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百歲口述

周有光百歲口述

《周有光百歲口述》是2008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有光。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周有光百歲口述周有光百歲口述
有光先生的《漢字改革概論》不但有精審的日譯本,其中重要的篇章也有德譯本和英譯本。今天漢字拼音已通行全世界,有光先生從1955年起便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中擔任拼音化研究室的主任,1958年完成的“漢語拼音方案”,他是貢獻最大最多的主將。所以今天一提到漢字改革和漢語拼音,無論是中國人或外國人,首先便會想到有光先生的大名。幾年前,美國名作家何偉(Peter Hessler)擔任《紐約客》(New yorker)駐北京記者,他為了研究中國文字改革的前因後果,便費了好幾天的工夫對有光先生進行專訪。有光先生許多精闢的見解現在都已收在何偉新著《甲骨》(Oracle Bones,NewYork:Harper Colins,2006)中了。有光先生在亂世中做出了輝煌的建設成績,這件事的本身更是奇蹟中的奇蹟。對於這樣一位百齡老人的口述自傳,我們是決不能等閒視之的。

有光先生受到了最完整的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教育。他在常州中學一方面獲得紮實的中國古典訓練,另一方面又直接讀英文本的世界史和自然科學,兩年聖約翰大學則使他受到西方自由教育的薰陶,“學會了自學,學會了獨立思考”。他在聖約翰時期已決定以經濟學為專業,以後在光華大學和到日本京都大學深造,都一直沒有改變。抗戰時期,他進入銀行界工作,以實際經驗與書本知識相結合,他對於中國經濟問題的認識當然更深入了。更難得的是他戰後到美國信託銀行就業,仍孜孜不息地利用業餘時間在圖書館中自修經濟學。他為什麼如此鍾情於銀行、貨幣、國際貿易等等科目?這並不是因為他貪圖銀行界的高收入,如果惟此是圖,他便不會在1949年衝破一切阻力回歸中國了。早在大學時代,他已建立了一個堅固的信念,致力於中國的現代化。他認定中國現代化的出路最後必然要歸宿到經濟建設,他決心獻身於這一崇高的目的。

中國社會的縮影,百年奇蹟的人生。

余英時:

有光先生在亂世中做出了輝煌的建設成績,這件事的本身更是奇蹟中的奇蹟。對於這樣一位百齡老人的口述自傳,我們是決不能等閒視之的。

葉聖陶: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張允和:

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周有光:

原來,人生就是一朵浪花!

內容簡介

周有光,1906年生,經歷中國百年之變遷,是真正從“傳統”成功過渡到“現代”的知識人。

本書上篇為周有光的百歲口述,從常州青果巷開始,憶及上海聖約翰大學與光華大學,結愛張允和,留學東洋,避戰四川,遊歷歐美,後歸國,任教復旦大學,又奉調北京,參與起草《漢語拼音方案》,遭下放寧夏,至逐步恢復工作,擔任《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三編委之一,直到如今著述不息。下篇則試圖從張允和生前留下的字裡行間,找到一些對她的夫君百歲追憶的腳註。此外近百幅影像,再現了當年

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之“合肥四姊妹”,這一個個家庭的生活和情感,折射中國社會的縮影。

作者簡介

周有光,1906年生,經歷中國百年之變遷,是真正從“傳統”成功過渡到“現代”的知識人。

圖書目錄

序(余英時)

上篇 百歲口述(周有光口述)

一 常州青果巷

二 育志國小

三 常州中學

四 五四運動

五 聖約翰大學

六 光華大學

七 拉丁化運動

八 妻子張允和

九 “流水式”的戀愛

一○ “舉杯齊眉”

一一 四姐妹

一二 連襟沈從文

一三 留學日本

一四 抗日戰爭

一五 從上海到四川

一六 “左傾”幼稚病

一七 美國生活

一八 和愛因斯坦聊天

一九 環遊世界

二○ 美國歸來

二一 上海的變化

二二 文字改革委員會

二三 新陋室銘

二四 崑曲研習社

二五 寧夏五七幹校

二六 “專家專家,專門在家”

二七 重遊歐美

二八 家庭文化

二九 “周百科”

三○ 晚年所思

三一 長壽之道

下篇 追憶的腳註(李懷宇撰寫)

一 九如巷張家

二 溫柔的防浪石堤

三 三姑六婆中的媒婆

四 女人不是花

五 真正的肝腦塗地

六 繞地球一周

七 從“老虎”到主婦

八 誰是小丑

九 故國如今有此音

一○ 人得多情人不老

附錄

周有光先生事略

張允和女士事略

常州周家世系錄

肥張家世系錄

章節摘錄

一 常州青果巷

我的曾祖父號潤之公,祖父號逢吉公,都是號,名字我都不知道。父親名保貽,號企言。母親徐雯。我最大的姐姐是三姐,因為大姐、二姐小時候就去世了。我的媽媽生三姐、四姐、五姐、我、九妹,共五個孩子。我父親一個姨太太生的老七去世,又生一個八妹,這樣,我的妹妹就是九妹了。我排行第六。

