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

《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共四章、三十一條(含附則),為切實防範風險,促進商業銀行加強對集團客戶授信業務的風險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而制定,該指引由銀監會負責解釋,政策性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信託公司等對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參照該指引執行。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令

2007 年 第 12 號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修改〈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的決定》已經2006年12月28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第55次主席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主 席 劉明康
二○○七年七月三日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修改《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的決定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決定對《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作如下修改:
一、第一條修改為:“為切實防範風險,促進商業銀行加強對集團客戶授信業務的風險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制定本指引。”
二、第三條第一款第(三)項修改為:“主要投資者個人、關鍵管理人員或與其近親屬(包括三代以內直系親屬關係和二代以內旁系親屬關係)共同直接控制或間接控制的;”
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前款所指企事業法人包括除商業銀行外的其他金融機構。”
三、第十二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根據審慎監管的要求,銀監會可以調低單個商業銀行單一集團客戶授信與資本餘額的比例。”
四、第二十二條修改為:“銀監會按本指引的要求加強對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的監管,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檢查,重點檢查商業銀行對集團客戶授信管理制度的建設、執行情況和信貸信息系統的建設。”
五、第二十四條修改為:“商業銀行在給集團客戶授信前,應通過查詢貸款卡信息及其他合法途徑,充分掌握集團客戶的負債信息、關聯方信息、對外對內擔保信息和訴訟情況等重大事項,防止對集團客戶過度授信。”
六、第二十五條修改為:“商業銀行給集團客戶授信後,應及時把授信總額、期限和受信人的法定代表人、關聯方等信息登錄到銀行業監管部門或其他相關部門的信貸登記系統,同時應作好集團客戶授信後信息收集與整理工作,集團客戶貸款的變化、經營財務狀況的異常變化、關鍵管理人員的變動以及集團客戶的違規經營、被起訴、欠息、逃廢債、提供虛假資料等重大事項必須及時登錄到本行信貸信息管理系統。”
七、第二十七條修改為:“銀監會建立大額集團客戶授信業務統計和風險分析制度,並視個別集團客戶風險狀況進行通報。”
八、第二十九條修改為:“商業銀行應與信譽好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建立穩定的業務合作關係,必要時應要求授信對象出具經商業銀行認可的中介機構的相關意見。”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並對條款順序作相應調整後,重新公布。

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03年第5號令頒布實施根據,2006年12月28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第55次主席會議《關於修改〈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的決定》修正)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切實防範風險,促進商業銀行加強對集團客戶授信業務的風險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制定本指引。
第二條本指引所稱商業銀行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中資、中外合資、外商獨資商業銀行和外國商業銀行分行等。
第三條本指引所稱集團客戶是指具有以下特徵的商業銀行的企事業法人授信對象:
(一)在股權上或者經營決策上直接或間接控制其他企事業法人或被其他企事業法人控制的;
(二)共同被第三方企事業法人所控制的;
(三)主要投資者個人、關鍵管理人員或與其近親屬(包括三代以內直系親屬關係和二代以內旁系親屬關係)共同直接控制或間接控制的;
(四)存在其他關聯關係,可能不按公允價格原則轉移資產和利潤,商業銀行認為應視同集團客戶進行授信管理的。
前款所指企事業法人包括除商業銀行外的其他金融機構。
商業銀行可根據上述4個特徵結合本行授信業務風險管理的實際需要確定單一集團客戶的範圍。
第四條本指引所稱授信業務包括:貸款、拆借、貿易融資、票據承兌和貼現、透支、保理、擔保、貸款承諾、開立信用證等。
第五條本指引所稱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是指由於商業銀行對集團客戶多頭授信、過度授信和不適當分配授信額度,或集團客戶經營不善以及集團客戶通過關聯交易、資產重組等手段在內部關聯方之間不按公允價格原則轉移資產或利潤等情況,導致商業銀行不能按時收回由於授信產生的貸款本金及利息,或給商業銀行帶來其他損失的可能性。
第六條商業銀行對集團客戶授信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統一原則。商業銀行對集團客戶授信實行統一管理,集中對集團客戶授信進行風險控制。
(二)適度原則。商業銀行應根據授信客體風險大小和自身風險承擔能力,合理確定對集團客戶的總體授信額度,防止過度集中風險。
(三)預警原則。商業銀行應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及時防範和化解集團客戶授信風險。

