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憲宗李純

唐憲宗李純

李純(778年―820年),初名李淳。唐朝中期皇帝,唐德宗李适之孫、唐順宗李誦長子,早年被封為廣陵郡王。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為太子,改名李純。同年八月即位。李純即位後,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從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使藩鎮勢力暫時有所削弱,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稱“元和中興”。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純於大明宮的中和殿駕崩,享年四十三歲,在位十五年。諡號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廟號憲宗,葬於景陵。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幼時經歷

唐憲宗李純唐憲宗李純
李純原名李淳,為唐順宗李誦的長子,大曆十三年二月十四日(778年3月17日)生在長安宮中。李純出生時,正是皇曾祖唐代宗李豫的晚年。他出生的第二年,祖父德宗李适即位,父親李誦被立為太子
李純六七歲的時候,唐德宗把他抱在膝上,問他:“你是誰家的孩子,怎么在我的懷裡?”李純道:“我是第三天子。”唐德宗驚奇並且喜歡他。作為當今皇上的長孫,按照祖、父、子的順序回答為“第三天子”,既聞所未聞,又很契合實際,李适不禁對懷裡的皇孫增添了幾絲喜愛。
李純自幼遭遇戰亂,他自身的家庭關係也很有些混亂。他的母親王氏曾是代宗的才人,另外有位同父兄弟被祖父李适收養為子。李純自己的婚姻關係也有些奇特。貞元九年(793年),時為廣陵王的李純娶了郭氏為妻。郭氏,是尚父郭子儀的孫女,她的父親是駙馬都尉郭曖,母親是代宗長女昇平公主。昇平公主與郭曖之間的故事後來被人編成了一出《打金枝》的戲劇,流傳很廣。郭氏由於母親是唐代宗長女,這樣算來,郭氏與順宗李誦是表姑侄,郭氏就長了李純一輩。或者說,論輩分,李純要比自己所娶的妃子郭氏低了一輩。他們成婚後,李誦因為郭氏母貴,父、祖有大勛於王室,對這位兒媳表示出無比的寵愛。李純自己對這位妃子似乎也不怎么冷落,因為,貞元十一年(795年)時,也就是他們婚後兩年,郭氏就生了兒子李宥,他就是後來的唐穆宗。

登基前後

貞元四年(788年)六月,11歲的李純就被冊封為廣陵郡王。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六日,他被冊為皇太子。七月二十八日,權勾當軍國政事,即代理監國之任。八月四日,李純得順宗李誦傳位,八月九日正式即位於宣政殿。
李純是個奮發有為的皇帝,他即位後,“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他把“太宗之創業”、“玄宗之致理”,都當作效法的榜樣。他提高宰相的權威,平定藩鎮的叛亂,致使“中外鹹理,紀律再張”,出現了“唐室中興”。

削平藩鎮

根據歷史學家張國剛的《唐代藩鎮研究》,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里,絕大部分藩鎮不割據,真正割據的主要是在藩鎮裡占極少數的河朔型藩鎮,但唐朝的政策法令在河朔藩鎮亦有施行,河朔藩鎮“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
元和元年(806年),李純剛剛即位,西川節度使劉辟就進行叛亂。憲宗派左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等率軍前往討伐。劉辟屢戰屢敗,最後徹底潰敗被俘,被送到長安斬首。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義(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匿喪不報,自掌兵權。朝廷遣使弔祭,他拒而不納,繼又舉兵叛亂,威脅東都。第二年正月,李純決定對淮西用兵。淮西節度使駐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地處中原,戰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來,一直保持半獨立狀態,李純對其用兵,正是改變這種狀態的決心表現。
對淮西用兵,震動很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感到威脅,就採用聲言助官軍討吳元濟,實際上支持吳元濟的兩面派手法,企圖鞏固自己的地位。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李純命自願親赴前線的裴度以宰相兼彰義節度使。裴度立即奔赴淮西,與隨鄧節度使李愬等,大舉進攻吳元濟。九月,李愬軍首先攻破蔡州,大敗淮西軍。吳元濟沒有料到李愬軍快速異常,毫無防備地束手就擒。持續三年的淮西叛亂宣告結束了。
吳元濟敗死,李師道恐懼,初欲獻地歸順朝廷,並以長子入侍為質,後又舉兵叛唐。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憲宗調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諸鎮前往討伐。在大兵莊境的情況下,李師道內部矛盾激化,其都知兵馬使劉悟殺李師道,淄、青、江州地被唐朝廷平定。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宣武節度使韓弘入朝,並兩次貢獻大量絹帛、金銀、馬匹,要求留在京師。李純以韓弘守司徒,兼中書令,另以吏部尚書張弘靖充宣武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田弘正討伐李師道有功,李純以其兼侍中。他為了向憲宗李純表示忠心,使其兄弟子侄皆到朝廷做官。
以上情況,都說明憲宗在削弱藩鎮勢力,加強朝廷集權方面是有顯著成績的。

