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先祖系湖南省麻陽縣青田劉姓,明初隨軍赴南疆平叛,來到滇南石屏。平叛甫定,軍旅首領早報朝廷以滇南地廣人稀,請求把駐軍改為屯田部隊。普洱茶老字號 “同慶號”,品牌始創人為劉姓,始於雍正十三年(1736年)的易武茶鄉, “同慶”,即普天同慶之意。

背景

創始於乾隆元年(1736年)的同慶號,堪稱手工制茶的真正百年老號。

品鑑歷史 品鑑歷史

是年,雲南石屏人劉漢成在西雙版納易武設坊制茶,率先推行普洱茶六選六棄之精細作法,“選春茶,選嫩尖,選產地,選淨度,選滋味,選香氣;棄粗老,棄味劣,棄不潔,棄雜物,棄異味,棄質變。”有研究者指,這或是歷史上最早提出的普洱茶生產工藝標準,按照這般技藝製作的同慶號茶,品質精良,聲名鵲起。

清朝乾隆年間,同慶號普洱茶就被官府定為貢茶,長期作為貢禮獻於皇家。選料精細,做工優良,茶韻悠遠,令同慶號普洱茶在業界享有“普洱茶後”美譽。

275年過去了,同慶號歷經劫波,品牌不倒,後人將其傳承下來並發揚光大。

2008年1月18日,溫家寶總理將同慶號特製茶作為國禮,敬贈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及夫人,此後,西雙版納同慶號茶業有限公司先後13次為胡錦濤主席等國家領導人定製國禮普洱茶,贈送給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等國家領導人。同慶號普洱茶,就此從昔日貢茶,開啟了今日國禮的新篇章。

歷史淵源

創始

:石屏商幫版納制茶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的創始,跟石屏商幫的發展有關。

270餘年前,一批石屏人,趕著馬幫,跨越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的分界線哀牢山,以及“高聳入雲不可躋,面大不可丈量”的無量山,抵達現今的西雙版納易武、倚邦地區,他們砍伐雨林,種植和經營茶葉,逐漸在傣族、哈尼族、瑤族等世居少數民族之間,以易武鎮等地為中心,形成漢人集聚區,安定並紮根下來。

研究者認為這是第一批真正定居易武地區的內地漢人,這其中,就有同慶號茶莊的創始人劉漢成,車順號茶莊的創始人車順來,以及雲南文化名人袁嘉穀的宗族。大約100年後,後人談及這一批人,給了他們一個響亮的名號:石屏商幫。

據載,劉漢成先祖系湖南省麻陽縣青田劉氏,明初隨軍赴南疆平叛至石屏,後因平叛軍隊改為屯田部隊,劉氏先祖遂定居下來。而在1736年於易武開設茶莊前,劉漢成已經於1724年在石屏開設“同慶號”。之所以取此名,或是當年乾隆剛剛繼位,取其普天同慶之意。不過,劉漢成的兩個店還是有所區別,石屏的是茶莊總店,名曰“雲南石屏同慶號”,以茶葉行銷、貿易為主,易武的分店名曰“易武同慶號好茶廠”,側重製茶。

現今人們言必稱道的百年同慶普洱茶老號,其實是指“易武同慶號好茶廠”。經過多年經營,同慶號普洱茶確立了口碑,並得到官方認可,成為貢茶。1740年前後,與“同慶號”差不多同時出現在易武地區的老茶號,尚有車順號、宋聘號、福元昌號,它們共同奠定了普洱江湖最早的格局,它們的茶葉通過茶馬古道、官馬大道,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城、藏區和內地,香溢天下。

發展

:光緒年獲龍馬商標

清代同治年間至民國初期,是同慶號的興盛期,尤其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後,同慶號逐漸步入輝煌,1915年後,其實力和規模更超過當時西雙版納的任何一家茶莊,成為西雙版納乃至雲南最大的茶號。

