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神經系統

周圍神經系統

周圍神經系統是指腦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經結構,包括神經節、神經乾、神經叢及神經終末裝置;周圍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就是聯絡中樞神經和其它各系統器官之間的:包括與腦相連的腦神經cranial nerves和與脊髓相連的脊神經spinal nerves;周圍神經的主要成分是神經纖維:一將來自外界或體內的各種刺激轉變為神經信號向中樞內傳遞的纖維稱為傳入神經纖維,由這類纖維所構成的神經叫傳入神經或感覺神經sensory nerve;二向周圍的靶組織傳遞中樞衝動的神經纖維稱為傳出神經纖維,由這類神經纖維所構成的神經稱為傳出神經或運動神經motor nerve

簡介

周圍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

周圍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簡稱PNS)是中樞神經系統發出,導向人體各部分的神經,也稱外周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根據連於中樞的部位不同分為連於腦的腦神經和連於脊髓的脊神經;還可根據分布的對象不同可分為軀體神經系統和內臟神經。周圍神經系統擔負著與身體各部分的聯絡工作,起傳入和傳出信息的作用。

與腦相連的神經叫腦神經,共有12對,絕大部分分布在頭部的感覺器官、皮膚和肌肉等處,只有一對很長的迷走神經沿頸部下行,分布在胸腔的大部分腹腔的內臟器官上;

與脊髓相連的神經叫脊神經,共有31對。脊神經可以調節軀幹和四肢的感覺和運動。上部的脊神經分布在頸部、上肢和軀幹上部;下部的脊神經分布在下肢和軀幹下部;它在軀幹、四肢的皮膚和肌肉里的分布是很有規律的。

解剖

周圍神經分。

周圍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

腦神經有12對,自顱骨孔、導出顱;脊神經31對,經錐間孔出椎管。

腦神經是指與腦直接聯繫的周圍神經,共12對,分類三類:一是感覺性的,包括第Ⅰ、Ⅱ、Ⅶ對;二是運動性的,包括第Ⅲ、Ⅳ、Ⅵ、Ⅺ、Ⅻ對;三是混合性的,包括Ⅴ、Ⅶ、Ⅸ、Ⅹ對。

脊髓發出脊神經共31對:頸8對、胸12對、腰5對、骶5對、尾1對。脊神經出椎間孔後即分為前後兩支,其中含有感覺和運動神經纖維。後支分布於背部皮膚肌肉。第2-12對胸神經前支按肋骨與胸椎的節段分布,稱為肋間神經(其中第12胸神經前支稱肋下神經)。下6對胸神經前支最後分布於刺激可出現腹痛症狀。其餘脊神經的前支相互聯繫構成四個神經叢:頸叢、臂叢(主要分支有正中、橈、尺神經,分布到上肢)、腰叢、骶叢。坐骨神經是腰骶叢分布到下肢去的最大分支。

周圍神經系統的主要功能為 接受刺激,產生刺激。

周圍神經系統分類

掌握周圍神經的分類;掌握神經節、神經的結構;了解周圍神經再生的理論。

⒈脊神經

掌握脊神經的構成、區分、纖維成分和分支;了解其分支分布情況。

⑴頸叢

掌握膈神經的組成、行徑和分布。熟悉頸叢的組成、位置、分支、分布概況及皮支的淺出部位與分布情況。了解頸叢肌支的分布。

⑵臂叢

掌握臂叢的組成和位置。

掌握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的起始、行徑及其主要分支的發出部位和分布情況。掌握肌皮神經、腋神經、胸長神經、胸背神經的走行和支配。熟悉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和腋神經損傷後運動及感覺障礙的主要表現。

了解肩胛上神經、肩胛下神經、肩胛背神經、臂內側皮神經及前臂內側皮神經的分布概況。

⑶胸神經前支

掌握胸神經前支在胸腹壁的行徑、分布及其皮支分布的節段性。

⑷腰叢

掌握腰叢的位置和組成。掌握股神經的組成、行徑、主要分支及其分布情況。熟悉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的走行及疝手術時的保護方法。了解閉孔神經、股外側皮神經的走行及分布概況。

