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盧比

四川盧比

四川盧比是清政府針對英帝國主義者對我國西藏進行經濟侵略這一特殊情況批准鑄造的,僅行用於康藏地區。四川盧比是1902年至1958年間廣泛流通於康巴地區的一種地方性銀鑄幣,是我國藏族地區歷史上鑄造、流通的兩種銀鑄幣之一,在我國近代史上發揮過特殊的作用,在中國銀鑄幣中占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四川盧比不僅是研究藏族歷史,也是研究藏漢民族交往史和中外關係史的重要佐證。

基本信息

製造背景

四川盧比四川盧比
19世紀下半葉,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吞併印度後,為了在軍事和經濟上攫取更大利益,又以印度為基地,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和三十年兩次大舉武裝入侵西藏。由於清政府採取不抵抗的政策,英軍直抵拉薩,迫使清政府同英方簽訂了《藏印條約》與《拉薩條約》。
至此,西藏門戶洞開,英印商人可自由到西藏進行貿易活動。在雙方互市中,英方為保持經濟上的進一步滲透,遂將其東印度公司製造的盧比銀幣,由印緬地區源源不斷大量輸往藏地,幾乎成了西藏地區的通行貨幣。印度盧比在西藏地區的廣泛流通,嚴重破壞了藏地財政金融秩序,引起清政府一些上層人物的關注和不安。

請求造幣

四川盧比四川盧比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四川總督錫良就此事上奏朝廷,提出鑄造仿照盧比的漢文銀元,用以抵制印度盧比並充發藏餉的建議。
其奏摺曰:“國市關係主權,西藏為我朝藩屬,乾隆年間,曾經大學士福康安等奏請停用廓爾喀(今尼泊爾)番錢,督飭商上鑄造一錢及一錢五分等紋銀寶藏,以資行用,良於齊一市政之中,仍寓以俗從宜之意。乃日久而盡形廢弛,印度盧比流行藏衛,漸及各台。近年則竟侵灌至關內打箭爐(今甘孜康定城),並滇省邊境,價值任意居奇,兵商交困,利權盡失。而內地銀錢又夙非番俗所能信行。因查川省機器局設有鑄造銀元廠,經前督臣奎俊奏明在案。近以成本不敷周轉,銀元作輟不常,愛飭照印度重三錢二分之一之盧比自行試鑄,製造務精,銀色務足,一面標以漢文,鑄成後雖核計獲利甚微,而行之爐廳及附屬檔案邊台,漢、番亦均樂用,詢足以保我利權免致外溢”。
清廷對其建議很重視,於十二月二十四日下諭:“著財政處、戶部議奏。”主管財政處大臣奕勵等遵旨議復錫良奏摺後,同意在四川銀元局仿造印度盧比式樣鑄造新式銀幣,井對製造工藝及行用地域提出了特別的要求於光緒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上奏曰:“藏衛毗連印度,寶藏銀市既日久廢弛,洋錢乘虛而入,勢所必然……查香港台灣等處,英、日兩國因取便商民,特於國市之外另為一種商錢,以資通用。此項仿造盧比,僅資藏衛一隅之用,參之東西各國,似於新定國市尚無妨礙,擬請準如該督所奏辦理。惟貨幣之政信用為先,必精其製造,足其成色,始能令漢、番樂用。庶以恢市政而利邊民。至此項銀市專為藏衛而設,應準在西藏及附近邊台行用,作為特別商品,自不得自便行使內地。各省情不同,亦不得援案鑄造,致紊市制。

誕生

隨後,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很快著手此項工作,在成都造市廠採用新式機器,開始大批量鑄造仿照印度盧比形式的銀幣。印度盧比正面鑄有英國王側面頭象和英文國王名字,背面鑄有英文“一印度盧比”及鑄造年份。而四川仿鑄之銀元,正面採用光緒皇帝的側面頭像,背面鑄有“四川省造”四字,四周環繞花草紋飾。面值分別為一元、半元(五角)及四分之一元(二角五分)三種,計合清庫平銀三錢二分、一錢六分和八分。此種新式銀市,是我國最早有人物圖象的銀市,也是唯一有帝王頭像的銀幣。
歷史上,人們稱這種仿造市為“四川盧比”、“川鑄盧比”、“川卡”、“藏洋”。西藏民間還稱之為“趙爾豐錢”。銀幣造出後,大批運銷打箭爐以西,推行到康藏地區,作為當地主市流通行使。因其成色純正、工藝精美,深受當地商民歡迎。當地財政機構也採取相應措施,在稅收中,只收四川盧比,不收印度盧比。

