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形式論

在哥特形式論中,沃林格爾以藝術風格心理學對中世紀哥特藝術進行闡釋,把“哥德式”與北方日耳曼民族的一般心理和精神狀態聯繫在一起,試圖尋求確認一條不同於南方古典主義、不受巴黎和地中海傳統影響的北方日耳曼民族藝術發展的道路。《哥特形式論》出版後,在當時德國藝術史學界、表現主義藝術團體以及知識分子範圍超出德國,波及整個歐洲。該書被學術界公認為是德國表現主義運動時期最重要的藝術學文獻和理論指南。

概述

哥特形式論 書 名:哥特形式論
作 者:沃林格爾
出 版 社:中國美院

內容提要

本書是《哥特形式論》的基譯本,作者用這種一般的藝術理論來解釋哥特藝術,是現代藝術批評中最具啟發性的論文之一。在對以前所有哥特藝術批評標準的批評方法,它有首創性,因而也是依照一種推想而產生的有關哥特藝術的再評價。這種推想,作為其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它還包括了作者的對哥特藝術真切、直觀的感知或愉悅的體驗——這裡並不僅僅是社會的和經濟的狀態,而是指哥特人,他的世界與意志的一般的精神性渴望。哥特在這個意義上就成為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辭彙。確實,沃林格爾教授在藝術理論方面最具原創性的貢獻之一就是在哥特藝術與一般的哥特精神之間建立起聯繫。這篇論文不僅僅是一本心理分析的著作,它還是一部富於想像力與洞察力的著作。不但中世紀的外在現實,而且它的宗教與知識生活都在針對著我們理解力的情況下得到了創造和闡釋。拉斯金是我們所熟悉的一位作家,他在描述哥特藝術魅力方面成就最為突出,沃林格爾教授所做的則要超過這一點:他從哥特藝術時代的觀點出發來解釋哥特藝術魅力。哥特藝術不再是旅行家、考古學家的浪漫主義式的偏好,它取得了作為歐洲文化發展史中一個偉大時代的位置。

作者簡介

威廉·沃林格爾,德國現代藝術史家,早年在佛萊堡、柏林和慕尼黑等地學習藝術史,1908年完成博士論文《抽象與移情》,1911年出版《哥特形式論》,兩部著作奠定了沃林格爾在西方現代藝術史學界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沃林格爾在波恩大學任教,撰寫了《埃及藝術》和《希臘和哥特藝術》。1928年,沃林格爾遷居科尼斯堡,1945年又遷至前蘇聯控制的東德地區,在哈勒大學擔任教授。1950年定居於慕尼黑,直至1965年3月29日去世。
在本書中,沃林格爾以藝術風格心理學對中世紀哥德式藝術進行闡釋,把哥德式與北方日耳曼民族的一般心理和精神狀態聯繫在一起,試圖尋求確認一條不同於南方古典主義、不受巴黎和地中海傳統影響的北方日耳曼民族藝術發展的道路。《哥特形式論》出版後,在當時德國藝術史學界、表現主義藝術團體以及知識分子中間引起強烈反響,一再重版,影響範圍超出德國,波及整個歐洲。該書被學術界公認為是德國表現主義運動時期最重要的藝術學文獻和理論指南。
目錄

第四版和第五版前言
第六至第十二版前言
本版前言
中譯本引言
第一章 歷史的方法
第二章 藝術與美學
第三章 作為人類心理學的藝術科學
第四章 原始的人
第五章 古典的人
第六章 東方的人
第七章 早期北方裝飾中潛在的哥德式
第八章 北方線條無盡的旋律
第九章 從動物裝飾到荷爾拜因
第十章 表現性哥德式世界的超驗主義
第十一章 北方的宗教情感
第十二章 古典建築的原則
第十三章 哥德式建築的原則
第十四章 哥德式形式意志的盛衰
第十五章 羅馬式風格
第十六章 從古典建築觀念中解放的開端
第十七章 純哥德式的完全解放
第十八章 天主教堂的內部結構
第十九章 教學的外在結構
第二十章 經院主義的心理學
第二十一章 神秘主義的心理學
第二十二章 個體與個性
沃林格爾的主要學術著作
譯名對照表

