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辯

名學和辯學的合稱。主要指先秦諸子關於名和辯的邏輯思想和理論,泛指中國古代的邏輯思想。

名辯

正文

名學辯學的合稱。主要指先秦諸子關於名和辯的邏輯思想和理論,泛指中國古代的邏輯思想。
荀子最先把"名"和"辯"兩個概念聯繫起來,指出"辯說也者,不異實名以喻動靜之道也"(《正名》),強調論證就是針對論題以辨明是非的推理過程。莊子惠施公孫龍等為"辯者",《漢書·藝文志》把鄧析、公孫龍、惠施等人列為名家,晉朝的魯勝則指出:"墨子著書,作辯經以立名本"。整個先秦邏輯思想就是一個以正名為重點,包括名、辭、說、辯在內的古代邏輯學說,因此後人也以"名辯"統稱先秦或中國古代的邏輯思想。
郭沫若在其 《名辯思潮批判》 一文中較早使用了"名辯"這一概念。他指出,先秦時代被稱為辯士或察士者,到了漢代就被稱為名家。他還用"名辯思潮"這一概念指稱先秦諸家關於名實問題的論辯和邏輯思想。汪奠基在《中國邏輯思想史》中稱刑名思想家為"名辯學派",包括鄧析、宋鈃、尹文、彭蒙、慎到、田駢、申不害、尸佼、兒說、田巴、毛公、惠施、公孫龍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