⑸骶叢

掌握骶叢的組成和位置。掌握坐骨神經的起始、行徑、分支、分布;了解其常見變異。掌握脛神經的行徑、皮支分布區及所支配的肌群。掌握腓總神經的行徑、位置;腓淺、腓深神經的皮支分布區及所支配的肌群。熟悉脛神經、腓總神經損傷後運動及感覺障礙的主要表現。熟悉陰部神經的行徑、主要分支和分布區。了解臀上、下神經、股後皮神經的位置和分布。了解脊神經損傷定位及全身主要關節的神經分布。

⒉腦神經

掌握腦神經的名稱、順序、連結腦部、進出顱的部位、走行和支配情況。

⑴嗅神經

了解嗅神經的功能、性質與分布區。掌握嗅球、嗅束、嗅三角、前穿質等結構。

⑵視神經

掌握視神經的功能、性質和行徑。

⑶動眼神經

掌握動眼神經的纖維成分、行徑、支配及其副交感纖維的分布與功能。掌握瞳孔對光反射。掌握睫狀神經節與視神經的毗鄰關係、性質、位置。

⑷滑車神經

掌握滑車神經的來源、走行經過的結構及分布。

⑸三叉神經

掌握三叉神經的纖維成分、半月節的位置和性質、三大主支在頭面部皮膚的分布區。

掌握眼神經的主要分支即額神經、鼻睫神經、淚腺神經的分布概況。掌握上頜神經(延續為眶下神經)的主幹行徑及其分布概況。掌握下頜神經主幹及主要分支即耳顳神經、舌神經、下牙槽神經的行徑及其運動、感覺纖維的分布。熟悉角膜反射。

⑹展神經

掌握展神經的起始、行徑和分布。

⑺面神經

掌握面神經的纖維成份、管內分支即鼓索、鐙骨肌支和管外表情肌支的分布;掌握翼齶神經節和下頜下神經節的位置和性質。熟悉面癱的分類及原理。

⑻前庭蝸神經

掌握前庭神經和蝸神經的走行和功能性質。

⑼舌咽神經

掌握舌咽神經的纖維成份及其舌支、咽支、頸動脈竇支的分布概況;掌握耳神經節的位置和性質,了解舌咽神經損傷後的主要表現。

⑽迷走神經

掌握迷走神經的纖維成份、主幹走行及其分支分布。掌握喉上神經位置和分布;掌握左、右喉返神經的走行與分布。熟悉迷走神經前、後乾在腹腔的分支與分布概況。了解迷走神經及左、右喉返神經損傷後的主要表現。

⑾副神經

掌握副神經主幹起始、行徑及分布概況。熟悉副神經損傷後的主要表現。

⑿舌下神經

周圍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

掌握舌下神經的起始、行徑及分布概況,掌握舌下神經核上癱、核下癱的主要表現及發生機理。

⒊內臟神經系統

掌握內臟神經系統的區分和分布。

一內臟運動神經

掌握內臟運動神經與軀體運動神經的主要區別,掌握節前纖維和節後纖維的特點,了解其功能概況。

①交感神經掌握交感神經低級中樞的部位。掌握交感乾的位置和構成。掌握椎前神經節即腹腔神經節、腸系膜上神經節、腸系膜下神經節及主動脈腎節等;掌握灰交通支與白交通支的概念。熟悉交感神經節前、節後纖維的一般去向:

頸交感乾掌握頸上節的位置,節後纖維分布概況;了解頸中節、頸下節的位置、星狀神經節的組成,及節後纖維分布概況。

胸交感乾掌握內臟大、小神經及其聯繫、分布概況。

腰交感乾掌握腰內臟神經的組成和分布概況。

盆交感乾掌握節後纖維分布概況。

掌握交感神經節前、後纖維節段性分布概況。

②副交感神經掌握副交感神經低級中樞的部位:

顱部副交感神經掌握動眼神經內副交感節前纖維的起始、交換神經元的部位、睫狀節和節後纖維的分布與功能。掌握面神經、舌咽神經的副交感節前纖維的起始及節後纖維分布。

骶部副交感神經掌握盆內臟神經的分布。

③掌握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主要區別。

④內臟神經叢了解各主要內臟神經叢(植物神經叢)的部位和分布。

二內臟感覺神經

了解內臟感覺神經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特點。

三牽涉性痛

掌握牽涉性痛的定義,了解Head zones產生的形態學基礎。

了解眼球、心、肺及支氣管、胃腸道、膀胱、子宮和上、下肢血管的神經支配。

疾病

周圍 神經系統包括 顱神經與脊神經從它們離開 中樞神經系統的出發點起,一直到它們在周圍結構內的終點.嗅神經與視神經並非真正的周圍神經而是中樞神經系統傳導束結構,但按照傳統習慣仍歸入顱神經項目下.