光緒三十年,清政府商部“採擇各國通例,參協中外之宜,酌量添改”,擬定《商標註冊試辦章程》、《商標註冊細目》,上奏後得以頒行。同慶號遂向朝廷申辦了同慶商標“龍馬圖案”。“龍馬圖案”為紅色內票,上端有雲南同慶號字樣,中間是白馬、雲龍、寶塔圖案,下端是茶莊介紹:“本庄向在雲南,久歷百年,字號所制普洱,督辦易武正山陽春細嫩白尖,葉色金黃而厚水,味紅濃而芬香,出自天然,今加內票以明真偽。同慶老號啟。”(內票並無標點,此處為作者方便讀者閱讀而加)帶有“龍馬圖案”的同慶普洱茶,做工精細,成為了高品質普洱茶的代名詞,在國內外市場上供不應求。

輝煌

:品質服眾善舉傳世

劉漢成的後人劉順成,把同慶號的茶事業又往前推進了一步,當時商家都稱同慶號的茶為“易武正山陽春茶”,此茶暢銷海內外,尤被海外華人所讚賞。劉順成去世後,其子劉葵光、劉芸光兩兄弟繼續經營茶號,劉葵光的經營才能更勝一籌,他系清朝秀才,曾被朝廷誥封為奉直大夫、知州(次五品)。

劉葵光樂善好施,經常出資建橋樑、修醫館,免費為茶農治病送藥。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他倡議六大茶山的茶商集資建造連線易武和倚邦的磨者河承天橋,該工程歷時兩年,耗銀頗多,但同慶號捐出的銀兩就占了建橋總耗銀數的一半。民國政府普思沿邊第六行政分局,為表彰劉葵光善舉,於民國九年(1920年),特授他“見義勇為”匾一塊,如今,該匾仍保存在易武文化站,堪稱同慶號歷史功績的見證。

易武百姓因為劉葵光的種種善舉,尊稱他為“劉大老爺”,該名號傳承至今,甚至有同名茶品傳世。

劉葵光有著官員身份,加之他與土司署建立的姻緣關係,令同慶號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體,當時,同慶號年收購、加工、販賣茶葉達500至600擔,擁有資金20餘萬元,年營業額達30餘萬元,擁有騾馬30餘匹,駝牛40餘頭,其茶葉占有相當份額國內市場的同時,還銷往海外,茶之一部份從易武經寮國、越南萊州轉至河內,一部份經蒙自上火車抵海防轉至香港,再分銷東南亞各地,在台灣、日本、韓國及南洋一帶,同慶號茶葉頗受好評,“選料精細,加工認真,包裝精美”,是當時東南亞僑商對同慶號的一致讚譽。

轉折

:遭逢亂世最終停業

同慶號所出產的圓茶,1920年以前是“龍馬商標”,之後則是“雙獅旗圖”。兩者以1920年以前的“同慶號老圓茶”為絕品。可惜的是,代表同慶老號品質的“龍馬商標”內飛使用了一兩百年後,因仿冒太多,不得不於1920年向北洋政府農商部商標局申請更改為“雙獅旗圖”,該圖上文字稱:“啟者,本號向在雲南易武茶山,選辦易武正山細嫩馨香茶葉,加重萌芽精工督造,發往香港銷售,馳名中外,為士商所嘗鑒,近來假茶漸增,仿造愈眾,以致魚目混珠,真偽莫辨,且有無恥之徒假冒小號招牌,希圖漁利,是以本主人有鑒於此,特設法維持,故自庚申年(1920年)八月改換雙獅旗圖為記,貴客賜須務請格外留心,認明圖記,免被他人以偽亂真則幸甚焉。”下署“總發行雲南石屏同慶號”“製造廠易武同慶號劉向陽謹識”等字樣。

