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簫引鳳

吹簫引鳳

吹簫引鳳的故事是指,相傳秦穆公之女小名弄玉,不僅如花似玉,還擅長吹笙,自成音調,其聲宛如鳳鳴。某天夜裡,弄玉在“鳳樓”上吹笙,遠遠好似有和聲傳來,餘音美妙,如遊絲不斷。此後弄玉茶飯不思。秦穆公知道後派人找來了這個少年——蕭史,弄玉的病不治而愈。從此,弄玉蕭史天天在鳳樓和少年合奏笙簫,伉儷應和。某一天夜裡,兩人正在皎潔的月光下合奏,忽然有一龍一鳳應聲飛來,於是蕭史乘赤龍,弄玉乘紫鳳,雙雙翔雲而去。明宣德官窯瓷器上的吹蕭引鳳圖即是根據此傳說描繪而成,以表達了對美滿婚姻的期盼。

基本信息

簡介

-

吹簫引鳳的傳說是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秦穆公的女兒弄玉的愛情故事。據說,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天性喜歡玉石,因在滿周歲的那天,從眾多的金銀珠寶中抓了一塊綠玉而得名弄玉,穆公後來又把這塊綠玉命人雕成了一隻笙,教弄玉吹奏,弄玉從此喜歡上了吹笙,並立志要找一個志同道合的如意郎君。蕭史原是一名太史令,父母雙亡,自幼勤奮好學,才華出眾,因得罪了權貴而仕途不順,只得棄官出走,逃到當時的虢縣即今陳倉區硒溪鎮張家塬邊落戶。蕭史定居張家塬邊後,閒時常喜歡吹簫自娛,以抒情懷,所吹簫聲悅耳動聽,在當地很有名氣。有一天夜裡,被在雍城宮中的弄玉聽見後,認為是神仙所奏,並因此思念成疾,穆公知道後,特地派人三次尋訪,才成就了兩人的這一段千古佳話。二人成婚後,不願居住宮中,因蕭史原在張家塬居住,穆公便為二人在此修築了城郭,建鳳女樓,供二人居住,兩人從此簫笙合奏,招來龍鳳,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雙雙成仙升天。

具體故事

春秋時,秦國國君秦穆公喜得小女。女兒降生那天,恰好有個人獻璞玉,經玉匠雕琢,得碧色美玉一塊,晶瑩溫潤,秦穆公非常珍愛。
小公主轉眼已滿周歲,後宮嬪妃們把美玉連同一些珍藏在玩物放在一個盤子裡端到公主面前,讓她“抓周”。小公主對盤子裡的其他玩物一概視而不見,唯獨對那塊美玉倍感興趣,抓在手中,玩弄不捨。因此,秦穆公就為女兒起名弄玉。
弄玉長大了,姿容絕世,聰明無雙,通曉音律,喜好吹笙,不經樂師指點,就能自成音調。秦穆公非常高興,命能工巧匠,把那美玉精心雕琢成玉笙,賜給女兒。弄玉吹起玉笙,聲音清婉如同鳳鳴,秦穆公更加鍾愛女兒,就在宮中建造鳳樓,供女兒居住,樓前還築有高台,名曰鳳台。
弄玉15歲那年,秦穆公欲為女兒召鄰國王子為婿,可是弄玉卻發誓說,非通曉音律者不嫁。秦穆公派人四處尋訪擅長簫笙的人,但卻都不能如願以償。

