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

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坐落在唐縣城北2公里鐘鳴山下,1986年11月新館建成開放,紀念館占地面積45950平方米,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主體建築分為“白求恩紀念館”、“柯棣華紀念館”和“紀念堂”。整個建築氣勢宏偉,造型精美,為中國傳統民族風格。兩館共展出珍貴歷史圖片300餘幅,實物200多件。詳細介紹了白求恩、柯棣華大夫光輝的一生,反映了兩位國際主義戰士的高尚情操、精湛醫術、高度的責任心、滿腔的工作熱忱和無私奉獻精神。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柯棣華紀念館柯棣華紀念館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新館占地面積45950平方米,紀念館保護區257872平方米,主體建築1818平方米,辦公區42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採用中國傳統的民族形式、現代化的結構,以精美的造型和獨特的建築風格列入德國法蘭克福世界工藝美術大辭典》。1991年,美國國際展覽中心盛情邀請該館參加該中心的國際大展;1992年,北京黎光耀教授主編的《中國博物館大全》把該館列入其中;1993年,山東出版的《中國博物館大觀》該館榜上有名;1994年,國家文物局編纂的《中國博物館志》也將該館收入其中。加拿大園藝家貝林先生曾把他培育的被加拿大政府命名的“白求恩精神花”(杜鵑花)空運贈送該館。這裡已經成為令國內外矚目的地方。紀念館主建築分為“兩館一堂”,北側中央是八角形結構的紀念堂;西側是白求恩紀念館;東側是柯棣華紀念館。“紀念堂”由聶榮臻元帥親筆題名,可容納近千人,主要用於舉辦各種類型的紀念活動。“兩館一堂”由省、市撥款,已修整一新。紀念館整個建築為中國傳統的民族形式,雄偉壯觀,氣勢奪人。金碧輝煌的琉璃瓦頂,南低北高的花崗岩條石台階,雲脊碧瓦的迎門牌坊,與四圍錯落有臻的圍牆渾然一體,與環抱著紀念館綿延起伏的蒼松翠柏交相輝映。回首南望,唐縣縣城盡收眼底;放眼遠眺,定州開元寺塔似在天際。坐北朝南的紀念館正門是中國傳統建築象徵功德與永恆的牌樓。原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寫的“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館名,鑲嵌在門額正中。
白求恩紀念館。有三個展室,陳展面積350平方米。在寬敞的展室前方,華燈垂吊,迎門紫紅色的屏風兩側,裝飾著兩片楓葉,展出的主要內容有:(一)坎坷的青少年時代。(二)投身國際反法西斯前線。(三)奔赴中國抗日戰場。(四)戰鬥在晉察冀邊區。(五)永久的紀念。(六)不滅的光輝。展覽詳實地記述了白求恩的感人事跡,具體地再現了他對工作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的熱忱,體現了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品質。
柯棣華紀念館。有三個展室,陳展面積350平方米。在迎門墨綠色的屏風上,書寫著聶榮臻元帥的題詞:永誌不忘、永為楷模。屏風前面立有漢白玉雕成的柯棣華大夫的半身胸像。展廳入口上方,懸有著名書法家啟功書寫的匾額:柯棣華紀念館。展覽內容分為七部分:(一)青少年時代。(二)遠道來華。(三)在延安。(四)晉察冀歲月。(五)以身殉職。(六)萬古豐碑。(七)中印人民友誼的橋樑。展覽內容以大量生動感人的事例反映柯棣華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高度的責任心和工作熱忱。
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藏品豐富,內容翔實,有歷史圖片300餘幅,實物近百件。有白求恩當年用過的手術器械、消毒鍋、毛油燈;有柯棣華當年使用過的醫藥箱、醫療用品;有小印華隨他母親郭慶蘭去印度訪問時,印度總理尼赫魯贈送的禮品;有柯棣華的房東趙秋珍大娘捐贈的當年柯棣華用過的物品等。這些文物和展品,完整地記錄了這兩位國際主義戰士光輝的生命軌跡,陶冶著人們的情操,激勵著人們的鬥志。

