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體大悲

同體大悲

【同體大悲】《佛學大詞典》又作同體慈悲。指觀一切眾生與己身同體,而生起拔苦與樂、平等絕對之悲心。《大般涅盤經》卷十六雲(大正12·458c)︰‘譬如父母見子遇患,心生苦惱,愍之愁毒,初無舍離;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見諸眾生為煩惱病之所纏切,心生愁惱,憂念如子,身諸毛孔血皆流出。《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六之二雲(大正46·339c)︰‘同體哀傷者且約出假。[參考資料]《法華經玄義》卷四(下);《華嚴經疏》卷三十七、卷四十五;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一。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 同體大悲 】 《 佛學大詞典 》

又作同體慈悲。指觀一切眾生與己身同體,而生起拔苦與樂、平等絕對之悲心。亦即初地以上之菩薩,攝眾生於自體,以眾生之苦為己苦,生起哀傷之心。北本大般涅盤經卷十六(大一二·四五八下):‘譬如父母見子遇患,心生苦惱,愍之愁毒,初無舍離;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見諸眾生為煩惱病之所纏切,心生愁惱,憂念如子,身諸毛孔,血皆流出,是故此地名為一子。’[摩訶止觀卷六上、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六之二、法華經玄義卷四下](參閱‘慈悲’5805)

【 同體大悲 】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

謂佛、菩薩達觀法性一如之理,視眾生如同己體,而產生拔苦與樂、絕對平等的悲心。《大般涅盤經》卷十六雲(大正12·458c)︰‘譬如父母見子遇患,心生苦惱,愍之愁毒,初無舍離;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見諸眾生為煩惱病之所纏切,心生愁惱,憂念如子,身諸毛孔血皆流出。’

《普賢金剛薩埵略瑜伽念誦儀軌》雲(大正20·532a)︰‘我身既成普賢菩薩,發此心時,成就無邊解脫。觀一切有情,自他無別,同體大悲。’

《摩訶止觀》卷六(上)雲(大正46·75c)︰‘起大慈悲,愛同一子。今既繼惑入空,同體哀傷倍復隆重,先人後己,與拔彌篤。(中略)以己之疾愍於彼疾,即是同體大悲。’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六之二雲(大正46·339c)︰‘同體哀傷者且約出假。見眾生苦同於己苦,名為同體。非謂無緣同實體也。’

此外,諸佛同證真如所起的慈悲,亦謂同體大悲。此乃由於所證相同,故其慈悲相等無異。

[參考資料]《法華經玄義》卷四(下);《華嚴經疏》卷三十七、卷四十五;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一。

【 同體大悲 】 《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

謂佛的法身,與眾生的法身是共同的,自己和他人,沒有分別,視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