前明後暗

唐憲宗李純唐憲宗李純
李純繼位後剛明果斷,能用忠謀。力圖削平藩鎮割據,恢復唐朝的統一。他在位初期,任用杜黃裳、裴度、李絳相繼為相。利用藩鎮之間的矛盾,先後平定了四川節使度劉辟、江南李琦的叛變,整頓了江淮財賦,招降了河北強大的藩鎮,魏博節度使田弘正,任用了名將李愬,全力消滅了淮西節度使吳元濟,使其他藩鎮相繼降服,歸順朝廷。
但是,在和藩鎮的戰爭中,李純又重用宦官,竟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為左、右神策、兼河中、河陽、浙西、宣歙等道行營兵馬使和招討處置使等要職,作為統帥帶兵出征,使宦官勢力大大增長。有的大臣勸說李純要防止宦官權力過大,他卻回答說:“吐突承璀只不過是一個家奴,不管給他多大的權力,我要除掉他,還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樣輕而易舉。”
李純還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後,就自以為立下了不朽之功,漸漸驕侈。任用皇甫鎛而罷賢相裴度,政治日見衰敗。他還信仙好佛,想求長生不老之藥。元和十三年(818年),他下詔徵求方士。皇甫博向他推薦了一個名叫柳泌的山人,由他配製長生藥。又遣宦官使至鳳翔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韓愈上疏,懇切諍諫。李純勃然大怒,準備對韓愈處極刑。裴度等奏言韓愈忠直,李純才將韓愈貶為潮州刺史。次年,李純開始服用長生藥,性情變得暴躁易怒,經常斥責或誅殺左右宦官,宦官集團又分為兩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劃立李惲為太子,梁守謙、王守澄一派擁護李恆為太子。
憲宗晚年遇到了太子的問題,郭妃是郭子儀的孫女,不論後宮還是朝堂,都形成了極強的勢力,她的兒子李恆不即位是不行的,但憲宗不想被牽制,也不喜歡這個兒子。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憲宗暴死,郭妃集團主導了一切,李恆登基。縱觀唐憲宗元和一朝,掌權的宦官全是憲宗的心腹,全是唐憲宗提拔上來的,憲宗的信任和威信是自己的絕對保障。等憲宗一死,元和朝的宦官除了依附太子李恆(唐穆宗)的以外都盡數被誅滅。
歷史學家黃永年指出,唐朝宦官和皇帝的關係只是家奴和主子的關係,中晚唐宦官的所作所為,實際是家奴在參與皇室的內部糾紛,如同舊社會豪門大族裡各房的奴婢分別幫助其主子爭產業,而並非奴婢的權力真大到可以奪取整個大家族的家產。

為政舉措

重用人才

唐憲宗將“軍國樞機,盡歸之於宰相”,“能用忠謀,不惑群議”,他先後任用了一批年輕有為,忠讜有才幹,力主削藩,反對宦官干擾軍政的宰相。
宰相李吉甫 反對宦官操縱朝政,力諫取淮西。
宰相杜黃裳 堅決主張討劉辟,以法度整肅諸侯,剷平藩鎮。
宰相裴垍 請貶憲宗最寵幸的宦官吐突承璀,罷其軍權。憲宗初平吳蜀,勵精思理,裴垍總機務,甚稱中旨。裴垍在翰林,舉李絳、崔群同掌密命,及在相位,用韋貫之、裴度知制誥,擢李夷簡為御史中丞,其後繼踵入相。
宰相李絳 運籌分化河北,不戰收魏博。主張京西北神策軍割隸當道節度使以防吐蕃。朝臣柳公綽、白居易等人為奸人所排陷遭貶黜,絳每密疏申論,皆獲寬宥。
宰相武元衡 堅決削除割據的藩鎮李琦,主淮西用兵。
宰相裴度 堅決支持憲宗討淮西,親自掛帥督戰平淮西。在淮西決戰階段,廢除監軍制,兵權歸將帥,取得勝利。
宰相崔群 在翰林,說言正論聞於時。

