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通王城

吳哥通王城(Angkor Thom),也稱“大吳哥,吳哥通城,吳哥城,洲城”,Thom讀“通”,是“大”的意思,按照梵文原意,Angkor是“城市”的意思,那么Angkor Thom就是“大城市”的意思。

歷史

吳哥通王城吳哥通王城

吳哥通王城是吳哥王朝的首都,始建於9世紀,多次毀於戰火,後幾經重建。現今一直是12世紀末、13世紀初由柬王闍耶拔摩七世所建。

建築

吳哥通王城呈正方形,全城共有5道城門,4道通向城中心的巴戎寺,還有一道通向皇宮的“勝利門”,城門上面是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像。5座城門外各有一座橫跨護城河的大橋,橋的兩旁置有石像,每邊27尊。石神高2米半,成跪坐狀。城內主要建築物為巴戎寺,其核心部分是一組由16座相連寶塔構成的建築群,每座塔布滿著雕刻。除中央塔外,在兩層台基的四周還排列著幾十座形體相同的石塔,每座塔各有一個四面佛,

吳哥通王城南門吳哥通王城南門

他面含微笑,凝視遠方,臉行似柬王攝耶拔摩七世的容貌。圍繞著台基上的建築有兩個同心的方形迴廊,迴廊上雕刻著大量的浮雕,主要以神話故事、當時重大的現實鬥爭和日常生活為題材。

吳哥遺蹟是東南亞最大的文化遺產,指的是現在高棉西北部暹粒洞里薩湖北岸一帶的石砌、瓦造建築遺蹟群。 吳哥王朝曾輝煌一時,在公元12至13世紀的鼎盛時期稱得上是統治整箇中南半島的大帝國,不少宏偉城市及建築陸續冒起,讓繁華皇都吳哥城(大吳哥)更顯蓬勃。不過它的璀璨很短暫。吳哥王朝衰敗後,王城也在不知不覺中湮沒於叢林,情景淒涼。現在它仍然受到熱帶嚴酷的大自然侵蝕,寶貴遺蹟面臨崩潰的危機。

吳哥是高棉人的精神中心和宗教中心。吳哥也是旅行者嚮往的聖地。 吳哥是9-15世紀東南亞高棉王國的都城(吳哥Angkor一詞源於梵語Nagara,意為都市),9世紀初始,吳哥王朝(802-1431)先後25位國王,統治著中南半島南端以及越南和孟加拉灣之間的大片土地,其勢力範圍遠遠超出了今天高棉的領土,盛極一時。其間大興土木,留下了古今奇蹟吳哥城(Angkor Thom)、吳哥窟(Angkor Wat)和女王宮等600多座印度教佛教建築風格的寺塔,大放異

夕陽下的大吳哥夕陽下的大吳哥

彩。1431年泰族軍隊攻占並洗劫了吳哥,該城廢棄。隨後,繁華的吳哥就湮沒於方圓45平方公里叢林榛莽之中,到16世紀已成為一片雜木叢生的廢墟,逐漸被人們遺忘。

方圓10平方公里的吳哥城,俗稱大吳哥,是高棉帝國的最後一座都城,始建於9世紀末,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約1181年—1215在位)趕走了入侵的占婆人後又作了重修,被稱為“第四次吳哥”。

吳哥城是一處被長達12公里的城池所包圍的城市。吳哥城南門(South Gate)外的護城河上架有石橋,橋的兩側欄桿上各有一排54個石雕的半身像,一邊代表神靈,另一邊代表惡魔,他們手上拉著眼鏡蛇化身的巨蛇王。據說寬約百米的護城河,在古時養有很多鱷魚,是用來抵禦敵人進攻的。鑽進小小的南門門洞,拔地倚天的古樹整齊地列在路兩旁,樹縫裡透著溫柔的晨光,輕風吹過,乾葉嗒嗒地落到了車的前窗,又滑到了地上,說不出的愜意。

通王城方點陣圖通王城方點陣圖

在吳哥城中央,依照佛教須彌聖山的概念建立起了壯觀的巴戎寺(Bayon),環繞中央尖塔的是49座四面都雕有巨大佛臉的佛面塔,這些謎樣的佛臉微笑,表情各異,安詳中帶有幾分神秘。四面佛的四個面分別代表慈、悲、喜、舍,悲喜皆不形於色。巴戎寺的迴廊壁畫也十分豐富,從王宮征戰到市民生活應有盡有,但是給遊客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四面佛那神秘的“高棉微笑”。

在整個大吳哥城的範圍內,還有(Baphoun)、空中宮殿(Phimeanakas)、癩王壇(TerraceoftheLeperKing)、斗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s)等著名建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