顱神經(除 嗅神經,視神經與脊副神經的一部分外)在 腦幹部位離開 中樞神經系統.它們的運動核都位於腦幹內的深部;它們的感覺核則位於就在腦幹外的神經節內.

脊神經共31對,各自從相應的 脊髓節段分出,前根為運動根,後根為感覺根.傳出的運動神經纖維起源於脊髓灰質的前角細胞;而傳入的感覺纖維的細胞體則位於後根神經節內.前根與後根合成脊神經,通過椎間孔離開椎管.由於脊髓較脊柱為短,自上而下,椎間孔與相應的脊髓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大,以致在腰骶段椎管內,從脊髓下段出發的各脊神經以幾乎是垂直的方式向下進行至各該相應的椎間孔水平,這些聚集成束的神經形如馬尾,稱為馬尾神經.頸,臂與腰骶段脊神經在離開椎管後在周圍部位形成吻合,組成神經叢,再分出神經乾,後者終止於所支配的周圍結構,有的周圍結構距離有1m遠.肋間神經則仍保持它們節段性.

通俗所稱的 周圍神經往往是指神經根與神經叢以下的遠端部分的脊神經.周圍神經是由直逕自0.3~22μm不等的神經纖維組成神經纖維束.較粗大的神經纖維傳導運動,觸覺與本體覺衝動;較細的神經纖維傳導痛覺,溫度覺與自主神經的衝動.

施萬細胞在每支 神經纖維外圍形成一層薄薄的細胞質套管,對一些較粗大的 神經纖維則包裹上多層次的絕緣膜,即髓鞘.粗大纖維傳導神經衝動的速度快,細小纖維的傳導速度慢.施萬細胞被基膜與膠原纖維所復蓋.

周圍 神經功能障礙可由神經纖維,細胞體或髓鞘的損害所引起.當缺血或外傷阻止了軸漿沿神經纖維向遠端的流動時,遠端的軸索就會發生死亡(華勒型變性).當細胞體遭到代謝性損害時,軸漿營養成分發生改變,首先受到影響的是最遠端的神經纖維,然後軸索變性自遠端向近端發展,所產生的自遠端向近端發展的症狀是代謝性 周圍神經病變的一個特徵.當髓鞘受到損傷,不論是直接的或間接繼發於 施萬細胞或神經細胞的損害,則會產生脫髓鞘變化,造成 神經傳導速度的減慢.每一個 施萬細胞只維持神經纖維一個節段上的髓鞘,因此若發生選擇性施萬細胞損害則會產生節段性脫髓鞘變化.

在壓榨性損傷後, 神經纖維在施萬細胞管內可重新再生,其再生速度為每天約1mm.神經纖維再生的方向可能發生錯誤,導致異常的神經支配(例如,去支配錯誤的肌肉,或支配錯誤部位的觸覺感受器,或原應支配觸覺感受器的卻去支配溫度覺感受器).髓鞘能迅速再生,特別在發生節段性脫髓鞘變化之後,使功能有可能完全恢復,除非同時還有軸索的破壞.

一個 運動單位是由一個脊髓前角細胞,它的傳出軸索,與該軸索所支配的所有的肌肉纖維所組成.運動單位的疾病可按主要受損的節段來進行分類.在 運動神經元疾病中,喪失的是前角細胞的傳出性神經支配.在某些疾病中,自皮層 運動區至腦幹(皮層延髓束)或至脊髓(皮層脊髓束)的 上運動神經元也被累及;在另一些疾病中,腦幹內的顱神經運動核(延髓的一些 神經核)受到選擇性的損害,造成延髓癱瘓(或稱 球麻痹).

在重症肌無力與肌無力綜合徵中,受損的 神經肌肉接頭點,在 肌病中受累的是肌肉纖維.其他可以引起肌病或肌肉無力的疾病(如 多發性肌炎,皮肌炎,高鈣血症,甲狀腺與 腎上腺疾病, 鏇毛蟲病, 低磷酸鹽血症)。

神經系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