憲宗周圍還有一批極言直諫,維護政治清明的大臣,如翰林學士、左拾遺白居易反對宦官吐突承璀掛帥出征,主張國家征戰責成將帥;東台御史元稹糾劾不法,與中使抗爭;刑部侍郎韓愈,諫止憲宗迎佛骨佞佛等。

改善財政

唐憲宗任用裴垍為相,採取措施,減輕江淮人民的賦稅負擔。裴垍責令天下留州送使物,請一切用省估。其觀察使,先稅所理州以自給,不足部分徵收所屬州的稅。由是江淮人民稍蘇息。
唐憲宗又任用李絳為相,絳在北邊營田養兵,減輕財政開支。元和七年(812)李絳奏振武、天德左右良田可萬頃,請釋能吏開置營田,可以省費足食,憲宗準奏。李絳命度支使盧坦經略,四年時間,開田四千八百頃,收谷四千餘萬斛,歲省度支錢二十餘萬緡,邊防賴之。
憲宗還委任了一批理財的宰相,如元和元年(806)以李巽為度支鹽鐵轉運使,巽充使一年征課所入達到劉晏徵收最高年份,明年過之,又一年加一百八十萬緡。“舊制,每歲運江淮米五十萬斛抵河陽,久不盈此數,唯巽三年登焉。”
元和四年(809)李巽上奏章薦舉彬州司馬(王叔文黨,八司馬之一)程異,吏才明辨,請以為揚子留後,憲宗準許。程異復為揚子留後、淮南等五道兩稅使,江淮錢穀之弊,多所鏟革。元和四年(809)三月,以河東節度使李鄘充諸道鹽鐵轉運使。
元和六年(811)天下大稔,米斗有值二錢者。元和七年(812)四月,鹽鐵轉運使王布奏:六年(811)賣鹽鐵計收六百八十五萬九千三百貫。

