二月十八,天晴。夕暉淡去,夜幕降臨,隨著遠處時隱時現的隆隆炮聲,有燈火的地方和沒有燈火的地方全在亂著,有的亂著去殺人,有的亂著被人殺。街面上不時傳來各種奇怪的腳步聲,有的碎步小跑,有的大步流星,還有的若隱若現,那聲音在昏黃的路燈下捲起,風一樣滲進小巷深處,陰森森的。

頭頂是一隻黃得發紅的電燈泡,25瓦。大約是火力發電廠也亂了,當做燃料的稻殼子填得忽多忽少,所以電燈光就忽明忽暗。忽明忽暗的燈光下面有一封信,信紙的一角被門縫裡過來的風吹著,簌簌地動著,汪亦適的心就是被這簌簌的信紙給搞亂的。

很長一段時間汪亦適都沒有搞明白,這封信到底是怎么到他手上的。在操場聽馮百善訓話之後,他倒是看見了馬庚河私下裡向肖卓然交代什麼,但是那本《為三民主義而戰》肖卓然並沒有經手,而是政訓處那幾個軍官直接發到大夥手上的,而發到他手裡的《為三民主義而戰》里居然夾著這封信,信的落款公然署名舒雲舒,不知道是誰做的手腳。汪亦適最初看到信的時候,恍然如夢。

舒雲舒在信中說,解放軍凌晨就要攻城了,國民黨大勢已去,新中國曙光已現,有志青年應該審時度勢棄暗投明。夜裡十二點以前趕到皖西城南風雨橋頭,即可視為人民的一員,超過十二點不到,即為人民的敵人。人生前程命運,在此一抉。

汪亦適攥著那封信,看著頂上那隻25瓦的鬼火似的燈泡,兩眼一片茫然。汪亦適和舒雲舒的關係是一言難盡。小時候是青梅竹馬,及至少年青年,兩人一度心心相印,就差沒有捅破那層窗戶紙,沒想到卻讓風流倜儻的肖卓然捷足先登了。程先覺的夢中情人也是舒雲舒,這夥計不厭其煩地給舒雲舒寫情詩,但那些情詩基本上泥牛人海。鄭霍山曾公開叫嚷要娶舒雲舒當老婆,並且多次攔截舒雲舒要其表態,差點兒沒讓肖卓然打個鼻青臉腫。

舒雲舒現在是預乾隊女生二組的學員組長,這次也被授了箇中尉軍銜。汪亦適沒有想到,他的幼年夥伴會搖身一變成了解放軍的人。

汪亦適現在關心的是,去,還是不去城南風雨橋頭?對於此刻的汪亦適來說,這並不是政治選擇,甚至不是命運的選擇,而是一種感情上的選擇。他當務之急需要知道的是,舒雲舒會不會在風雨橋頭等他。如果舒雲舒在風雨橋頭等他,那么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他會義無反顧地按照舒雲舒指定的時間到達指定地點,至於後果是什麼,那他就不管了。

問題是,還有個肖卓然橫亘在他們中間。如果舒雲舒是解放軍的人,那么肖卓然是什麼人?想到這裡,汪亦適驚出一身冷汗,肖卓然的形象在他的眼前一下子模糊起來了。按照汪亦適的判斷,舒雲舒對肖卓然的真實身份不會不清楚,肖卓然對舒雲舒的真實身份也不會不清楚。難道肖卓然也是解放軍的人?如果肖卓然是解放軍的人,程先覺和鄭霍山會不會也接到了這樣的策反信?

若在革命的十字路口分道揚鑣,則今生今世從此陌路也……若能勸說更多有志之士棄暗投明,則無疑是對新政權的一份重要貢獻,也是對我們的友情之花的極好滋潤……

舒雲舒信中這幾句話讓汪亦適為之心動,為之心亂。汪亦適和程先覺住一個寢室,根據平時對程先覺的了解,他認為在“四條螞蚱’’中,勸說程先覺一起投奔解放軍是完全有可能的。程先覺這個人腦瓜子靈活,一分錢掉在草棵里,他可以滿地打滾找。前些日子他就流露出來了要順勢應變的想法,還鬼鬼祟祟地念叨過“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之類的話,看來已有動搖傾向。再加上他給舒雲舒寫過那么多情詩,如果他知道舒雲舒是解放軍的人,恐怕不會無動於衷。

想到這裡,汪亦適很心動,他想,最好能拉上程先覺,要是能夠把肖卓然和鄭霍山也拉上,“四條螞蚱”一起去見舒雲舒,那就是再好不過了,那簡直就是給舒雲舒獻上一份天大的厚禮,那比程先覺的八百封情書分量都要重。

