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遺蹟群

吳哥遺蹟群

吳哥遺蹟群,英文名:Angkor, 東方四大古蹟之一。吳哥窟建於中世紀的寺廟建築,是高棉國家的象徵,也是人類建築史上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珍品。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遺蹟群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吳哥遺蹟群

吳哥遺蹟群

——熱帶叢林中發現的古城
所屬國:高棉
英文名:Angkor
高棉王國國旗的正中,有三個金色佛塔組成的寺廟建築,這就是被譽為東方四大古蹟之一的吳哥窟。這座建於中世紀的寺廟建築,是高棉國家的象徵,也是人類建築史上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珍品。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遺蹟群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講到吳哥窟,就不能不提到法國博物學家亨利.穆歐。

1860年,亨利.穆歐為了尋找珍稀的植物標本而鑽進了高棉密林深處。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他意外地發現,在濃密的樹影之中,竟突然出現了一批巨大的石雕佛像、寶塔和寺廟——整個就是一座古城。
眼前的景象令穆歐和他的嚮導驚訝不已,極目望去,他們好像走進了一個神話世界:到處是雄偉莊嚴的廟宇,到處是精美絕倫的石刻和浮雕,有形態各異的大象、飄逸優美的仙女、慈眉善目的大佛。幾百座風格奇特的寶塔,龐大得驚人的水利灌溉系統和寬闊筆直的大道。但這裡卻沒有一個人的身影,這是一座荒廢了的古城。這就是吳哥。穆歐後來寫道:“那比古希臘和古羅馬留給我們的任何東西都更壯觀。”然而,這么輝煌的古城,這么多精美的建築,為何被人遺棄,隱沒在莽莽林海之中?穆歐深感不解,而且至死也沒明白,因為他在發現吳哥的第二年就得熱病去世了。三年後,穆歐的所見所聞由他兄弟在歐洲發表,吳哥的名字由此轟動了世界。
由於這一地區周圍人煙稀少,到處是參天大樹,藤蔓密布,高大的榕樹和木棉樹四處伸延的樹根已把那些巨大精美的石刻雕像層層纏繞,古寺廟宇群、蓄水池、運河等已長滿雜草,難於辨認。經過多年來考古學家們的清理,才使大量寺廟恢復了本來面目,陽光再次照射到沉睡達幾個世紀的吳哥古城,人們總算揭開了這座古城的一些秘密。從此,吳哥與中國長城、埃及金字塔、印度尼西亞婆羅浮屠,並稱為東方四大奇蹟。高棉國旗上的金色三塔聖寺圖徽,畫的就是吳哥寺
吳哥在高棉語中意為“城市”,有關高棉帝國的傳說始於公元一世紀扶南王在湄公河三角洲建立之時,扶南疆土的開拓者是國王范師蔓(約205~225年在位)和范旃(約225~240年在位)。由於扶南的地理位置極為優越,湄公河地區正處在連線印度和中國的商路上。4世紀到5世紀時,扶南進入了鼎盛時期,扶南王國的祖先大力推廣和印度的貿易往來,使該國商業繁盛達幾百年之久。
扶南王國後被真臘征服。第一個統治真臘和扶南的國王是拔婆跋摩(598年即位)。8世紀下半葉高棉藝術臻於全盛時期,耶跋摩二世(802~850年在位)統一了高棉,創立了一種新國教,通過特定的儀式封自己為神王,此後,國王被奉若神明。
耶跋摩二世登基不久,就宣布在金邊湖北部建立新都,這就是吳哥。這裡後來成為不斷擴張的帝國的中心。在接下來的200年裡,高棉帝國向北延至中國,向南擴展至馬來半島,占據了今高棉寮國泰國越南的大片地區。
其後蘇耶跋摩一世(1002~1050年在位)統治高棉時期,建造了吳哥殿皇宮。100年後,高棉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蘇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為了供奉毗濕奴而建造了吳哥窟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最後一位建造高棉寺廟的國王是閻耶跋摩七世,他建造了與吳哥窟相埒的吳哥通王城,其功績可與蘇耶跋摩二世媲美。
經過5個世紀的營造,吳哥終於建成了世界上最為華麗的廟宇和城市。高棉人在吳哥城周邊地區建起了大約600座寺院,鋪設了多條寬闊的大道以連線首都及帝國其他地區,還為旅行者夜宿準備了棲身之地。
現在的吳哥遺蹟群包括9世紀到15世紀的多處遺蹟,其四面延伸400平方公里。在建廟的同時,還挖掘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座人工湖,其城市居民至少在100萬以上。
吳哥遺蹟的精華是吳哥窟。吳哥窟又稱吳哥寺,梵語意為“寺之都”,歷時三十多年才得以建成。吳哥窟是按照事先做好的設計圖建造的,其布局非常合理,莊嚴勻稱,比例和諧,無論是建築技巧還是雕刻藝術,都達到極高水平。