我的曾祖父很有名,《常州府志》有記載。太平天國把我們家打光了,就窮下來了。我的曾祖父在太平天國之前就辦工業,那時是手工工業。常州紡紗織布到今天還是有名。常州雖然窮,但有一個特點,沒有失業的人。農民家裡都有在城裡做工的人,不單是種田。

家裡有一個老姨太太,可能是我曾祖父的姨太太,她養一隻大貓,有八九隻小貓,每天晚上睡覺,要把它們的腳洗乾淨。貓的規矩大得很,大貓管理小貓,開飯吃東西,小貓想吃桌子上的東西,就把大貓放在桌子上,小貓一上來,大貓把小貓一打就打下去了。

我家在常州住的巷子叫青果巷。青果巷有意思,瞿秋白、趙元任、我都住在青果巷,我們三個人都搞文字改革。瞿秋白家很窮,租人家的房子住。趙元任家的房子叫八桂堂。我們家的房子叫禮和堂。我們家的房子是明朝造的,了不起,很舊了也不能拆掉,旁邊就造一座新的房子,連在一起,房子有好幾進。我們住在新房子裡,舊房子租給人家。我們家在運河邊上,前門在路上,後門在水邊。我們住在河的北面,我要過了河去上學,河沒有橋,只有由船連起來的渡橋,人在船上走過去。大船來的時候,擺渡船就分開,叫開渡,大船過去之後再合起來,人又可以走來走去。

我大概三歲開始,常常跟祖母在一起。我的祖母住在河旁邊的房子,大玻璃窗,有月亮的時候特別好。祖母教我念唐詩。祖母娘家是一個大家,在女孩子時受很高的教育,那時候沒有新式學校,她在婦女中是了不起的,打官司她拿起筆來能寫狀子,很有學問。我記得一件奇怪的事情,祖母要吃補的東西,吃奶,沒有像我們現在這么方便,是牽著一頭牛到家裡來擠奶。此外,婦女擠人奶給老太太吃,她的身體特別好。

我的父親當教員,當時常州只有兩個中學,一個男中,一個女中,父親就在女中里教書。後來父親辦一個國學館,收學生,教古文。我跟父親很少在一起,不過我的印象中,父親的脾氣還是很好的,他並不固執,那時候提倡白話文,他教古文,可是不反對白話文。我們跟著母親到了蘇州,我的父親跟姨太太還是住常州,家庭窮了,就分裂了。

我的母親對我影響大。母親是讀老書的,沒有進過新學校,她的文筆不行,我的祖母的文筆很好。祖母是高級知識分子,母親是普通知識分子,她看書沒有問題,可是寫文章不行。我的母親性格溫和,向來不生氣,她常說一句古話:“船到橋頭自然直。”不要著急,著急也沒有用處。她經過那么多困難,到九十六歲去世,頭髮黑的,耳朵不聾,眼睛也不花。

抗日戰爭時,我們到了四川,我的父親和姨太太避日本人到鄉下。抗戰沒有結束,他就去世了。我聽說,他去拔牙,弄得不乾淨,中毒,大概是這樣去世的。他的姨太太也是晚一點在抗戰期間去世了。

上國小之前,我們家請了中文、英文、舞蹈老師,教我的姐姐們。我年紀太小,沒有條件上她們的課。我就去偷看,家裡買了一架風琴,一位女老師教姐姐們唱歌跳舞,一位年輕的男老師教英文,一位老先生教中文。

我沒有上私塾。我小時候讀書讀得不多,家裡只有我一個男孩,溺愛我,說:“不要壓他讀書,早讀書身體不好。”當時我妹妹還沒有生,我的姐姐大,不跟我玩。我就到我們家的房客那裡,他們的女孩子跟我差不多大,我跟他們玩,他們大人不讓我玩,說女孩跟男孩不能一起玩。我一個人很孤獨,沒有玩的伴侶。後來上國小就好了,同學多得很。

每年過年一定要拜祖宗,一代一代有好幾個大小的廳,有畫像,這種畫像畫得很仔細,平時收藏起來,過年才拿出來,掛上要叩頭。一抗戰,我們逃難,東西都沒有了。打完仗,我到美國,看見賓館裡就掛著我們中國人祖宗的畫像,價錢貴得不得了。

常州親戚很多,可是小時候叫的伯伯、叔叔,大名一個都不知道,後來我是一路往外跑,從常州到蘇州到上海到外國。常州幾十年沒有去,80年代,常州舉行一個紀念瞿秋白的學術研討會,我去了。常州是出篦子的,《十五貫》里就是拿十五貫的錢到常州買篦子。我想買些篦子回來,結果買不到。我住在一個當時算最好的賓館,在四層樓,外面下大雨,房子是漏的。

可是常州在中國來講,是電氣化最早的城市。滬寧鐵路是最早發展的地方,常州在滬寧鐵路的中心,最早辦了一個發電廠,發電廠的電輸到整個滬寧鐵路。常州鄉下很早就有電燈了,而且用電來搞小的發電機打水,所以常州沒有荒年,農業發展很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