想歸想,真正實施起來還是有很多困難的。別的不說,讓他汪亦適去勸說肖卓然拋棄黨國投奔解放軍,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肖卓然是什麼人?國民黨的政訓處長馬庚河對肖卓然始終格外栽培,這個人也許已經被發展成為學校黨部的人了,極有可能在舒雲舒面前隱瞞了他的真實嘴臉。這時候去動員他起義參加解放軍,無疑是自投羅網。還有一種可能,萬一這封信是肖卓然利用舒雲舒炮製的圈套,那他此刻到風雨橋頭,則更是飛蛾撲火了。

程先覺回到宿舍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十點鐘左右了。汪亦適如坐針氈,見程先覺回來,喜出望外,問,你到哪裡去了?火燒眉毛了,你還有心思鴻雁傳書?

程先覺嘿嘿一笑,神秘地說,還真讓你說對了,不過你只說對了一半——我去跟舒雲舒約會去了。

汪亦適吃了一驚問,真的?這個時候……你們有什麼打算嗎?

程先覺說,他媽的,沒想到她是解放軍的人,她暗示我棄暗投明,還要我拉你一塊去。

汪亦適看著程先覺,半天沒有吭氣,停了好長時間才問,你是怎么想的?

程先覺說,我當然拒絕了她。

後記

竊以為,好書就是一劑良藥,有病治病,沒病健身。

回憶童年,每得一本好書,茅屋瓦舍,油燈燭光,一看就是半夜。說學習不用功,天大的冤枉,不用功怎能這么如饑似渴地讀書?說用功吧,似乎也不確切,考試成績總不理想,挨揍是家常便飯。今天總算有些明白了,那時候用功是用功,卻用偏了,一門心思鑽進故紙堆里,左眼盯的是金戈鐵馬拍案驚奇,右眼瞅的是風花雪月生離死別……書中有一雙看不見的手,緊緊地抓住了我的心,一抓就是幾十年。

沒想到,我後來也成了一個編書的,繼而成為寫書的。寫小說寫了三十多年,從最初遮遮掩掩的投稿、退稿、再投稿、再退稿,到後來偶爾發表千字萬字,再後來結集出版,終於搞成了幾個長篇,並且獲得若干獎項,這一路上遇到的坎坷乃至屈辱,別人是難以體驗的。按照社會分工,寫作並不是我的職責;以天賦論,寫作似乎也不是我的強項。可是,寫著寫著,我發現我找到了人生的支撐點;寫著寫著,我發現原來我最適合的工作就是寫作。在進入寫作狀態之後,我的靈魂似乎不再屬於自己,他屬於另一個時空,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在另一個時空生活的我,高尚、善良、智慧,同在這個時空生活的我簡直判若兩人。我的雙手捧著稜角分明的方塊漢字,就像秋天的老農捧著金燦燦的谷穗,谷穗從指縫向下流淌,眉眼間情不自禁地閃耀著幸福的傻笑。

文字真是個奇妙的東西。

我們的思維能夠照亮文字,又能被文字激活。我甚至認為漢字是有靈魂的,每一個虔誠的作家,都應該有自己的文字緣。在進入創作狀態之後,我們的思維好比放電的磁鐵,那些曾經被我們用熟了、用活了、用神了、用得手到擒來的文字,就像鐵屑一樣,從文字型檔的海洋里浮出水面,搖頭擺尾地向我們游過來,分門別類,對號入座。於是乎奇蹟發生了,這些文字經過重新組合排序,一個個煥然一新,變成了建築工人手裡的磚瓦水泥,魔術般壘成了一座如真似幻的城堡。在這座城堡裡面,有形形色色的故事,有千奇百怪的嘴臉,有煙燻火燎的世俗生活,有超凡脫俗的奇思妙想……我們的城堡誕生於我們的思維同文字對接的一剎那,只要對接了,它就是一件藝術品,那是老天爺給我們的。

《四面八方》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創作的?我想,這應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我生長在皖西的一個集鎮上,三十年前,這個集鎮其實是一座以土牆和草房為主體建築的大村莊,僅有的磚牆瓦房就是一家百貨商店和一座清真寺,再加上街東頭的一座道觀小廟。童年時代,我很嚮往城市,那城市出入在成年人們的口頭描述中,有汽車、公園和高樓,還有吃不完的餅乾、糖果和冰棒。城裡的人們似乎都很神奇,無所不能,人間的一切艱難困苦都不在話下,那裡似乎沒有飢餓、寒冷和疾病。我羨慕他們並且幻想成為他們。