同慶號的“龍馬圖案”和“雙獅旗圖”,均成為普洱茶著名品牌,成為普洱茶愛好者熟知的標識,成為中國茶葉史上的瑰寶,載入了中華茶文化之史冊。

遭逢亂世,也是同慶號不可逃避的宿命。1937年,日寇大舉侵華,普洱茶北上的銷路斷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寇占領東南亞,普洱茶南下的銷路也斷了,同慶號茶葉銷售一落千丈,不得不於1948年徹底歇業。解放後,同慶號茶莊被收歸國有,從創始計算,同慶號當時已存在200多年,在普洱江湖中地位不菲。

茶品

:國寶珍品普洱茶後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老圓茶”採用最好的竹箬包裝,表面淺金黃色,而捆綁所用竹篾及竹皮,顏色與竹箬相若。該茶品湯色深栗但透澈,有蘭香,入口細柔順滑。與易武另一著名商號福元昌的普洱茶相比,“同慶號老圓茶”茶品柔和,被視為國寶珍品,享有“普洱茶後”美譽。

同慶號在抗戰前銷往香港、台灣地區的餅茶,被稱為“茶皇后”,同慶號民國年間出產的一種茶,叫“龍馬同慶”,該茶1995年時據說還有1000片左右,每片價格在一兩萬元;到了2000年,就只剩下300片了,價格則漲到四五萬元一片,目前所存應不到80片,每餅價格30萬元以上。2005年6月,一名韓國人從中國台灣收藏家手中買走一餅百年同慶,成交價是150萬台幣,合人民幣40萬元。要命的是,如果不是機緣巧合,“同慶號老圓茶”你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一般的普洱茶迷,連見都見不著!

香港商人尤為青睞同慶號茶,香港的“金山樓”等茶樓,以世代經營普洱茶聞名,亂世中這些樓主關倉歇業走人,前往美國另闢商途。1996年,這些茶樓主人返港,開倉清理家產,發現倉中竟然還存有同慶號等名茶號的上好普洱茶,遂將其傾力銷往台灣及其海外。面對這等天賜之物,普洱茶品茗者和收藏家驚喜地以為天門洞開。那一年,“金山樓”和“龍門茶樓”兩家出倉的“同慶號老圓茶”,存時均近百年,被普洱茶收藏家視如至寶,當即籌劃成立“同慶號普洱聯誼會”,共同舉辦品茗及評鑑活動。

老字號現狀

傳承再造,做最有價值普洱茶品牌

劉漢成一脈傳承下來的同慶老號,終於還是因為政權更迭,以及政治運動,斷代了。其第六代孫劉峰今年(2011年)才29歲,他說,他爺爺十多歲的時候,還做過茶,但後來就沒做了。解放後,同慶老號被收歸國有,後來又來了文革,他們家在易武待不下去,無奈搬到勐臘。目前,其仍有家傳的制茶秘方,但只是零星地做些茶葉賣。

同慶號 同慶號

現在也有其他自稱同慶號的,但真正接續同慶老號香火制售茶葉的,是西雙版納同慶號茶業有限公司。2005年,公司在景洪市勐臘路2號成立,集原料種植、初制加工、精加工、產品研發、品牌策劃和商業行銷六位為一體。同慶號堅持“與您同慶,與您分享”的文化理念,依靠茶葉質量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目標是做最有價值的同慶號普洱茶品牌。

同慶號 同慶號

西雙版納同慶號茶業有限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意在秉承前人,不斷創新,做精做細,在西雙版納這塊沃土上,重現同慶老號普洱茶的光彩。他們遵行前人六選六棄之精細作法,堅持精選古茶樹陽春嫩尖,確保茶葉原料綠色生態;在茶餅的壓制上,也做到鬆緊有度,內外一致,加之茶餅控制在50攝氏度以下低溫乾燥,這就有利於保持生物酶的活性,方便陳化;包裝的水份含量控制在10%,保障食品衛生安全;倉儲條件為年平均溫度21攝氏度以上、濕度70%,確保通風無異味。