哥特形式論- 摘要

“事物本身並無美的特性,美只存在於對事物進行觀照的思想中。”——康德
“美學”和“藝術”的區別
美是感性的價值。前者關於美學感受的所有方式,混亂,支離破碎。
藝術是知性的價值。後者則是藝術的“秩序化”表現。
藝術的兩中不同形態
1.希臘和文藝復興時期
線條柔和,富有活力
自然主義(寫實主義)
觀者的快感是生命力的表現。德國美學稱為“移情”。
任何的藝術中的美都是我們快感的客觀化,對自我生命力的肯定。
體現出:對外部世界快樂的泛神論關係的結果。
藝術觀:人和自然的全然融合,無衝突,無發分離。
2.印度和拜占庭
呈角狀,曲線硬拙,高度幾何化
抽象傾向
對自然的的不親近,形式僵硬和無生命
金字塔的沉寂和拜占庭鮮活生命的壓抑。
體現出:人對外部自然的一種疏離或異己的感覺和恐懼感。
藝術觀:自身不可被理解,人與外部世界總關係調整過程中的一個因素。
關係的特性決定了藝術的特性。
哥特藝術的意義
哥特藝術代表著德意志民族的傳統精神
哥特藝術熱和哥特藝術的復興
1750年英國文學家Horace Walpole(1717-1797)把自己的私人住宅Strawberry Hill改建成中世紀的哥特風格。
從亨利7世到英國國會大廈都廣泛的採用了哥特建築的結構和裝飾
原因:浪漫主義文化和浪漫注意詩歌的激發對自然,上帝的虔誠信仰有強烈的傳染力。
特性:夾雜著對宗教的虔誠,神秘幽微的自然觀,悲愴的宿命情懷。畫家和建築師沉迷騷動和亢奮的情感狀態。和古典注意的理性和規範變的讓人難以承受。
發展:美術創作中的“入畫的”[picturesque]意境。
貴族在莊園中復建哥特教堂的廢墟滿足懷古的情懷
總結:哥特藝術成為激發浪漫注意藝術家強烈的非古典審美情懷的載體。
世紀之交德國的哥德式藝術問題
意義:激發風格和精神文化的變革
反叛官方古典主義的藝術創作規範,革新日漸衰敗的西方物質主義文化的渴望
思想觀念:嚮往中世紀哥特藝術家的虔誠,真摯的創作狀態,在強烈的騷動和不安中獲得精神升華和接近神性光輝的陶醉。
作用:使現代社會中藝術與社會和生活疏離和隔絕的局面才可以消失。
1.Karl Scheffler
藝術史被闡釋為一種恆久的兩極對立的模式
古希臘:規則,有序,知識性,靜態的形式(幸福,寧靜)——阿波羅的日神
哥德式:怪異,富有想像力,創造性,動態的形式(騷動,掙扎)——狄奧尼索斯的酒神
最偉大的藝術該是兩極的綜合
他的理論即使:
少年:年輕的,成長的,活力充沛的,男性文化創造了哥特的形式
中年:瓜熟蒂落後轉為和諧勻稱的古典性
老年:新的騷動和欲求成為哥德式的迴轉
哥德式的概念的時期變化和特徵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圖騰式,高度表現性繪畫
埃及象徵主義化的壁畫和雕塑中,金字塔的建築形式
巴比倫的塔廟
印度蔓騰花飾的跳躍
中國青銅文飾的獰厲多變
伊特魯里亞的雕塑和羅馬建築(神秘的死亡意識和情感品質)
早期基督教馬賽克鑲嵌畫和手抄本插圖的神秘主義
格呂內瓦爾建構通向巴洛克新哥德式爆發的橋樑
現代的摩天大樓的功能主義
19世紀浪漫主義的藝術中哥特迅速克服了新古典主義,在印象中獲得新的表現通道