一個夢被我記了很久。

以後回憶起來,那個景象應該出現在我剛剛出生不久,我還在母親的懷裡。母親抱著我在春天的陽光下行走,我依稀記得不遠處有一團鮮艷的綠樹葉子,在綠葉叢中露出紅樓一角,葉子和樓角水洗一般閃閃發光。

這個畫面照亮了我的整個童年。稍大一點,每當和小夥伴談起我還在襁褓里就去過大城市,我就會興致勃勃眉飛色舞,腦子裡儘是高樓大廈,臉上都是幸福自豪。以後我曾經多次問過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他們中是不是有人帶著我到過大城市?母親和父親總是搖頭說,小時候家裡窮得連吃飯都成問題,哪裡可能去過大城市?

顯然,那個時候我沒有去過城市,我只是嚮往城市。我為什麼要嚮往城市?突然有一天,我發現這個問題很複雜。難道我是嚮往城市的繁華和富足嗎?這個答案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可是,我最初嚮往城市的時候,還是一個襁褓中的幼兒,如果那時候我就知道嚮往繁華和富足,那我不是一個神仙就是一個妖怪。此時此刻,我想到了弗洛伊德,站在弗洛伊德的立場上,我就似乎找到了答案,我在幼兒時期嚮往城市,是因為安全的需要,嚮往城市是表象,潛意識是尋找安全的庇護。城市之所以是城市,是因為那裡聚集了更多的人,人只有和人、和更多的同類在一起,才是安全的,在這個問題上,小孩子和動物的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這大約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寫作的原因。我們之所以寫作,是因為我們有話要講,我們不能僅僅依靠我們的嘴巴,不能讓我們的思想一經出口就隨風飄散,我們需要把我們的情感和觀點儲存下來,凝固起來,讓它滲透在文字的磚瓦泥塊當中,構築一個又一個精神形態的建築物,從而棲息我們的靈魂。歲月和風雨一起從我們的身旁流過,很多年過去了,故鄉的河床變窄了,集鎮變高了,樹變老了,山變低了,只有藍天白雲依舊,清風明月照常。許多親人離我而去,而夢的記憶卻日見清晰。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自以為是地鎖定了當年我母親抱著我站立的那個地方——老家小鎮汽車站T字形公路交叉口西北處,同我的出生地一路之隔的一個坡心,以那裡為原點,再往西北方向五十米處,就是我襁褓時代視野里的綠樹和紅樓。儘管我以後多次調查,得到結論那裡過去並沒有什麼紅樓,儘管那裡現在只是幾幢雜亂無章的民居,可我仍然堅信不疑,那裡一定有過我的、也許是獨屬於我的紅樓,它就是我夢幻的勝地,如同巴顏喀拉山之於長江黃河,它是我一切文學思維的源頭。有幾次探親回鄉,我獨自一人站在那裡,用我的腳板同我的故鄉對話,我在那裡懷念我的親人,也在尋找我的童年,我在那裡凝視故鄉的過去,也在眺望故鄉的未來。坦率地說,我熱愛的故鄉並不是現實的故鄉,我熱愛的故鄉是歷史的故鄉——童年小街的青石板路,霏霏細雨中的油紙紅傘,夏日傍晚噴香的菱角米,老槐樹下蒼涼淒婉的說唱,小橋流水長又長,油菜花開麥兒黃……記憶中的故鄉已經過濾了世俗和生活的煩瑣,遠離了雞零狗碎家長里短,充滿了詩情畫意,洋溢著淳樸善良。她永遠是碧綠樹叢掩映的紅樓一角,是一片海晏河清祥雲繚繞的聖潔境地,是我思維世界裡永不消失的海市蜃樓。我想,我的創作得益於我對故鄉現實的批判和未來的憧憬,我在對故鄉的反芻和展望中寄託了我對生命的熾烈熱情和虔誠追求,日復一日地醞釀著激情和靈感,常常讓我文思泉源淚流滿面,源源不斷地滋生著創作衝動和想像力。三寫作是貫穿作家生命始終的事情,就像設計師設計房子,有些理念可能早在童年時期的遊戲當中就開始醞釀了。我前面說過,有一幢紅樓,它於我的幻想中存在了幾十年,一直似是而非,時遠時近,直到有一天,我想到了“四面八方”這個成語,突發奇想,以四對人物的命運為四面牆壁,構造一個在大時代風雨中飄搖、在我們模糊視線中綽約佇立的城堡。於是乎靈感勃發,思如泉湧,猶如天目頓開。我不能說《四面八方》是我童年夢想的結晶,但是我可以說,它同我的夢想有關。我的夢想是什麼呢?是一幢樓。《四面八方》就是一幢樓。這幢樓的基本輪廓是這樣的—— 小城皖西解放前夜,攻城部隊兵臨城下,一封公開的情書拉開了國民黨軍醫學校四名同窗生死抉擇的序幕。地下黨員肖卓然釜底抽薪,策反同學反戈一擊,成為新政權的翹楚;程先覺接受汪亦適勸說,先行一步趕往風雨橋頭,躋身起義隊伍;被特務裹脅的汪亦適勸說鄭霍山攜槍起義,陰差陽錯,雙雙被俘。