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關道

哈爾濱關道

哈爾濱關道也叫濱江關道衙門,俗稱道台府。是哈爾濱當時最高級別行政機構,是中國封建王朝建立的最後一個傳統式衙門,初期它職能非常小僅限鐵路交涉事宜和督征關稅,沒有具體的管轄地域。後期,改為“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備道”,管轄四府、一廳、兩縣,開始成為清政府最北方的一個權利中心,掌管哈爾濱及周邊府、縣的政治設施、財政運作等事宜。第一任道員是杜學瀛,據有關資料記載杜學瀛之後還有薩蔭圖。其後有施肇基、於駟興、郭宗熙、李家鰲等清政府道員,他們先後在這裡辦公。濱江道署位於現在的哈爾濱道外區北十八道街和北十九道街之間。建成於1907年農曆8月12日,耗資30萬貫。

概述

哈爾濱關道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道外十八至十九道街之間,始建於1905年,是哈爾濱市第一任行政政府所在地。20世紀初,沙俄帝國主義建成中東鐵路。強行租借鐵路沿線的哈爾濱市區時,傅家甸(道外)就被劃於租借地之外,處於與哈爾濱市並存的特殊地位,屬於中國政府治理的行政區域,清政府為加強對傅家甸地區的治理,在政權建置上設立了級別較高的“道”一級政權機構。清朝的“道”是介於府與縣之間的機構,是哈爾濱最早和最高的行政機構,前後有16任清政府官員在此辦公。2005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道外區對哈爾濱關道進行了保護性的修復擴建工作,修建後的哈爾濱關道,占地兩萬八千餘平方米,按古式建築布局,呈對稱式,同時遵循封建禮儀,左文右武,前衙後寢,中軸線上由外至內依次為照壁、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宅門、三堂(內宅或上房),東側線上由北至南有衙神廟、書房、廚房、戈什房、雜項人房。西側線上有冰窖、督捕廳、洪善驛、會華官廳、會洋官廳。院牆內有車棚、馬號、茶房、糧倉等,整個建築群主從有序,錯落有致。其陳設以哈爾濱設治後的政權更迭主線,通過展示哈爾濱關道署的興衰及哈爾濱地方政權演進的歷史,向參觀者全面介紹哈爾濱關道署設立的歷史背景、建設過程、行政狀況、消亡原因等,充分反映哈爾濱設治後城市的發展,展現哈爾濱特有的地方文化特色,弘揚哈爾濱人民維護主權完整的英勇頑強鬥爭精神。

區域介紹

關道內大堂:展示道員審理重大案件、對外交涉以及會見上級官員時的情景,兩側還擺放有儀仗和兵器。
二堂:展示道員處理日常政務以及議事的情景。
內宅:展示道台及其眷屬們在府內生活的情景。
衙神廟:展示衙神廟文化的神聖。
六房:展示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刑房、書房的情景。
華官廳:以大量圖片、文字的方式,展示道員處理對內事務的史實場景。
會洋官廳:主要通過對大量圖片、文字的方式,向參觀者展示道員對外進行交涉的史實場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