第二章 授信業務風險管理

第七條商業銀行應根據本指引的規定,結合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和信貸管理信息系統的狀況,制定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制度,其內容應包括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的組織建設、風險管理與防範的具體措施、確定單一集團客戶的範圍所依據的準則、對單一集團客戶的授信限額標準、內部報告程式以及內部責任分配等。
商業銀行制定的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制度應報銀監會備案。
第八條商業銀行應建立與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特點相適應的管理機制,各級行應指定部門負責全行集團客戶授信活動的組織管理,負責組織對集團客戶授信的信息收集、信息服務和信息管理。
第九條商業銀行對集團客戶授信,應由集團客戶總部(或核心企業)所在地的分支機構或總行指定機構為主管機構。主管機構應負責集團客戶統一授信的限額設定和調整或提出相應方案,按規定程式批准後執行,同時應負責集團客戶經營管理信息的跟蹤收集和風險預警通報等工作。
第十條商業銀行對集團客戶授信應實行客戶經理制。商業銀行對集團客戶授信的主管機構,要指定專人負責集團客戶授信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一條商業銀行對集團客戶內各個授信對象核定最高授信額度時,在充分考慮各個授信對象自身的信用狀況、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的同時,還應充分考慮集團客戶的整體信用狀況、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最高授信額度應根據集團客戶的經營和財務狀況變化及時做出調整。
第十二條當一個集團客戶授信需求超過一家銀行風險的承受能力時,商業銀行應採取組織銀團貸款、聯合貸款和貸款轉讓等措施分散風險。
本指引所指的超過風險承受能力是指一家商業銀行對單一集團客戶授信總額超過商業銀行資本餘額15%以上或商業銀行視為超過其風險承受能力的其他情況。
根據審慎監管的要求,銀監會可以調低單個商業銀行單一集團客戶授信與資本餘額的比例。
第十三條商業銀行在對集團客戶授信時,應當要求集團客戶提供真實、完整的信息資料,包括集團客戶各成員的名稱、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註冊地、註冊資本、主營業務、股權結構、高級管理人員情況、財務狀況、重大資產項目、擔保情況和重要訴訟情況等。
必要時,商業銀行可要求集團客戶聘請獨立的具有公證效應的第三方出具資料真實性證明。
第十四條商業銀行在給集團客戶授信時,應進行充分的資信盡職調查,要對照授信對象提供的資料,對重點內容或存在疑問的內容進行實地核查,並在授信調查報告中反映出來。調查人員應對調查報告的真實性負責。
第十五條商業銀行對跨國集團客戶在境內機構授信時,除了要對其境內機構進行調查外,還要關注其境外公司的背景、信用評級、經營和財務、擔保和重大訴訟等情況,並在調查報告中記錄相關情況。
第十六條商業銀行在給集團客戶授信時,應當注意防範集團客戶內部關聯方之間互相擔保的風險。對於集團客戶內部直接控股間接控股關聯方之間互相擔保,商業銀行應嚴格審核其資信情況,並嚴格控制。
第十七條商業銀行在對集團客戶授信時,應在授信協定中約定,要求集團客戶及時報告授信人淨資產10%以上關聯交易的情況,包括:
(一)交易各方的關聯關係;
(二)交易項目和交易性質;
(三)交易的金額或相應的比例;
(四)定價政策(包括沒有金額或只有象徵性金額的交易)。
第十八條商業銀行給集團客戶貸款時,應在貸款契約中約定,貸款對象有下列情形之一,貸款人有權單方決定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貸款,並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貸款本息:
(一)提供虛假材料或隱瞞重要經營財務事實的;
(二)未經貸款人同意擅自改變貸款原定用途,挪用貸款或用銀行貸款從事非法、違規交易的;
(三)利用與關聯方之間的虛假契約,以無實際貿易背景的應收票據、應收賬款等債權到銀行貼現或質押,套取銀行資金或授信的;
(四)拒絕接受貸款人對其信貸資金使用情況和有關經營財務活動監督和檢查的;
(五)出現重大兼併、收購重組等情況,貸款人認為可能影響到貸款安全的;
(六)通過關聯交易,有意逃廢銀行債權的。
第十九條商業銀行應加強對集團客戶授信後的風險管理,定期或不定期開展針對整個集團客戶的聯合調查,掌握其整體經營和財務變化情況,並把重大變化的情況登錄到全行的信貸管理信息系統中。
第二十條集團客戶授信風險暴露後,商業銀行在對授信對象採取清收措施的同時,應特別關注集團客戶內部關聯方之間的關聯交易。有多家商業銀行貸款的,商業銀行之間可採取行動聯合清收,必要時可組織聯合清收小組,統一清收貸款。
第二十一條商業銀行總行每年應對全行集團客戶授信風險作一次綜合評估,同時應檢查分支機構對相關制度的執行情況,對違反規定的行為應嚴肅查處。商業銀行每年應至少向銀行業監管部門提交一次相關風險評估報告。
第二十二條銀監會按本指引的要求加強對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的監管,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檢查,重點檢查商業銀行對集團客戶授信管理制度的建設、執行情況和信貸信息系統的建設。

第三章 信息管理和風險預警

第二十三條商業銀行應建立健全信貸管理信息系統,為對集團客戶授信業務的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商業銀行通過信貸管理信息系統應能夠有效識別集團客戶的各關聯方,能夠使商業銀行各個機構共享集團客戶的信息,能夠支持商業銀行全系統的集團客戶貸款風險預警。
第二十四條商業銀行在給集團客戶授信前,應通過查詢貸款卡信息及其他合法途徑,充分掌握集團客戶的負債信息、關聯方信息、對外對內擔保信息和訴訟情況等重大事項,防止對集團客戶過度授信。
第二十五條商業銀行給集團客戶授信後,應及時把授信總額、期限和受信人的法定代表人、關聯方等信息登錄到銀行業監管部門或其他相關部門的信貸登記系統,同時應作好集團客戶授信後信息收集與整理工作,集團客戶貸款的變化、經營財務狀況的異常變化、關鍵管理人員的變動以及集團客戶的違規經營、被起訴、欠息、逃廢債、提供虛假資料等重大事項必須及時登錄到本行信貸信息管理系統。
第二十六條商業銀行應根據集團客戶所處的行業和經營能力,對集團客戶的授信總額、資產負債指標、盈利指標、流動性指標、貸款本息償還情況和關鍵管理人員的信用狀況等,設定授信風險預警線。
第二十七條銀監會建立大額集團客戶授信業務統計和風險分析制度,並視個別集團客戶風險狀況進行通報。
第二十八條各商業銀行之間應加強合作,相互徵詢集團客戶的資信時,應按商業原則依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查詢協助。
第二十九條商業銀行應與信譽好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建立穩定的業務合作關係,必要時應要求授信對象出具經商業銀行認可的中介機構的相關意見。

第四章 附 則

第三十條政策性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信託公司等對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參照本指引執行。
第三十一條本指引由銀監會負責解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