內平藩鎮

根據歷史學家張國剛的《唐代藩鎮研究》,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里,絕大部分藩鎮不割據,真正割據的主要是在藩鎮裡占極少數的河朔型藩鎮,但唐朝的政策法令在河朔藩鎮亦有施行,河朔藩鎮“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
討劉辟,除李琦
憲宗施政圖治,“志平潛叛”,削平藩鎮。
永貞元年,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病死,支度副使劉辟自為留後,阻兵自守,並要求朝廷同意他兼領三川(即西川、東川、山南西道)。憲宗不許。劉辟發兵圍東川節度使李康於梓州,對抗朝廷。憲宗鏇即命左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將步騎五千為前軍,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將步騎二千為次軍;與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共同討伐劉辟。高崇文克成都,擒劉辟,解至長安並族黨誅之。既平辟,宰臣入賀,憲宗目示杜黃裳說:“此卿之功也!”杜黃裳是堅決主張討劉辟、削平藩鎮的。
剷除鎮海李琦。元和二年夏,“蜀既平,藩鎮惕息,多求入朝”①,鎮海節度使李琦亦不自安,請求入朝。憲宗下詔徵調,拜右僕射。會入朝,李琦又稱疾不至。門下侍郎、翰林學士武元衡主張削藩,以為不可放縱。憲宗也認為應行威令。冬十月,詔征李琦為尚書左僕射,以御史大夫李元素為鎮海節度使。李琦不受征,憲宗削除李琦宦爵及屬籍(淮安王神通後代),以淮南節度使王鍔統諸道兵為招討處置使,征宣武、義寧、武昌兵,並淮南、宣歙兵俱出宣州,江西兵出信州,浙東兵出杭州,以討之。執李琦,械送京師,乃並其子師回腰斬之。並籍沒李琦資財,賜浙西百姓,代當年租賦。
收魏博
元和七年(812)八月,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去世,依故事,立其子懷諫為副大使,知軍務。懷諫十一歲,不能主軍,軍政皆決於家僮蔣士則等人。憲宗與宰相議魏博事,憲宗欲以左龍武大將軍薛平為鄭滑節度使,控制魏博。
憲宗與宰相們計議有關魏博的事宜,李吉甫請求起兵討伐田懷諫,李絳認為對魏博不一定需要採取軍事行動,田懷諫就會自行歸順朝廷。李吉甫極力陳述不能不採取軍事行動的理由,憲宗說:“朕的意思也認為是這樣的。”李絳說:我私下裡觀察河南、河北驕橫強暴的藩鎮,都分出一部分兵力,隸屬給各個將領,不讓兵力專門由一人掌握,這是擔心掌握兵權的將領權力與職任過重,便會趁機圖謀自己的原故。各將領勢均力敵,不能相互節制。倘若他們打算廣泛地相互聯合起來,則大家的心思並不相同,謀劃肯定要泄露出去。如果他們打算單獨起兵,發起變亂,則兵馬太少,力量微薄,肯定不能成功。加之,各鎮既懸賞優厚,又刑罰嚴厲,所以各將領互相顧慮,彼此畏忌,都沒有膽量率先發難,驕橫的藩鎮就是仗恃著這些,作為自己長遠的計策。然而,我私下裡考慮此事,假如經常得以起用能夠節制各將領竭盡死力效命的嚴明的主帥來駕馭他們,大體上就能自行安定下來了。現在,田懷諫只是一個乳臭小兒,還不能夠親自聽政斷事,軍府的大權必然要有一個歸向,對待各將領有厚有薄,不能均衡,必定要產生怨恨,不肯服從主帥的命令,這就使以往分散兵力的策略,恰好足以成為如今滋生禍亂的緣由啊。即使田氏不被舉家屠殺,陳屍示眾,也會全家人成為俘虜與囚徒,還用煩勞朝廷的兵馬嗎!田懷諫由眾多的將領中起來代替主帥,相鄰各道所憎惡的,沒有比這一點更為嚴重的了。田懷諫如不倚賴朝廷的援助而自存,就會立刻被相鄰各道搗碎成細粉。所以,我認為不一定要用兵,是可以坐著等候魏博自行歸附的。我只希望陛下屯兵不動,蓄養聲威,嚴令各道挑選並操練人馬,以待日後的敕令。假使魏博將領知道了朝廷的動向,不會超過幾個月時間,肯定就會有在軍中主動請求效命的人了。