吹簫引鳳圖

有一天夜裡,弄玉在鳳樓憑窗遠望,但見天淨雲空,月照如鏡,弄玉惜此良辰美景,讓侍兒焚香一炷,取下碧玉笙,臨窗吹奏。笙聲婉轉清越,響徹天際。此時,夜風習習,月色溶溶,忽然東方天空似有樂聲飄來與玉笙和鳴,其聲若隱若現,若遠若近,弄玉心生奇怪,就停止吹笙而靜心聆聽,那空中的樂聲也就停止,而餘音依然裊裊不絕。弄玉臨窗迎風,惘然若有所失,一直到月亮偏西,香炷然盡,這才將玉笙置於床頭,悵然入睡。
剛入夢鄉,就見東南方向,天門洞開,五色霞光,照耀如晝。一位羽冠鶴的俊美男子,騎著彩鳳,自天空徐徐而降。待落在鳳台之上,弄玉急忙迎上前去,只聽那男子說:“我是太華山的主人,上天命我與你締結姻緣,相會之日在今年八月十五,至時我會如約前來。”說完,那男子從腰間解下一支赤色的玉簫,依欄吹奏,那隻彩鳳也伴隨著樂聲翩翩起舞,舒頸長鳴。鳳聲簫聲和諧如一,抑揚頓挫,聲聲入耳。美妙的樂曲使弄玉如痴如醉,神魂顛倒,不覺問道:“何曲如此美妙?”男子回答說,“此為‘華山第一弄’也。”天亮後,弄玉把夢中情景告知父王,穆公就派朝臣百里孟明以公主所描述的夢中男子的形象,到華山尋訪。
百里孟明來到華山,有一樵夫告訴他說,華山中峰明星崖有一位隱士,每天晚上都依岩吹簫,簫聲悅耳動聽,響徹天尋,美妙的曲調能使百鳥和鳴,鳳凰聲舞,也許,他正是你要尋訪的人。
百里孟明來到明星崖下,果然見一人,羽冠鶴,玉貌丹唇,神態超凡脫俗,氣度瀟灑文雅。孟明連忙上前施禮叩問姓名,那人回答說:“姓蕭名史。”並問:“君是何人,到此何事?”孟明回答說:“我是秦國右庶長,複姓百里,名視,字孟明。我主為愛女擇婿,必欲通音律者為配,聞君精於音樂,便受公主之命,前來迎君百宮一會。”
孟明引導蕭史入宮拜見穆公。蕭史說:“臣山野匹夫,不知禮法,願聽從君王教誨。”穆公見蕭史舉止不凡,一言一行,皆有離塵絕俗之韻,心中先有三分歡喜,得知蕭史善於品簫,便爭於心神領會。
蕭史取出紫玉簫一支,其簫玉色晶潤,赤光照耀,炫人眼目。奏第一曲,清風習習而來;奏第二曲,彩雲四合;奏第三曲,只見白鶴成對,翔舞空中孔雀數雙,棲集殿前。一時百鳥和鳴,經時方散。穆公直驚得目瞪口呆,忙請女兒簾後窺視。弄玉告訴父王,此人正是夢中之人。於是秦穆公便令左右服侍蕭史沐浴潔體,更換新衣,當即送至鳳樓,與弄玉成婚。此夜月圓於上,人圓於下,夫妻情投意合,美滿無比。
第二天早晨,穆公拜蕭史為大夫。蕭史雖列朝班,卻不參朝政,每日只居鳳樓,但卻不食五穀。弄玉卻學他的養生導氣之法,漸漸地也能絕粒避谷
有一天晚上,夫婦月下簫笙和鳴,只見有紫鳳飛來落於鳳台之左,赤龍飛來落於鳳之右。蕭史說:“我本是天上神仙,上帝看人間史籍散亂,命我下凡整理。因我整理史籍有功,便成了華山一主,又由於天作之合,與你成就了這段姻緣。然而天廷有命,我不能久戀塵世,今龍鳳來迎,可就此離去。”於是,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離開鳳台,翩翩而去。
秦穆公知女兒隨蕭史去了華山,長呈短嘆。他知道與女一別,定是永訣,便令人到華山尋找女兒的蹤跡。然而除了每天夜晚自華山中峰傳來的笙簫和鳴之聲,其餘一切,皆杳然無聞。於是穆公就令人在中峰明星岩建玉女祠,以示紀念,今天玉女祠依然存在。祠前還有玉女洗頭盆、玉女石馬等景觀,可讓遊人一飽眼福。也因為弄玉在中峰居住的緣故,華山中峰又名玉女。

背景

2000多年前春秋時期“吹簫引鳳”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一直被後人所傳誦,家喻戶曉的成語“乘龍快婿”和“龍鳳呈祥”均出自該傳說。

弄玉來由

=

相傳戰國時期,秦穆公有個小女兒,出生時正好有人送來一塊碧色美玉,1周歲生日時,宮中擺了很多珍珠寶石,其女獨抓此玉,弄玩不捨,因起名為弄玉。弄玉不僅姿容絕代、聰慧超群,於音律上更是精通。她尤其擅長吹簫,不經樂師指點,就能自成音調。穆公令巧匠剖此玉做成簫,弄玉吹之,聲音如鳳鳴。弄玉及笄後,穆公要為其婚配,無奈公主堅持若非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寧可不嫁。穆公珍愛女兒,只得依從她。一夜,弄玉一邊賞月一邊在月光下吹笙,卻於依稀仿佛間聞聽有仙樂隱隱與自己玉笙相和,一連幾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稟明了父王,穆公於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說的方向尋找,一直尋到華山,才聽見樵夫們說:“有個青年隱士,名叫蕭史,在華山中峰明星崖隱居。這位青年人喜歡吹簫,簫聲可以傳出幾百里。”孟明來到明星崖,找到了蕭史,把他帶回秦宮。

弄玉成婚

-

蕭史與弄玉成婚後,教弄玉吹簫學鳳的鳴聲。學了10多年,弄玉吹出的簫聲真的和鳳凰叫聲一樣,幾乎能把天上的鳳凰引下來。秦穆公專門為他們建造了一座鳳凰台,這就是鳳凰台的由來。蕭史和弄玉住在鳳凰台上,一連幾年不飲不食,亦不下台。有一天,二人笙簫相和後,竟引來金龍紫鳳,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雙雙升空而去。成語“乘龍快婿”、“龍鳳呈祥”便是因此而來。

蕭史其人

關於蕭史其人,最早記載見於漢朝時的《劉向。列仙傳。卷上。蕭史》。原文為:“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妻之,作鳳樓,教弄玉吹簫,感鳳來集,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夫婦同仙去。”後來的《東周列國志》,將這一奇事詳細敘述,作“弄玉吹蕭雙跨鳳,趙盾背秦立靈公”一章,很多人都是從此書中了解到這段軼事的。

玉女峰來由

因為傳說中蕭史弄玉是居住在華山中峰的,所以現今中峰又名玉女峰。玉女峰上許多勝跡也因玉女(弄玉)而得名。人們在中峰上修建了玉女祠,祠前有一石臼,名為玉女洗頭盆;它前面的石台,就是玉女梳妝檯;下面的石洞,是玉女當年的居室,稱作玉女室。此外,玉女祠北又有品簫台、引鳳亭,是蕭史吹簫引鳳的地方。

吹簫引鳳,乘龍而去,白日升天,後世歷代文人墨客紛紛歌誦這段歷史,“鳳凰台上憶吹簫”也由此而來,表達了人們對這對神仙眷侶的懷念和祝福,直至現在仍被人津津樂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