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盛

周文盛

周文盛,電子機械工程技術專家。從事雷達整機的工藝和結構技術研究,主持過多種型號雷達的工藝、結構方案論證和整機研製,為配合中國衛星、洲際彈道飛彈發射和跟蹤的圓滿成功作出了貢獻;主持制定了一整套雷達研製的程式、規章制度,對中國大型電子產品研製工作的科學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基本信息

簡歷

(圖)周文盛周文盛
(圖)清華大學清華大學

1928年8月21日 出生於天津市

1946-1950年 北京清華大學機械系學習。

1950-1955年 總參通信兵部北京電機修配廠實習員;軍委通信兵部南京第一電信技術研究所技術員;軍委總參通信兵部南京電信修配廠技術員、代科長。

1955-1959年 第二機械工業部國營七二○廠工程師,副科長,主持工藝師,副總工藝師,總工藝師,新產品辦公室主任。

1959-1961年 第一機械工業部七二○總廠第十四研究所新產品辦公室主任,副總工程師。

1961-1965年 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1965-1967年 第四機械工業部第十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1967-1976年 國防科委第十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1976-1982年 第四機械工業部第十四研究所總工程師,副所長,所長。

1981-1986年 第四機械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1982-1986年 電子工業部雷達工業管理局副局長,局長。

1988-1991年 中國瑞達系統裝備公司總經理,中國瑞達集團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1991-1996年 中國瑞達系統裝備公司高級顧問。

1997年4月 離休。

生平

(圖)雷達雷達

周文盛,1928年8月21日出生於天津市。同年隨家移居北平(今北京市),就讀於北平協化女中附小。1936年9月全家遷往江蘇省南京市。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春到達重慶市,就讀於朱家寨國小。1940年9月入四川省合江縣國立第十六中學學習,1941年9月轉至江北縣南京基督教青年會中學國中學習,1943年7月畢業後考入四川省合川縣國立第二中學高中部,1946年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系。1948年秋加入民主青年同盟。194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校期間參加了多次學生運動。1950年7月畢業後即分配到中央軍委通信兵部北京電機修配廠,11月調南京軍委通信兵部第一電信技術研究所。此時,韓戰爆發,急需空防雷達,但研究所初創,僅有從全國收集來的日、美遺留下來的破舊雷達和零散件以及少數雷達說明書、操作手冊和一些雷達書籍。在老專家的指導下,他們這批剛畢業的大學生,靠這些資料,利用這些零散件,日夜奮戰,克服重重困難,拼裝或改裝出一批批雷達,支援了前方。

1950年至1955年,周文盛在第一電信技術研究所任技術員,1955年4月,研究所歸屬第二機械工業部,改名為國營七二○廠,任生產施工科副科長。1956年被評為工程師,任仿製海軍雷達的主持工藝師,先後解決了有關微波元件、精密小模數齒輪和精密齒輪傳動系統等關鍵技術;主持編制並推行了工藝規程及相應的管理規章制度,為完成仿製雷達作出了貢獻,同年任副總工藝師。1958年6月任總工藝師,12月任新產品辦公室主任,主管搜尋雷達和跟蹤雷達的仿製工作。1959年9月,此研究所又改名為第一機械工業部七二○總廠第十四研究所,周文盛於12月任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主管結構工藝和技術管理工作。1961年,研究所歸屬國防部第十研究院,他分管測高雷達和三坐標雷達的結構工藝技術和研究所技術管理工作,主持編制了一整套雷達整機的研製程式和相關規章制度,後來在第十研究院全院進行推廣。1965年7月,十四所歸屬第四機械工業部第十研究院,他先後主持了為飛彈和衛星發射配套的單脈衝精密測量跟蹤雷達的結構工藝方案論證和整機研製,遠程預警試驗雷達的大型天線系統和天線罩的方案論證和研製。1972年起,為配合中國洲際彈道飛彈發射試驗,他開始主管艦載遠程單脈衝精密測量跟蹤雷達的方案論證和研製工作。1977年5月任十四所總工程師,1979年1月任副所長,被評為高級工程師,1980年11月任所長,被評為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同時受聘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兼職教授、第四機械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82年8月調電子工業部雷達工業管理局任副局長,後任局長。任期內一方面組織廠所保證完成軍品任務,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廠所利用軍工技術開發民品,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他還積極支持幫助研究所和工廠遷出閉塞的三線山溝,改善科研和生產環境條件,加速了研究所和工廠的發展。他積極倡導“電子機械工程”(機電一體化)的學術活動。1981年8月,他主持創建了中國電子學會電子機械工程分會並先後任主任委員三屆。他積極推動分會《電子機械工程》期刊的出版。1988年代表中國電子學會受中國科協委託,組織了全國13個一級學會聯合召開了全國第一屆機電一體化學術大會,並且組織出版了論文集。1987年以他為主編,出版了《機械工程手冊》。1994年被批准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他現在是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電子機械工程分會名譽主任委員,電子產業戰略研究分會副主任委員。

