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論弓矢

唐太宗論弓矢

唐太宗論弓矢,選自《資治通鑑·唐紀》,講述從討論弓箭的品質好壞得出治理國家的得與失的故事。故事由情至理,由理入情,發人深思。

基本信息

原文

上①謂太子少師②蕭瑀曰:“朕少好⑨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⑩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④,弓雖勁而發矢不直。’朕始寤(十一)向者辨之未精也⑤。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⑥,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⑦,數延見⑧,問以民間疾苦、政事得失。

注釋

唐太宗唐太宗
①上:君主,這裡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師:指教皇太子讀書的官員。
③近以示弓工: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脈理皆邪:木頭的紋理都不正。脈理,指木紋。邪:不正。
⑤向:從前。
⑥務:事務。
⑦更宿中書內省:輪流在中書內省值班休息。更:輪流。中書內省,屬朝廷決策的機構。
⑧數:多次
⑨數延見:多次邀請(這些官員)覲見。數(shuò),屢次。延,邀請。
⑩好:喜好
⑾皆:全、都
12謂:教
13直:筆直
14 朕:皇上的自稱
15矢:好壞

譯文

皇上對教太子讀書的官員蕭璃說:“朕小時候喜好弓箭,擁有好弓十幾把,自己覺得沒有比這些再好的了,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卻說‘都不是好弓’,朕就問他原因.他說:‘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頭的紋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會直.’朕才想到熟悉的東西也不能達到分辨出好壞.朕靠著弓騎平定四方統一全國,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況天下大事了,哪能夠全都知道?”於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員輪換住在中書省,多次召見,問他們民間疾苦,政事的得與失。

賞析

唐太宗為人

他是個民主,聰明,虛心受教的人,他不高高在上,關心民間疾苦,關心人民,善於治理國家,並且明智,能辨別是非,盡職盡責,善於自省,善於納諫,非常開明,是一個能為百姓著想的君主,舉一反三。是一個在生活中能夠學習道理並且實踐的人。

唐太宗為政

唐太宗認為民是治國之本。他說:“欲為君者,能以德和民。”這段話說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視自己的不足,而且善於觸類旁通,從自己的不足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教訓,以此來改進自己的執政手段,這樣他治天下可以說“雖不中,亦不遠矣”。這也是形成唐代貞觀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英明所在

1、善於自省
2、善於納諫
3、關心百姓疾苦

相關人物

唐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廟號太宗。唐太宗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李世民早年隨父李淵征戰天下,為大唐開國立下汗馬功勞。“玄武門政變”奪權稱帝後,積極聽取群臣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傑出的政治家與一代明君。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著名的“貞觀之治”,虛心納諫,經過主動消滅割據勢力,在國內厲行儉約,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終於使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興盛,為後來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