到時候,只在於朝廷敏捷迅速地接應他們,看準時機,不愛惜官爵俸祿,以此獎賞效命之人。使河南、河北的藩鎮得知這一訊息,擔心自己的部下效法魏博,以期得到朝廷的獎賞,因而肯定都會害怕起來,要爭著向朝廷表示恭敬順從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不戰而屈人兵。”憲宗稱善。不久,由於田懷諫幼稚弱小,軍中政事完全由家中的僕從蔣士則決斷。蔣士則屢次憑著個人的愛憎調動諸將,大家都憤怒起來。朝廷的任命長時間沒有送到,軍中將士更是不能安下心來了。田興在早上前往軍府,數千名士兵田興擔任留後,田興對大家說:“你們願意聽從我的話嗎?”大家都說:“請下命令吧。”田興說:“不許冒犯副大使,遵守朝廷的法紀命令,向朝廷申報版圖戶籍,請朝廷任命官吏,做到這些以後,我才答應你們。”大家都說:“遵命。”於是,田興殺了蔣士則等十多個人,將田懷諫遷移到外地去了。
冬十月,魏博監軍將這種狀況向朝廷作了報告,憲宗以田興為魏博節度使。張忠順沒有返回朝廷以前,憲宗的命令已經到達魏州,田興因感激朝廷的恩典而流出了眼淚!將士們沒有不歡欣雀躍的。李絳又建議:“魏博已經有五十多年沒有沾潤著皇帝的德化了,現在忽然帶著魏、博、貝、衛、澶、相六州土地前來歸順,挖空了河朔地區的中心,傾覆了反叛作亂的巢穴,如果沒有超過他們所希望的重賞,便無法撫慰士卒之心,並使四周相鄰各道受到勸勉,感到羨慕。請陛下撥發內庫錢一百五十萬緡,賜給魏博。”憲宗親近的宦官認為:“給與的賞賜太多,若以後再有此例,將拿什麼給他們呢?”憲宗將宦官的話告訴了李絳,李絳說:“田興不肯貪圖專擅一地的好處,不顧四周相鄰各道的禍患,歸順本朝,陛下怎么能夠珍惜微小的費用,反而丟掉重大的謀劃,不肯用這點錢財去收取一道的人心呢!錢財使用光了會重新得到的,而時機一旦失去就不能夠再追回來了。假如國家徵發十五萬兵馬去攻取魏博六州,經過整整一年才戰勝敵軍,這需要的費用難道是一百五十萬緡就可以止住的嗎?”唐憲宗高興的同意了。十一月,辛酉(初六),憲宗派遣知制誥裴度前去安撫魏博,帶去錢一百五十萬緡,獎賞軍中將士,對六州百姓免除一年的賦稅徭役。將士們得到賞賜,發出了雷鳴般的歡呼聲。
平淮西
元和九年(814)淮西節度使(也稱彰義節度使)吳少陽病死,其子吳元濟,匿喪,以父病聞於朝,自領軍務。
憲宗自平蜀,即欲取淮西。宰相李吉甫也力主取淮西。憲宗準備討伐淮西,張弘靖請求事先為吳少陽停止上朝表示哀掉,給他追贈官爵,派遣使者前去弔喪,贈送助喪的財物,等淮西出現了對朝廷不恭順的行跡,然後以兵力相加。憲宗聽從了他的建議,先禮後兵,遣工部員外郎李君何弔祭。吳元濟不迎敕使,發兵四出,屠舜陽,焚葉,掠魯山、襄城,關東震駭,李君何不得入而還。憲宗決意討淮西,冬十月,以忠武節度副使李光顏為節度使。以嚴綬為申、光、蔡招撫使,督諸道兵討吳元濟,命內常侍知省事崔潭峻監其軍。又籠絡強藩,十年(815)春正月,加韓弘守司徒。弘鎮宣武,十餘年不入朝,頗以兵力自負,朝廷方倚其形勢以制吳元濟。命宣武等十六道討吳元濟。光顏又奏破淮西兵於南頓。
淮西戰事連著山東、河北割據勢力的存亡,吳元濟縱兵抗衡,王承宗、李師道暗中配合,給予政治聲援和軍事援助,淮西之役,是一場十分激烈的鬥爭。吳元濟遣使求救於恆、鄆,於是王承宗、李師道數上表請赦免吳元濟。憲宗不答應,李師道遣大將率二千人趨壽春,聲言助官軍討吳元濟,實際上在軍事上制肘官軍。李師道又派刺客數十人,發盜數十人攻河陽轉運院,殺傷十餘人,燒錢帛三十餘萬緡匹、谷三萬餘斛,於是人情恇懼。群臣多請罷兵,憲宗堅決削藩,不許罷兵。諸軍討淮西久未有功,五月,憲宗遣中丞裴度詣行營宣慰,察用兵形勢。裴度還朝,分析了淮西必勝的形勢,並推薦李光顏為將。不久,李光顏敗淮西兵於時曲(陳州殷水縣西南),淮西兵大潰。李師道又派出刺客刺殺宰相武元衡和裴度。結果,武元衡被刺死,裴度頭受傷墜溝中,因氈帽厚,得不死。京城因此大駭。朝士未曉不敢出門。早朝,憲宗在御殿久等,班猶未齊。詔中外所在搜捕,於是京城大索。朝臣有的請求罷裴度的官,表示退讓,以安恆、鄆之心,憲宗憤怒地說:“若罷度官,是奸謀得成,朝廷無復綱紀,吾用度一人,足破二賊。”