雷達研製

周文盛主管工廠工藝工作時就重視工廠的技術管理工作。工藝是產品從科研到出廠技術管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工藝規程是編制試製與生產計畫、工時定額、材料消耗定額和控制質量的基礎。50年代中期,根據工廠生產的需要,他主持編制了產品的工藝檔案以及相關的規章制度,並為其貫徹開展了培訓,對工廠的產品試製和生產起了良好的作用。60年代初,他主管研究所的技術管理,根據雷達整機研製的特點和以往的工作經驗,並參考有關技術管理的資料,主持並參加編制了大型電子產品從戰技指標論證、收集文獻資料、方案確定、技術攻關……一直到產品鑑定出廠的一整套程式,制定了各級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相應的規章制度,並繪製了流程圖,作為研究所管理科研工作的依據。因實施效果良好,在第十研究院範圍內作了介紹,並結合全院情況做些修改後,在全院印發推廣。這是當時大型電子產品研製科研程式的雛形,為研究所產品的研製全過程的科學管理和貫徹三敢三嚴,出成果出人才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通過長期雷達研製工作,周文盛認為,雷達、地面站、射電望遠鏡等大型電子產品是電子技術、機械技術和工藝技術相互滲透、融合和緊密結合的產物。隨著計算機、微電子、通信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機械產品、消費類產品以及各類工業產品中電子技術和機械技術的結合也更加廣泛。有鑒於此,周文盛積極倡導成立電子機械工程學術組織。1981年8月,經中國電子學會批准,周文盛主持組建了中國電子學會電子機械工程分會,有關部門的研究所、工廠和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都積極參加學會組織及其學術活動。分會還出版了《電子機械工程》期刊,影響日益廣泛。1984年,他受聘為《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學與計算機·電子設備組裝與結構》編寫組主編,組織領導分會的有關專家、學者編寫了相關條目。1985年,由中國電子學會電子機械工程分會通過中國電子學會提議,經中國科協批准,以中國電子學會為主,聯合全國13個一級學會共同召開了全國第一屆“機電一體化”學術交流大會,周文盛任大會主席。他還積極推動“電子機械工程”(機械電子學)的學術活動走向世界,利用分會領導出國訪問的機會開展工作,促成中日相關學會聯合舉辦中日機械電子學學術會議。中方由中國電子學會電子機械工程分會主辦,電子科技大學協辦,至今已召開了三屆中日機械電子學學術會議,周文盛兩次擔任大會執行主席。中日雙方對這種交流形式都表示滿意並主張擴大範圍,經中國電子學會同意,電子機械工程分會與日本、韓國、泰國和香港地區的相關學會於2004年9月聯合召開了首屆亞洲機械電子學學術會議。在他的指導和分會幹部的努力下,分會多次受到上級學會的表揚和獎勵。1987年,他作為主編,與分會的專家、學者共同編著出版了《機械工程手冊》,為從事電子機械工程設計的專業技術人員提供了有益的參考資料。

人物評價

為祖國的雷達事業而腳踏實地工作,是周文盛一生追求的目標。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大學時代,他就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和共產黨地下組織。參加工作以後,他將學到的科技知識用到雷達產品開發和企業管理之中。沒有資料,實踐中摸索總結;沒有設備,土工裝先上。為國防建設出成果不怕戴反動權威的帽子,即使關在“牛棚”里,也不忘通過多種渠道提出新研究所的建設方案。60年代初期,由於當時大學沒設電子設備結構設計專業,而國防建設又很需要這種人才。他積極推動研究所自己培養人才,得到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的認可,並由他主持培養了300多名技術人員,充實了第十研究院,也為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堅持不懈地學習,是他的治學準則。作為“學術權威”,他並沒有固步自封。他的英文基礎好,口語也很流利,50年代俄語成為重要的交流工具,他在工作任務很重的情況下,擠出時間學習俄語,很快掌握了基礎俄語,為與俄方專家交流技術提供了便利。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向研究所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時任所長的周文盛,雖已年過半百,但他還是參加了南京大學夜校德語班學習,下班後騎著腳踏車去夜校上課,結業時取得97分的好成績,在隨後參加的赴德學習交流中發揮了作用。

重視科學實踐活動,是他的科研準則。與技術人員和工人打成一片,是他的特點之一。他善於在與技術人員的接觸中,聽取他們的意見,合理的、不合理的,甚至是反對的,他都能聽下去,並認真分析,為我所用;他還深入淺出地幫助年輕人總結提高;關鍵時候他與工人師傅同吃、同住、同勞動,平易近人,不拿架子,從實踐中吸取知識。

對事業高度的責任心,是他的工作準則。經他審批的技術檔案和管理檔案,他都認真從原理論點正確性、論據充分性、段落章節合理性等方面進行推敲,因此質量普遍較高;經他主持決定的事,有問題他從不推卸責任,有成績他從不居功自傲。他組織能力強,善於調動各種人員的積極性,發揮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各自的特長,因此,無論是平級領導,還是技術人員或普通工人都願與他共事、合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