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音

吳音

一般指吳地方的方言。

方言

1.吳音就是吳地的方言(吳地:在今江蘇南部太湖周邊地區、浙江北部和安徽東部的部分地區。詳見吳地百科詞條:下方參考材料處關於吳地的連結),據詹伯慧的《吳方言》統計,吳方言通行於江蘇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東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區,大約有 110多個縣市,使用人口7000萬左右。

日語讀音

2.日語漢字的讀音的一種
日語漢字的讀音首先分為音讀和訓讀,音讀是由中國傳來的漢字讀音,訓讀是用日本固有的讀音來讀漢字的音。日語漢字音讀中由於讀音來自中國的不同地方或不同時期,又分為吳音,漢音,唐宋音(又稱唐音或宋音),現代音四種。吳音主要來自中國歷史上的吳楚地區,漢音來自隋唐時期的長安,洛陽中原地區,唐宋音主要來自宋元明清時期的中原地區,現代音主要來自民國以來中國各地的語音。另外,一些吳音,漢音,唐宋音在讀音中又發生訛讀,將正確的音錯誤地讀成其他音,一般人們將其稱為“百姓読み”,正式叫做“慣用音”。在組詞過程中漢字讀音又會發生變化,或是組合前後讀音不一致,人們將前訓後音的叫做“湯桶読み”,將前音後訓的叫做“本箱読み”。同是音讀的詞組裡,又出現前吳音後漢音,前漢音後吳音,吳音漢音唐宋音相互交叉現象,另外再加上“當て字”,“熟字訓”等讀音方法,使日語的漢字讀音撲朔迷離,變得十分複雜,以至於日本許多高學歷的人士也通不過漢字水平考試中的一級(最高級)。
吳音是日語漢字音讀中所占比例較高的讀音之一。據統計,《日本基本漢字》(大西雅雄,三省堂,1941年)收漢字3000個,在音讀漢字中吳音占37.8%。《常用漢字表》(1981年)中,吳音讀音占37.8%
公元5-6世紀,中國正處於南北朝時期,日本以及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新羅和中國南朝諸國交往密切,大陸先進生產工具與技術陸續經朝鮮半島傳到日本,江南語音也隨著南朝文化先傳到朝鮮南部,繼而傳到日本。江南地方古為吳國,所以稱江南音為吳音。吳音的母胎是公元400年-600年前後的中國中古音韻的前期音。《切韻》(601年成書)是這一時期語音的總結,吳音的許多音韻規律可以從《切韻》中找出。之所以稱其為吳音,還因為當時日本漢字有另一種讀音----漢音。漢音稍晚於吳音,它來自隋唐時期的中原音。漢音代表當時中國政府的標準音,而吳音卻被視為地方音,受到排斥與打擊。所《日本紀略》記載,奈良末期的進行詔敕中說:“敕明經之徒,不可習吳音。發生誦讀既致訛繆。熟悉漢音。”

延伸

吳音主要用於佛教誦經,故今佛教用語多為吳音。奈良末期以後吳音雖受排斥,但有時官府也網開一面,發令“若有習義殊高勿限漢音”(官符 807年)。平安朝中期以後漢音地位穩固,漢音吳音相安無事,各司其職,即佛教用語使用吳音,儒教用語使用漢音,日常生活辭彙則各胡千秋。到了明治,大正時期,漢音又一次大肆侵蝕吳音,出現相當部分辭彙由吳音改用漢音的局面。如:飛行 ひぎょう>ひこう;治世 じせい>ちせい;男女 なんにょ>だんじょ;本文 ほんもん>ほんぶん等。當然,也有極個別辭彙由漢音轉讀吳音,如末子 ばっし>まっし;旅客 りょかく>りょきゃく等。
總體上吳音變化還不算太大。
吳音與漢音大體上分的比較清楚,但也有區別不是那么分明的,所以不同版本的漢和辭典對一些漢字標註的讀音來源(吳音,漢音)不盡一致,同一個漢字,有的辭書標註的是吳音,有的辭書標註的卻是漢音。同樣是《常用漢字表》中的漢字讀音,語言學家野村雅昭先生統計,吳音為467個,而角川最新《漢和辭典》中的吳音卻不足420個。
還有相當多的漢字讀音,吳音和漢音完全相同。
除佛教用語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及食物名也有吳音讀音。下面是較典型的佛教用

語讀音的例子

牛頭馬頭(ごずめず) 牛頭馬面
金剛力士(こんごうりきし) 金剛力士
建立(こんりゅう) 建造寺院
境內(けいだい) 寺院,神社院內
禮拝(らいはい)* れいはい拜禮
行儀(ぎょうぎ) 佛教禮儀
燈明(とうみょう) 燈明
和上(わじょう)*おしょう 和尚
経文(きょうもん) 經文
供養(くよう) 供奉
成就(じょうじゅ) 成就
殺生(せっしょう) 殺生

吳音

個人簡介

吳音,女,皮膚科班主任醫師,皮膚科副主任,對皮膚病、性病的診療具有豐富的經驗。熟練掌握各種皮膚病、性病的治療。

單位介紹

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重慶市第四人民醫院是全國最早成立的一所集急救、醫療、科研、教學與預防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醫院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交通樞紐兩路口地區,占地20,275平方米,現有面積2.8萬平方米,在建綜合住院樓8萬平方米;開放病床680張,在職職工729名,其中正高職稱51人,副高職稱101人,中級職稱230人,博士11人,碩士研究生48人,碩士生導師6名,客座教授7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