裴度傷好以後,憲宗召裴度入宮對話,以度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宰相裴度向憲宗進策:“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業已討之,兩河藩鎮跋扈者,將視此為高下,不可中止。”憲宗與裴度在削藩見解上完全一致。
十一年六月,蔡州行營唐鄧節度使高霞寓討淮西大敗於鐵城,僅以身免。中外駭愕,宰相入見,多勸憲宗罷兵,憲宗卻堅定地說:“勝敗乃兵家常事,現在只應該討論用兵方略,察明不能夠勝任的將帥,將他們撤換下來,發現哪裡軍糧不充足,便去幫助哪裡。難道能因為一個將領失利了,便忙著商議停止用兵嗎!”當時舉朝皆言罷兵,只有裴度“言賊不可赦”,憲宗於是獨用裴度之言。
元和十二年,官軍討淮蔡,四年不克,“度支供餉,不勝其弊,諸將玩寇相視,未有成功”,憲宗也很惆悵,以問宰相,李逢吉等競言師老財竭,意欲罷兵。裴度獨無言,憲宗問裴度,度回答:“臣請自往督戰。”憲宗親自為裴度送行,以裴度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義節度使充淮西宣慰處置使,以刑部侍郎馬總為宣慰副使,右庶子韓愈為彰義行軍司馬。度馳赴前線,實行元帥事,以郾城為治所。當時,諸道軍中皆有中使監陣,進退不由主將,勝則先使獻捷,不利則陵挫百端。裴度當即奏請免去監軍,諸將始得專軍事,戰復有功。裴度治軍,“軍法嚴肅,號令畫一,以是出戰皆捷” 。
十月十四日,唐隨鄧節度使李愬自將三千人為中軍,命李祐、李憲將牙隊三千人為前鋒,李進誠將三千人為後軍,出軍東行,直奔吳元濟營壘蔡州。“時大風雪,旌旗裂”,李愬冒著風雪,率軍日夜兼行,於十五日“四鼓,愬至城下,無一人知者”。官軍從天而降,迅速攻下蔡州城,吳元濟窮蹙請降。吳元濟被檻車送往京師,十一月斬首。淮西割據三十多年後,被解除割據。