意義

四川盧比是清政府針對英帝國主義者對我國西藏進行經濟侵略這一特殊情況批准鑄造的,儘管其流通區域不廣,僅行用於康藏地區,但在晚清抵制和驅逐洋元侵灌我國商品市場方面,確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特點

四川盧比四川盧比
一、帝王像。四川盧比正面鑄光緒皇帝頭像,是我國流通的唯一鑄有帝王頭像的銀鑄幣。在印度盧比入侵時代,與印度盧比英王像相對立,即象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義,又明確表示清朝兌藏區的統治權。意在顯示王威,維護利權,驅逐印度盧比,統一藏區幣制。
二、四川省造。四川盧比雖系專為川邊藏區流通所鑄,然未鑄藏文。背面鑄“四川省造”四字,也有特殊含義:其一,當時“川邊”仍由四川代管,未正式升格為省,而鑄幣的發行有一定製度規定,只有行省才能鑄幣;其二,指明為四川省所轄藏區通行之貨幣,與西藏幣相區別;其三,與趙爾豐穩定川邊,鞏固西藏,外拒英人,內固達賴的總策略相呼應。
三、仿印度盧比。四川盧比大小、總量、式樣與印度盧比大體相同。此非崇洋,主要是為了適用,是根據特殊情況採取的特殊辦法。關於這一問題,在楊伯康所著《西藏設廠之過去與將來》一文中說明了原委:“又以康藏人民之積習難改,乃毅然請成都造幣廠代鑄,如印度盧比形式,其重量亦同,僅易英女王像為光緒帝像,仍名為四川盧比,即今藏幣是也。”其中“毅然”二字,既道出了此舉為人所難的事實,又表示了“川邊”當政者力排眾議、因地制宜、唯在實用的決心。後來四川盧比通行無阻,更證明了此舉的實用性。
四、三二重。四川盧比一盧比值銀三錢二分,並採取二進制設幣面,與國內其它銀幣皆不同。當時亦有提出非議者,據趙爾豐云:有人“勒作三五,此幣不知何人作俑”,“去今兩年爐城四川盧比滯銷,商人要求三二,弟商許藩司,今年筒改三二,以杜煩言而歸公道”。以上說明,四川盧比一盧比含銀三錢二分雖不合當時幣制,又有人反對,但卻符合當地使用習慣。
五、數量大版別多。在56年的發行流通過程中,估計共鑄造一盧比2550—2750萬枚,二分之一盧比和四分之一盧比約25萬枚左右。(但是解放以後人民銀行大量回收和藏民熔化不少)
六、時間長。前後長達56年之外,僅次於西藏幣,是流通時間最長的少數民族地區鑄幣之一。
七、範圍小。它一直固定地流通在四川康巴地區,僅有少數流通入西藏甘肅青海雲南和川西北等藏族地區,其它地區均不使用,是有特定流通範圍地地方性銀鑄幣。
八、成色雜。四川盧比堪稱中國銀鑄幣中成色最雜之幣種。雖然各種版式大體相同,但由於細微差別反映出的成色高低卻懸殊甚大。在一類四川盧比中有多種版別:一是光緒帝無衣領頭像,背面四川的“四”字中間是兩點,花紋深細;二類四川盧比為光緒帝有衣領頭像,“四”字中間為兩點;三類四川盧比為光緒帝有領頭像,背陀或頭方,“四”字中間為“兒”形;紅藏洋為光緒帝有領頭像,“四”字中為“八”形,花紋粗糙,顯現銅色。四川盧比有細微差別的版式不下百種,同為藏洋,因成色高低,價值懸殊,增加了流通識別之困難。
九、加戳記。四川盧比在流通過程中產生了一種特殊形態的版式,即在低值四川盧比上加蓋戳記增值流通。主要是理塘縣長青春科爾寺所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