歷史淵源

紀念館內景紀念館內景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新址)坐落在唐縣城以北兩公里處鐘鳴山下。穿過停車場,站在友誼橋上,可見胡耀邦題寫的館名“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鑲嵌在高高聳立的牌坊上。牌坊上裝有不鏽鋼大門,大門兩側新建警衛室、售票室和紀念品商店。進大門平台兩邊建有接待室和辦公室等。第一個平台處建有一臥碑,臥碑坊鐫刻著白求恩柯棣華的浮雕頭像,下方刻有用中、英文對照的白求恩、柯棣華生平簡介。在甬路兩側,有用圖案綠化、美化的平台,供遊人休息和觀賞。拾級而上,站在108級台階上,回首南望,整個縣城盡收眼底;放眼百里,定州開元寺塔遠在天際隱約可見。館區內雪松參天,檜柏挺立,更有鮮花綠草,景色宜人。1995年,紀念館被確定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唐縣是革命老區,又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柯棣華生前工作、戰鬥和以身殉職的地方。為了弘揚白求恩、柯棣華精神,增進中加、中印人民的友誼,1971年在縣城建起了小型白求恩紀念館,1982年,在館內增設柯棣華事跡展,故易名“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隨著館藏資料的豐富和對外交往的不斷發展,原有的紀念館已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1984年3月,胡耀邦同志來唐縣參加植樹綠化活動時,親筆題寫了“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館名。同年11月,中央撥專款建設新館。1986年11月,新館落成。中央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省、地領導從北京、石家莊和保定趕到唐縣,參加白求恩紀念館揭幕儀式。加拿大駐華大使葛漢,加拿大白求恩紀念館代表團團長詹姆斯·克里斯塔克斯,加拿大白求恩紀念館館長瑪格麗特·埃文思以及白求恩的親屬等11人,專程前來參加揭幕儀式。

館內設施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
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位於唐縣縣城北2公里鐘鳴山下。館內有白求恩、柯棣華兩個展廳,分別展出白求恩生前工作、生活的圖片101幅,實物31件;柯棣華圖片134幅,實物42件。紀念館建成以來,加拿大、印度、朝鮮、美國等國代表,以及白求恩、柯棣華的生前好友和親屬曾多次來訪。1988年,該館與加拿大白求恩紀念館締結成姊妹館。為了紀念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1940年,晉察冀邊區軍民在唐縣縣城西北35公里處的軍城南關修建了白求恩陵墓。1941年、1943年先後修建了晉察冀邊區抗戰烈士公墓和柯棣華墓。建國後定名為晉察冀邊區烈士陵園。陵園原建有烈士紀念塔、六棱紀念碑、碑樓、紀念碑坊和烈士傳略碑等。1985年,經中共中央批准,並由中央和省投資350萬元,在唐縣縣城北2公里處的鐘鳴山重建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於1985年12月9日開工,1986年11月l日落成並對外開放,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為該館題名,它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館藏文物

紀念館內有珍貴的歷史圖片300多幅、實物100餘件。

基本陳列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加拿大醫生白求恩
諾爾曼·白求恩的名字,在中華大地上家喻戶曉。該館所展示的資料,生動地記述了白求恩大夫的感人事跡,形象地再現了白求恩大夫的高尚品質。

國際主義的楷模——印度醫生柯棣華
1938年9月柯棣華志願參加印度援華醫療隊。1939年2月到達延安,在八路軍軍醫院工作。1940年6月來到晉察冀邊區,擔任白求恩學校外科教員和白求恩醫院第一任院長。194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12月9日在唐縣葛公村逝世,年僅32歲。

珍貴藏品

白求恩使用過的子彈鉗白求恩使用過的子彈鉗

白求恩為醫療器械消毒用的鐵鍋

1939年9月白求恩隨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進駐唐縣牛眼溝村。他借了一口帶雙耳的小鐵鍋,為醫療器械消毒。

白求恩使用過的子彈鉗

瓦罐

1941年11月柯棣華和白求恩學校教員郭慶蘭結婚後,住進了唐縣葛公村民趙秋珍家中。一次,不小心碰碎了房東家一個瓦罐。第二天,柯棣華用自己的津貼買了這個瓦罐賠償給房東。

柯棣華用過的碗筷

1941年11月柯棣華和夫人郭慶蘭住在村民趙秋珍家期間,曾借用房東的碗筷吃飯。

人物介紹

白求恩簡介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
亨利·諾爾曼·白求恩(Dr. Henry Norman Bethune)是加拿大共產黨黨員、國際著名的外科醫生。為了幫助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於1938年初不遠萬里,突破重重阻撓,來到延安 ,同年6月進入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帶領流動醫療隊活躍在山西、河北兩省。他總是不顧危險,親臨前線,就地施行醫療手術,從而大大減少了傷病員的死亡,挽救了許多戰士的生命 。同時,他還幫助方兆元等八路軍醫護人員提高醫療水平,為部隊培養了 一批合格的醫護工作者。他對工作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的熱忱,從而贏得了根據地的幹部、戰士和老鄉的尊敬和愛戴。在共同的戰鬥中,白求恩也對八路軍和根據地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一次手術中,他的手指不慎被割破而遭感染,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他的形象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柯棣華簡介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
柯棣華,原名德瓦納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於印度孟買的紹拉普邇村。1936年畢業於印度著名的醫學院——格蘭特醫學院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的槍聲,沉睡的中國覺醒了。中國軍民拿起武器,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印度國大黨領袖尼赫魯應中國紅軍總司令朱德的請求,決定派一支小型醫療隊到中國去,表示印度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這一決定,得到了印度社會各界的熱情支持和熱烈回響,僅報名參加援華醫療隊的醫務人員就有700多人。

