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新

嘗新

嘗新節,俗稱“吃新節”,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的傳統節日,尤以仡佬族為盛。時間是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先由一寨老或鬼師帶領童男童女到附近田間地角進行采新,摘些成熟的穀物瓜果,掛放古樹下,然後殺豬宰羊殺雞,用整雞、豬頭、羊頭、九串豬肉和二十四碗飯祭祀祖先和神靈。

嘗新嘗新
嘗新節,俗稱“吃新節”,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的傳統節日,尤以仡佬族為盛。時間是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先由一寨老或鬼師帶領童男童女到附近田間地角進行采新,摘些成熟的穀物瓜果,掛放古樹下,然後殺豬宰羊殺雞,用整頭、頭、九串豬肉和二十四碗飯祭祀祖先和神靈。族人按輩份尊幼排列,跪拜祖先,鬼師口誦仡佬語,用竹鞭指五穀六畜教識,眾人如學生狀規紀跟讀。祭畢,放土炮、鞭炮進行掃寨、演攤戲、唱山歌、耍武術,寨老則用篩盛雞、肉、酒,將栓有紅辣椒和青蒜的竹桿插在田間地頭,以示送祖畢。節間,仡佬人還要舉行放生活動,主要是野生動物及魚類。今日安順西秀灣子寨、平壩大狗場等仡佬村寨吃新節最為隆重。

農曆六月六日,又稱“嘗新節”,“半年節”,是農村的隆重節日。農家從田中摘取少許將熟的稻穗,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飯,殺雞宰鴨,舉行家宴,叫做嘗新。宴前,先將飯菜供天地,祭祖先,再將新米飯餵給狗吃,然後按家中長幼次序嘗新米飯。民間傳說稻種是拘從天上偷來的。當時世上沒有水稻。狗漂洋過海跑到天上,在谷種上打了個滾,渾身上下粘滿了穀粒,回來浮游天河時,身上的穀粒被水沖洗掉了,僅翹著的尾巴上剩下幾粒穀子,帶回人間後,才有了水稻

稻穗初黃的仲秋時節,白族農家又喜氣洋洋歡度本民族的農事節日———嘗新節,“初享”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勞動果實。嘗新,白族話叫“茵果頂”。

過嘗新節前幾天,穿戴一新的大媽大嫂、姑娘媳婦,頭戴麥秸草帽,身背竹編背簍,到稻田裡採選早熟、豐盈的稻穗。她們下田前,還把點燃的紅線香,插在田埂上。於是,豐收在望的田野上,香菸裊裊飄逸,歡聲笑語蕩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