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差價

商品差價

商品差價是產品與商品之間的價值量的差別,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不同流轉環節(如購進與銷售,批發與零售)或因不同質量而形成的價格差別。有地區差價、季節差價、購銷差價、批零差價、質量差價等。差價的形成主要是因生產和流通的成本不同。商品差價簡稱“差價”,是指同種商品因其質量、購銷地區、購銷季節和流通環節等因素不同而形成的價格差額。一般是商品生產和經營中所耗社會必要勞動差異的貨幣表現。 商品差價的相對量為差價率,即差價占計算基價的百分比。其中,在出廠價和收購價等基礎上形成的差價率為加價率;在銷售價和批發價基礎上形成的差價率為折扣率。在中國的計畫價格體系中,國家常通過規定加價率和折扣率的辦法,控制差價及其相關的價格水平。

購銷差價

亦稱進銷差價,指商業企業(包括物資經營企業)在同一時間、同一地區購銷同一商品的價格差額。 它由經營企業從事商品收購、運輸、儲存和銷售過程中所形成的流通費用、稅金和利潤構成,是經營商品所耗必要勞動的貨幣表現,是工與商或農與商合理分配部分剩餘勞動的貨幣表現。商品購銷差價占其收購價格的百分比,叫購銷差率,是中國現行計畫價格體系中計算和控制商品銷售價格水平的重要工具。正確核定購銷差價,是正確處理工商、農商以及國家和消費者關係的重要環節。

中國的購銷差價,大體可分為工業品購銷差價與農產品購銷差價兩大類。前者是同一工業品在同一時間的出廠價格(見工業品出廠價格)與產地批發價格之間的差額,由商業批發企業的流通費用和合理的利潤構成;後者是同種農產品在同一時間的產地收購價與產地銷售價的差額,由商業經營企業的流通費、利潤和稅金構成。但是,由於農產品的特點不同,其購銷差價的表現形式也有以下的不同:①購零差價。在當地邊收購、邊以零售價格銷售的農產品的購銷差價。②購批差價。按批發價供應當地工業企業作原料使用的農產品的購銷差價。③原成差價。當地生產、就地加工,其加工產品以零售價在當地出售的農產品的購銷差價,即原料收購價格與成品零售價格之間的差價。

地區差價

同種商品在同一時間因地區不同而形成的價格差額。 中國的商品地區差價的形成原因,主要是:①同種商品在不同地區因自然條件、經濟條件、生產條件等的不同,其生產所耗社會必要勞動量也不等。②同種商品從產地運往銷地,經營部門需要支付一定的運輸費用;而且產地到銷地的距離不一,運輸條件不同,所耗費的運雜費也不等。這些費用要在價格上得到補償。

地區差價在不同社會制度下反映著不同的經濟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對農產品收購實行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遞遠遞減”的政策,即距離大城市越遠,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越低;對工業品銷售實行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遞遠遞增”的政策,即距離大城市越遠,工業品銷售價格越高,而且都大大超過合理的限度。這種政策反映著資產階級剝削勞動人民的經濟關係。建國以後,國家根據各個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狀況和生產建設的需要,分別制定了“產運銷三者有利”、“城城微利”、“城鄉合理”等原則,對不同商品規定了地區差價的控制幅度,少數商品還實行了全國統一價格。合理的地區差價,有利於促進商品正常流通、生產力合理布局、擴大地區間物資交流,有利於改善人民生活和鞏固工農聯盟。

季節差價

同一種商品在同一市場不同季節之間價格的差額。 季節差價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季節性生產、常年性消費的商品,需要支付一定的儲存費用;或是在不同季節生產同一種商品的生產成本不同,如冬季在暖房裡種植蔬菜比春夏季的生產成本要高得多。這部分多耗費的生產成本或儲存費用,要在價格上得到補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季節差價是資產階級剝削勞動人民的工具,例如,秋季新谷登場,資本家就壓價收購;到青黃不接的春季,農民缺少口糧,資本家則以高價賣出。建國以後,國家首先取消了季節差價中極不合理的部分,隨後有計畫地取消了工業品和主要農副產品的季節差價。但是,對時令性強、容易腐爛變質、保管費用和損耗較大的鮮活商品,如蔬菜、水果、鮮蛋、水產品等,仍規定一定的季節差價,以利於調節生產和消費。