元和中興

李純是個奮發有為的皇帝,他即位後,“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他把“太宗之創業”、“玄宗之致理”,都當作效法的榜樣。為了糾正朝廷權力日益削弱、藩鎮權力膨脹的局面,他提高宰相的權威,平定藩鎮的叛亂,致使“中外鹹理,紀律再張”,出現了“唐室中興”的盛況。

人物評價

李翱:伏以陛下即位十五年矣,乃元年平夏州,二年平蜀斬辟,三年平江東,斬、張茂昭,遂得易定,五年擒史憲誠,得澤、潞、邢、,七年田宏正以魏博六州來受常貢,十二年平淮西,斬元濟,十三年王承宗獻德、棣入稅租,滄景除吏部,十四年平淄青,斬師道,得十二州。神斷武功,自古中興之君,莫有及者。
蔣系:憲宗嗣位之初,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顧謂丞相曰:“太宗之創業如此,玄宗之致理如此,既覽國史,乃知萬倍不如先聖。當先聖之代,猶須宰執臣僚同心輔助,豈朕今日獨為理哉!”自是延英議政,晝漏率下五六刻方退。自貞元十年已後,朝廷威福日削,方鎮權重。德宗不委政宰相,人間細務,多自臨決,奸佞之臣,如裴延齡輩數人,得以錢穀數術進,宰相備位而已。及上自籓邸監國,以至臨御,訖於元和,軍國樞機,盡歸之於宰相。由是中外鹹理,紀律再張,果能剪削亂階,誅除群盜。睿謀英斷,近古罕儔,唐室中興,章武而已。任異、鎛之聚斂,逐群、度於籓方,政道國經,未至衰紊。惜乎服食過當,閹豎竊發,苟天假之年,庶幾於理矣。
劉昫:貞元失馭,群盜箕踞。章武赫斯,削平嘯聚。我有宰衡,耀德觀兵。元和之政,聞於頌聲。
歐陽修:憲宗剛明果斷,自初即位,慨然發慎,志平僭叛,能用忠謀,不惑群議,卒收成功。自吳元濟誅,強籓悍將皆欲悔過而效順。當此之時,唐之威令,幾於復振,則其為優劣,不待較而可知也。及其晚節,信用非人,不終其業,而身罹不測之禍,則尤甚於德宗。鳴呼!小人之能敗國也,不必愚君暗主,雖聰明聖智,苟有惑焉,未有不為患者也。
司馬光:憲宗削平僭亂,幾致治平,其美業所以不終,由苟徇近功,不敦大信故也。
蘇轍:唐玄宗、憲宗,皆中興之主也。玄宗繼中、睿之亂,政紊於內,而外無藩鎮分裂之患,約己任賢,而貞觀之治可復也。憲宗承代、德之弊,政僨於朝,而畿甸之外皆為畔國,將以求治,則其勢尤難。雖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終,所以失之者一道也。
李綱: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鎮,飛揚跋扈。淮蔡雄藩聯四郡,千里公然旅拒。同惡相資,潛傷宰輔,誰敢分明語。婀群議,共雲旄節應付。於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貳處,登庸裴度。往督全師威令使,擒賊功名歸愬。半夜銜枚,滿城深雪,忽已亡懸瓠。明堂坐治,中興高映千古.
李默:漢武征西域而海內虛耗,唐憲復淮蔡而晚業不終。
儲欣:亞於貞觀,韓愈所稱,頗無愧色。
蔡東藩:①憲宗之待藩鎮,忽寬忽嚴,忽撫忽討,毫無定見,殊為可笑。②《淮西碑》歸美君相,並非虛諛,乃以婦人一訴,遂令剗滅,憲宗已不能無失,佛骨何物?不必論其真偽,試問其有何用處,乃欲虔誠奉迎乎?疏中結末一段,最為削切,而憲宗不悟,反欲置諸死地,是何蒙昧,一至於此?其能平淮西,下淄青,實屬一時之幸事,憲宗固非真中興主也。…然憲宗亦志滿意驕,因是速死矣。③如憲宗之信方士,任宦官,好進奉,都自削平外患而來,卒之身陷大禍,死於非命,史官猶第書暴崩,不明言遭弒,本編依史演述,雖未直書弒逆,而首惡有歸,情事已躍然紙上,豈必待顯揭乎哉?
《劍橋中國隋唐史》:憲宗是一位重實幹的堅強的君主,他抓住時機採取了干預的政策。...憲宗的又一個特點是,他沒有從純軍事角度去看待藩鎮的問題。他認識到,要削弱諸鎮獨立行動的能力,同樣需要作出制度的改變。的確,他的改革旨在增強中央的權力而不是改善人民的生活。但直到9世紀的最後25年,除了河北幾部分外,這些制度改革使中央政府得以在全帝國重新樹立決定性的制度,從而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

親屬成員

祖輩

祖父:唐德宗李适
父親:唐順宗李誦

后妃

註:唐憲宗沒有立過皇后,以下為後人尊稱。
懿安皇后郭氏
孝明皇后鄭氏
紀美人,生惠昭太子李寧。
秋妃杜秋娘

子女

兒子:
唐穆宗李恆
唐宣宗李忱
惠昭太子李寧
澧王李惲
深王李悰
洋王李忻
絳王李悟
建王李恪
鄜王李憬
瓊王李悅
沔王李恂
婺王李懌
茂王李愔
淄王李忄辦
衢王李詹
澶王李忄充
棣王李惴
彭王李惕
信王李憻
榮王李忄責
女兒:
梁國惠康公主,始封普寧公主,下嫁於季友。
永嘉公主,為道士。
衡陽公主,蚤薨。
宣城公主,下嫁沈。
鄭國溫儀公主,始封汾陽公主,下嫁韋讓。
岐陽莊淑公主,懿安皇后所生,下嫁杜悰。
陳留公主,下嫁裴損。
真寧公主,下嫁薛翃。
南康公主,下嫁沈汾。
臨真公主,始封襄城公主,下嫁衛洙。
普康公主,蚤薨。
真源公主,始封安陵公主,下嫁杜中立。
永順公主,下嫁劉弘景。
安平公主,下嫁劉異。
永安公主,下嫁回鶻保義可汗。
義寧公主,未及下嫁薨。
定安公主,始封太和公主,下嫁回鶻崇德可汗。
貴鄉公主,蚤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