1938年6月29日 這一天被孟買的居民命名為“中國日”。柯棣華在這一天申請並加入由他和愛德華巴蘇華等5位醫生組成的赴華醫療隊。

1938年9月17日印度援華醫療隊到達中國廣州,在廣州碼頭,他們受到了中國民眾的熱烈歡迎,並受到保衛中國同盟主席宋慶齡的迎接。9月29日,醫療隊經長沙輾轉來到漢口,被中國紅十字會編為第15救護隊,先後在漢口、宜昌重慶等地工作。

在重慶,醫療隊員們為了表達與中國休戚相關的決心,特意請中印文化協會主席譚雲山為他們每個人都起了一個中國名字。譚雲山提議:在他們每個人名字後面加上“華”字。於是,五位醫療隊員都有了他們的中國名字:愛德華、柯棣華、卓克華木克華巴蘇華。柯棣華的名字就是這時從原名柯棣尼斯改成的。

早在來中國之前,醫療隊就聽說八路軍與國民黨不同。因此,他們渴望到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去。剛到中國時,他們就向前來迎接他們的宋慶齡提出到華北前線工作的請求。到武漢後,他們又向周恩來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在重慶,他們又第3次向董必武提出了去延安的請求。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
1939年1月16日就在醫療隊獲得批准,準備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華不幸接到父親去世的訊息。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的同志和其他幾位醫生勸他回國料理後事,他強忍悲痛說:“我的家庭確實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這裡千千萬萬無辜受難的人民更需要我。在我沒有實現我向印度國大黨所做的保證——至少在中國工作滿一年之前,我決不回印度。”

1939年11月4日開始 柯棣華和印度醫療隊的同伴們,出入槍林彈雨之中,走遍了晉東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數次通過敵人的封鎖線。在戰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3月15日,柯棣華的墓被遷入華北軍區烈士陵園。1976年,河北省石家莊市建立了柯棣華紀念館

教育意義

為戰士診治為戰士診治
為充分發揮紀念館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近年來,該館開展了一系列活動:1995年作為主辦單位之一,在北京軍事博物館,舉辦了《白求恩事跡暨書畫展》;和當地駐軍共同舉辦《軍民共鑄愛國魂》活動;與北京、天津、保定等城市的醫療單位建立了廣泛的聯繫,到他們那裡進行白求恩事跡講演;並成為20多所大、中、國小的德育基地;協助有關部門編寫、整理、出版了《白求恩在唐縣》、《柯棣華在唐縣》兩部專著;協助河北電視台拍攝了《不滅的光輝》、《第二個白求恩——柯棣華》兩部專題片;協助中國電影協會、保定電視台拍攝專題片《世紀迴響》。該館編寫的《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兩本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料叢書,已分別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不僅是當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而且已成為向全社會傳播愛國主義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觀眾前來瞻仰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並在這裡舉辦各種紀念活動。
白求恩、柯棣華崇高的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大中國小生、解放軍、武警官兵、醫務工作者、機關幹部紛紛前來這裡參觀學習。新黨員宣誓、青年人入團、國小生入隊,都來這裡舉行莊嚴的儀式。駐軍新兵入伍的第一課,就是到紀念館學習《紀念白求恩》;醫務工作者前來參觀學習,爭做“白求恩式”的白衣戰士。唐縣縣委中心組還把每年一次到紀念館召開民主生活會作為一項制度長期堅持下去。多層次、多形式、廣角度地宣傳白求恩精神,豐富了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中央和省、市領導及唐縣在外地的老幹部熱切關懷著紀念館的建設和發展,希望進一步發揚光大白求恩精神。

旅遊指南

柯棣華紀念館柯棣華紀念館
地 址:河北省唐縣向陽北大街66號

交通線路:距保阜公路唐縣山南莊路口1公里

唐縣城北2公里鐘鳴山下走京廣鐵路或京深高速在望都出口下,從望都縣城西行到唐縣縣城右轉即是。也可從保定沿保阜公路到唐縣縣城。

以白求恩紀念館為主線的唐縣白求恩之路紅色旅遊線路

線路1:北京(天津)(走京石或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津保調整)→保定(走保阜路)→(走保阜路)→晉察冀烈士陵園→白求恩學校遺址→唐縣西勝溝(走保淶路)→保定→返程。

線路2:石家莊方向(走京石高速定州口下道)→定州→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走保阜路)→晉察冀烈士陵園→白求恩學校遺址→唐縣西勝溝→返程。

開放時間:淡季8:00~16:00 旺季8:00~17:00 閉 館 日:星期一

郵 編:07235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