批零差價

指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市場上,商品的零售價格高於其批發價格之差額。它是商品流通過程的最後一個差價環節,由零售企業所耗費的流通費用、稅金和利潤構成。 在中國計畫價格體系中,為便於計算批發價格和零售價格,各級物價管理部門常將批零差價換算成批零差率,即批零差價占計算基價的百分比。其中,批零差價占批發價格的百分比,稱為順加批零差率;批零差價占零售價的百分比,稱為倒扣批零差率。在實際工作中,國家物價管理部門經常採用規定一種基價和一種批零差率的辦法,加強批、零價格的管理,並控制其水平。

同時,為了促進社會主義流通,做到貨暢其流,國家物價管理部門還分別不同情況,對不同商品規定不同的批零差率。通常的原則是:凡單位商品價格較低或不便經營的小商品,其批零差率較大;凡單位商品價格較高的大商品或貴重商品,其批零差率較小,使經營各種商品的零售企業,能夠得到大體相同的利潤水平。合理的商品批零差價水平起著協調批發企業與零售企業利益的槓桿作用,並有利於促進開展經濟核算,提高國民經濟效益。

質量差價

又稱品質差價。同種商品因質量不同而形成的價格差額。質量差價占標準品價格的百分比,稱為質量差率。 商品質量差價主要有:品質差價、品種差價,等級差價、花色差價、式樣差價、規格差價等。它反映同種商品在使用上的耐用、適用程度的不同。同種商品形成質量差異的因素主要有:勞動者生產技術、熟練程度、栽培或飼養方法的不同,生產設備技術水平、工藝水平和原材料的不同,以及礦藏資源和自然條件的不同等。一般說來,在生產過程中,不同的企業生產同類產品,耗費的原材料和人工是有差別的,這種耗費與產品的質量成正比。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量多,價值量大,商品的質量就好;反之,勞動量少,價值量小,商品的質量也差。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價值量大、質量好的商品,價格應該高些;價值量小、質量差的商品,價格應該低些。但是,有些商品質量的差異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由於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量不同所形成,而是由商品使用價值的差別所決定的。

按質論價是社會主義價格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同種商品按其質量不同分等定價,實行優質優價、劣質低價,能鼓勵企業生產優質產品,滿足社會需要;有利於企業積極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增加新產品;促進企業加強經濟核算,提高經濟效益。如果優質不優價,或者差價偏小,就會使生產優質品的企業因提高產品的質量而多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得不到補償,影響企業生產優質產品的積極性。同樣,對劣質品不實行低價,就會從價格上保護落後,使企業不關心改善經營管理,甚至會助長粗製濫造。

規定合理的質量差價,必須正確制定商品的質量標準。質量標準應以國家正式頒布的標準為依據;國家未正式頒布質量標準的商品,由工商企業共同協商確定。

淘金實例

沒有開店的經驗。但王敏還是聽從了內心的聲音,“網店的東西價格便宜,不用去商場就能在家裡買的東西。開網店一定有錢賺。”

登記網店非常簡單,在淘寶上通過身份證註冊,上傳10樣商品圖片及信息後,就可以進行商品交易了。如果賣家想增加信譽度,只要交納1000元的保障金,就可以參與7天無理由退貨的活動。

淘貨源、進貨、拍產品照片、發快遞,開店以來,從無到有,從不會到熟悉,王敏儼然是個頗為自得其樂的“老闆”。

起初,因為成本少,聰明的王敏選擇賺差價的方式經營自己的網店。她通過網路搜尋找到同商品中價格最低的網店,然後將商品圖片複製到自己的網店上,每件商品的價格比最便宜的網店略高一點。王敏依靠低價位的方式,薄利多銷,最多的時候,她一天可以賣100多件商品,每件只賺20元,一天下來就有2000多元的純利潤。

由於信譽度好和商品價格便宜,王敏網店的信譽度由最初的信譽指數一個紅心,提升到3藍鑽了。

社會動態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日前在商務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隨著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了4000美元,居民收入持續增加,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十周年,進一步促進貿易便利化,進一步降低進口的關稅,包括部分中高檔商品的關稅,是大勢所趨,各個部門對這一點也是有基礎和共識的。

加入世貿組織十年來,我國關稅不斷降低,平均關稅已從15.3%降到9.8%,中國對中高檔消費品的進口也已占到世界各國進口的第二位,在此背景下,我國中高檔消費品的進口關稅為何還要降低?