吳哥窟正門向西,與大吳哥王城南門外大道連線,有兩重石砌牆,占地長為1500米,寬為1300米,包括一座由逐漸縮減的三段石頭平台組成的金字塔形建築物。第一二層均為長方形,每層的四邊,各有左中右三條石階梯連線上一層。在最高一層的平台上,建有五座蓮花形狀的塔,那是支配宇宙萬物的彌樓山的縮影,分別代表彌樓山的五座山峰。根據印度教信仰,彌樓山是眾神的家園,而平台則代表著環繞世界的群山。廟宇周圍是寬180米的護城河,代表著在世界邊緣的山脈之外的海洋。
吳哥窟規模宏大,是錯綜複雜的宗教建築群,包括台基迴廊磴道寶塔,全部建築都用砂石砌成,石塊之間無灰漿或其他黏合劑,全靠石塊表面形狀的規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細部裝飾瑰麗精緻。
吳哥窟的藝術傑作,不僅表現在吳哥窟的建築本身,還在於它處處精雕細琢的浮雕石刻。據說,全部吳哥窟的浮雕、塑像超過18000幅(尊),堪稱人間珍寶。吳哥窟的浮雕極其精緻,且富有真實感,是高棉王朝時代藝術的精華。寺廟迴廊的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桿之上,都有浮雕。這些浮雕的內容都以王室和宗教為題材,有關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傳說,也有戰爭、舞蹈、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也有顯示蘇耶跋摩二世在世時的情景,有的表現了他檢閱士兵和接受晉見的場面,有的是武士乘著戰車或騎著大象作戰的情景,也有揚帆出海的艦隊,還有軍隊和旗幟招展的凱鏇場面。在幾百米長的牆壁上,還有二百多尊上身裸露、頸戴珠串的舞蹈者浮雕雕像。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面複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當時已採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表現了高棉能工巧匠的卓越藝術才能。
吳哥的所有宮殿、寺廟都絲毫不差地建在東西走向的軸線上,坐西朝東,面向太陽。而惟獨吳哥廟大門坐東朝西,與之相反。這使研究古代高棉的學者們百思不解。
在通往吳哥城中心的堤路兩旁,矗立著一排排巨大而威嚴的石像。吳哥窟不僅本身規模恢弘無比,廟宇的外面還有一條將近10米寬的堤路,直通廟宇大門,堤路的兩邊豎立著巨大威嚴的那伽蛇神像。那伽是印度神話中的守護神。
閻耶跋摩七世所建的巴容神殿,牆壁上所雕刻的也大都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其中有些描繪的是農民們喜聞樂見的鬥雞場面。從遠處看,巴容神殿像是一堆不成任何形狀的亂石,然而當你走到近處,就會看到成千個石雕的面孔——它們都是佛祖寧靜自在的形貌。在這裡每一根柱子的四面都刻有佛祖的面孔,他們平靜地凝望著蒼穹大地,似乎任何東西都無法逃避他們的目光。
離開吳哥窟向北走,沒有多遠就到達吳哥城。這是一座正方形的城池,差不多是吳哥窟四倍的面積。除了東南西北四座城門以外,在東面偏北的位置還有一座勝利之門,每座城門的前面都有一座架在護城河上的橋,橋的兩側欄桿上各有一排54個石雕的半身像,一邊代表神靈,另一邊代表惡魔。
但在15世紀初,吳哥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後的幾個世紀,這座豪華壯麗的古城被莫名其妙地遺棄,變成了樹木和雜草叢生的林莽與荒原,只留下一片廢墟,隱匿在叢林之中。
歲月流逝,人世滄桑,當年緊靠湖岸的吳哥城,現在已離湖20多公里,鳥兒播撒的種子,在屋頂和院牆上生根發芽,使得數以萬計的精美雕塑早已變得面目全非。直到19世紀穆歐發現這個遺蹟以前,就連高棉當地的居民對此也一無所知。
吳哥到底遇到了什麼滅頂之災,歷史沒有記載,現代學者則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或許是當時的吳哥城流行了一場瘟疫,導致了城市的毀滅。也有人把這歸於外敵入侵,並明確地指出它是被泰國軍隊攻占所致。但瘟疫不可能使全城居民無一倖免地全部死去,而據歷史記載泰國軍隊撤離後高棉王朝還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此這兩種解釋都難以成立。還有一種較有影響的說法是高棉的佛教徒原來信仰大乘教派,吳哥的佛教建築也是這時興建的,但後來該國僧眾改信小乘教派,於是這些大乘教派建造的寺廟就被廢棄了。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其實仍有疑問,首先大乘、小乘都是佛教內部的派別,雙方對教義的理解雖然不同,但崇拜的神佛並沒有什麼兩樣,因此沒有廢棄寺廟的必要。其次吳哥並不僅僅是純粹的寺廟群,它還是吳哥王朝世俗的都城。據考證,在吳哥地區最繁華時曾有上百萬人口居住。即使教派改變,這些人都到哪兒去了呢?還有人認為是因吳哥後期國王營造寺廟過甚,民眾不堪忍受導致起義,奴隸們殺死貴族之後逃離了這座城市。可是,不論是瘟疫、戰爭還是奴隸起義都是簡單的猜測,因為吳哥遺址並沒有受到任何人為或者戰亂破壞過的跡象,這裡既沒戰爭痕跡,也未見殺戮的屍骨,一切都似乎消失於自然之中。
吳哥,世界古代文化的奇蹟,也是世界古代文化的難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