總結:狂烈的渴望的展示,那是一種激情難抑的心理感受的產物,不惜的意志通過鬥爭而獲得的形式,把人的騷動轉化為熱切的藝術樣式。
....
1. Heer Worringer
目標:對當時圍繞哥德式藝術發生的民族,精神以及宗教的意義的梳理,使哥特文化性意義和德意志地區日耳曼民族至深的精神趨向聯繫起來。
1. 哥德式藝術與北方日耳曼民族一般精神與心理狀態的聯繫
2. 哥德式藝術意志的獨特發展道路
總結:當代哥德式藝術在風格或文化精神方面的革命性意義得以完全立足在一種對中世紀日耳曼民族傳統的復歸上。
對人類藝術創造的區分
1. 原始人
缺乏知識而導致的恐懼和惶惑的心理狀態。
在形式意志方面趨向於絕對價值的渴求
藝術表現形式:創造那種可以抑制生命的易變和武斷的抽象幾何形式
2. 古典人
知識能力的增長,對外部世界充滿安全感
以自己的生命使所有事物獲得生命
藝術表現形式:洋溢著有機生命的活力
3. 東方人
和原始人相似
對外在世界的迷惑和恐懼,渴望解脫。但又反對人類理性對世界神秘本質的侵犯,認為人的理性是不能觸及到到它至深的秘密。從而恐懼則被提煉為一種崇拜和恭順。
藝術的表現形式:嚴格的抽象,硬直,無表情的線條
4. 哥特人
後續
哥德式藝術形式的幾個主要問題
1. 哥德式形式意志與北方日耳曼人的心理質態
哥德式的意志以某種隱匿的活動性存在與日耳曼民族的藝術風格演變過程中。
羅馬式美術
墨洛溫王朝美術[Merovingian Art]
大遷徙時代的美術[The Art of The Migration]
哥德式藝術是除地中海古典文化外在文藝復興前整個西方藝術的至深本質
而在義大利文藝復興侵入北方後,哥特的意志並沒完全抑制,而北方巴洛克則是以一種被壓抑的哥德式形式意志這樣的奇特面貌再度出現。
北方日耳曼人的心理或精神質態
產生的原因:
對變動不居的外部世界充滿恐懼和惶恐,期望得到解脫,使內心世界安寧。
與原始人不同的是,他們仍然存活著對知識的渴求和對外在世界的把握,卻又感到外部世界的深邃和神秘遠遠超出了自己的認知能力。
“失去了原始人的知識完全缺乏的天真無暇,卻有達不到東方式對知識的超然屏棄或象古典人在知識的快樂中奮力前進”
結論:無休止探求的騷動,在麻木和沉醉中獲得心理的慰藉
一種被提升的歇斯底里,是哥特最顯著的特徵。
藝術樣式:由線組成的奇想世界,充滿無止息的運動感,兩種對立傾向的混合產生極度的不協調性。狂暴的生命動力灌注在無生命的抽象線條中,被壓抑的痛楚提升為一種運動的狂迷,表現性發揮到了及至。
與其他幾種藝術形式的不同之處
沒有原始人純幾何抽象而導致的寧靜和無生命感
不像古典人在有機生命韻律中體味物我彌合的愉悅
只有喧鬧和無休止的運動,沉迷其中,使人感到麻木和迷狂中的超脫。
實際的與超實際的因素糾結在一起,構成一個混亂和無法協調的騷動和奇想的世界。
表現在
1. 哥德式雕塑(現實)不脫離哥德式教堂這個抽象精神結構(超現實)的特殊環境。
2. 哥德式雕象衣褶非實際的獨立生命動力,混亂的線條與臉部自然主義處理的不協調性的對比
心理和精神的狀態
“它追求著一個超越現實之上的世界,超越感官之上的世界。從自身出發,運用對生命本身感知的混亂。陶醉在其中,體味到永恆的閃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