四個人的命運從此分野,歷次運動此起彼伏,愛情友誼峰迴路轉,事業前程各有千秋。作品主要人物的遭遇陰差陽錯,帶有很大的偶然性。新政權第一代領導人陳向真,清正廉明,鞠躬盡瘁。天地之間有桿秤,秤星就是老百姓,這句話從他的心裡喊出來,他的追隨者跟著喊了幾十年。老八路丁范生,解放後當了領導幹部,有補償心理,多吃多占,後來發現老百姓還很困苦,翻然醒悟,終生贖罪,一直到生命的盡頭還是用這句話鞭策自己——這就是《四面八方》的時代背景和人文環境,也是一個特殊文學建築的地基。作品的主人公肖卓然,是一個被賦予了濃厚理想色彩的人物。事實上這個人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要為皖西的老百姓建造一個體檢大樓,從而讓老百姓知道自己正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進而知道怎樣才能過上那樣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不僅需要糧食,我們的生活不僅需要金子。我們的物質條件改善了,不等於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等於我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不等於我們幸福了;我們幸福了,不等於我們的子孫後代還能得到幸福……肖卓然的這些觀點,即便在今天看來,也應該是振聾發聵的。這部小說,從結構和內容上看,滲透了“城堡情結”,也滲透了我自己的很多生活體驗,甚至包括童年的夢境和記憶。我曾經研究過《皖西革命鬥爭史》,對安徽省政協編輯的《安徽文史資料》也很有興趣。家鄉有很多老幹部,譬如著名的淠史杭水利工程的早期領導人、原六安地區專員趙子厚,為皖西的水利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很像焦裕祿。還有我父親的一個老同事,名叫許友明,曾經是我老家的公社主任,在糧食困難時期,他有一句名言,民眾吃乾,幹部吃稀,民眾吃稀,幹部喝水。他就像一輛救護車,哪裡旱了,哪裡澇了,哪裡的老百姓出現了困難,哪裡的生產出現了問題,他就撲向哪裡,以至於積勞成疾,五十多歲就去世了。家鄉人民對他們那一代基層幹部非常崇敬、非常懷念。每當寫到鄉土的時候,我的眼前就會時不時地出現他們的影子。在《四面八方》里,我這支懷舊的筆描述了一段也許是絕無僅有的歷史,在這段歷史裡,我筆下的人們追求健康和文明的生活,尊重自然,改變社會,改變自身的命運,為了建設和諧美好的家園,一代又一代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那座凝聚著幾代人心血的、也是我在心靈世界裡慘澹經營了幾十年的、象徵著人民意願的十八層白色大樓聳立起來了,它在天穹之下、阡陌之上,沐浴著明媚的陽光,呼吸著田野的氣息,脫穎而出,煢煢孑立。我們所有的苦難、曲折、悲傷、愛情、希望、成功,都被這幢以夢想為棟樑、以文字為磚瓦構築的大廈承載其中,昭示四面八方。也許這座城堡並不真實存在,卻依然屹立在我們心靈的上空。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補記

田野之上有我們的城郭——《四面八方》後記

作者簡介

徐貴祥,安徽省霍邱縣人,1959年12月出生,1978年12月參軍,1991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歷任排長、連長、集團軍政治部組織處幹事、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解放軍出版社編輯、總編室主任等職,現為解放軍出版社科技編輯部主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瀟灑行軍》《彈道無痕》《決戰》《有錢的感覺》,長篇小說《仰角》《歷史的天空》《明天戰爭》《八月桂花遍地開》《高地》《特務連》《四面八方》等。曾獲第七、九、十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第四、八、十屆五個一工程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