中高檔消費品關稅高嗎?

“我國目前中高檔商品的關稅水平,還是比較高的。”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馬宇表示,這與我國以往的貿易政策有關。“以往的思路是:消費品進口多了對國內沒有什麼好處,衝擊國內產業;而半製成品、高技術產品等則對國內生產有好處。把生產和消費分得很開。所以,在進口管理中,對生產性、高技術、裝備業等領域的商品關稅相對較低,而消費品,特別是中高檔消費品及奢侈品的關稅則一直比較高。”

關稅較高帶來的直接結果是部分商品的內外售價差別較大商務部的一份調查顯示,手錶、箱包、服裝、酒、電子產品這五類產品的20種品牌高檔消費品,大陸市場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國高51%,比法國高72%。

由此便催生了海外消費及代購的熱潮,近年來,這一現象更是日漸突出。根據世界奢侈品協會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2010年2月初至2011年3月底,中國奢侈品市場消費總額已經達到107億美元,而幾乎同期中國人在歐洲市場購買奢侈品消費累計近500億美元,是國內市場的4倍之多。由此導致的稅收流失,其數字相當可觀。

不僅如此,姚堅指出,這么多的中國海外遊客,所帶回來的商品都沒有計入到海關統計裡面,這實際上導致了對中國的進口低估了數百億美元的規模,也就會影響到對於貿易平衡的判斷。

此外,姚堅也表示,隨著國內消費檔次的提高,以前認為的奢侈型的消費品只不過在現在變成了普通的消費品,所以政策的制定和體系也面臨著挑戰。

不過,對此也有不同的意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就表示,片面談降低高檔消費品進口關稅,有決策被短視和局部利益綁架之虞。

降低關稅意味著什麼?

“降低關稅,帶來的最直觀的結果是:把部分海外消費拉回國內,這對擴大國內消費,拉動就業和服務業有一定的好處。”馬宇說。

中國政府已經制定了擴大內需和擴大進口的政策,降低中高檔消費品的價格也被認為是其中的措施之一。

不過,馬宇也表示,在這些表面因素之外,中高檔消費品關稅下調的重要性在於,它反映出的是我國貿易政策基本點的變化。“我國的貿易政策開始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再過多重視企業的利益。”馬宇表示,這也體現出政府執政理念的改變。同時,這也是我國企業已成長壯大的表現,“這是發展階段變化的必然選擇。”馬宇說,“我國企業已經過了幼稚期,過了靠高關稅等壁壘保護的階段,目前,中國各行業的生產能力已經很強,此時的貿易政策,不應該還是保護,而應該是開放,是在開放的環境下公平競爭,只有如此,中國的高檔次商品才能出來,否則,只能是中低檔徘徊。”

除了降關稅還要做什麼?

要降低價格,豐富消費者的商品,僅僅降低關稅是不夠的。

此前,姚堅分析表示,部分商品國內外價格差比較大,究其原因,除中國對於部分品牌商品的綜合進口稅率還比較高,跨國公司的分銷體系、定價體系方面有所差異;國內品牌商品的種類相對比較少,消費者的選擇也比較少也是原因所在,此外,外資的品牌企業也應當對於中國市場給予一個公平合理的價格定位。

在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看來,“我們自己的民族品牌、高檔消費品品牌還不能滿足需要”也是原因之一。

陳德銘表示,在消費品的進口和價格讓它回歸更正確的水平方面,還要做幾方面工作:首先,要培育市場競爭的主體,包括培育在中國的高檔、優秀的消費品品牌;第二,應該完善物流配送體系的建設;第三,轉變和創新零售模式;特別是大型百貨企業和零售企業,應提高代理和外貿轉內銷的產品。此外,要營造一個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要減輕部門的負擔,減輕零售企業的負擔,給予相應的政策上優惠。

此外,相關專家也表示,我國目前部分人群對中高檔商品特別是奢侈品的消費,存在盲目的非理性因素,加強對消費觀點的引導,在當下也有相當的必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