在工業化制茶大行其道的今天,同慶號茶業有限公司是保留手工制茶技藝較多的企業之一,這種對手工的堅持,在有的環節甚至堪稱苛刻。比如包裝環節,他們就是採用雙層棉紙16等份全手工封貼包裝。而且,公司還摒棄了許多茶企保留的“包心撒面”工藝,保持茶餅內外質量一致,不欺瞞顧客。對傳統制茶技藝的繼承和革新,使新的同慶普洱茶迅速達到了高質量和高品位。

艱苦談判,“同慶號”商標回版納

西雙版納同慶號茶業有限公司快速發展時,卻遇到了一個不得不解決的棘手問題,這就是“同慶”這一茶葉品牌的流失。

早在2004年之前,“同慶”這一品牌,就被福建的一個茶企搶注。生養同慶號的土地,不能擁有“同慶”;同慶號普洱茶原產地,不能在普洱茶上標註“同慶”商標;消費者只能喝到冠有“同慶”的鐵觀音,卻不能再領略昔日“同慶”普洱茶的風采,這些問題,都深深困擾著公司董事長鄧雅然。

鄧雅然認為:“同慶”的丟失,不僅是一個品牌的丟失,而是西雙版納茶文化的丟失。為了不讓這個西雙版納名聞天下的老字號漂泊異鄉,不讓西雙版納這塊固有的歷史文化品牌丟失,公司決定努力將“同慶”商標拿回來,他們向西雙版納州委州政府匯報後,州委州政府領導也指示他們一定要讓“同慶”回家。

然而,拿回“同慶”這個商標的過程卻極度曲折,經過一年多的協商、談判,事情仍幾度反覆。不過就在同慶茶業公司幾乎氣餒的情況下,這件事在政府的撮合下得以峰迴路轉,2006年7月21日,西雙版納同慶茶業有限公司與持有“同慶”商標的福建茶企達成轉讓協定,2007年,“同慶”商標轉讓相關法律程式全部完成,2009年,此商標被認定為雲南省著名商標,公司隨後也向商標局註冊了“同慶號”或與之相近似的商標12個,用於30類茶葉上。

鄧雅然說,為了拿回“同慶”號商標,公司支付了好多位數的款項,儘管高價,不過這仍然十分值得。

作為國禮,開啟同慶號普洱茶新篇章

同慶號 同慶號

享有兩百餘年歷史,質量精良,口感細柔順滑的同慶號普洱茶,在2008年迎來了歷史性時刻。

當年1月10日,外交部禮賓司給雲南省外辦下文,指定由西雙版納同慶號茶業有限公司,製作一份國禮普洱茶,以備溫家寶總理贈送給1月18日訪華的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夫婦。為了完成這一特殊而光榮的使命,西雙版納州委書記江普生、州長刀林蔭特地指示州外辦、州茶辦和州質監局負責人,組成監製小組,高質量地製作國禮。他們認為,製作國禮普洱茶,不僅是西雙版納州的至高榮譽,也是雲南普洱茶界的至高榮譽。

領受任務後,西雙版納由州外辦主任、茶辦主任、質監局局長組成了國禮茶監製領導小組,西雙版納同慶號茶業有限公司內也是一級警衛,每一工序均需簽字確認,每一製作方案均需省外辦領導親自審核,然後再上傳外交部簽字確認。

西雙版納同慶號茶業有限公司十分重視國禮茶的製作,他們選嫩尖只選芽頭,一千公斤毛茶里,只能選出七公斤嫩尖,可謂“千里挑七”,而一公斤國禮茶中,共有39720個芽頭,這一工作不能不說很艱苦。監製小組和質監局的質監工程師,更是對製作國禮茶的內外包裝選材,茶菁葉選,蒸壓製作,予以全程監督。經過5天5夜的繁忙,國禮普洱茶製作完成,質檢局局長親自3次抽驗合格,方才出具質量檢驗證書,封條、蓋章,然後舉行了啟運儀式,由外辦專人護送至北京外交部禮賓司。

這套國禮普洱茶,包括一生一熟兩個品種,圓寶餅型,直徑12厘米,每餅淨重168克,中間均壓著雲南同慶號“龍馬”圖內票。茶餅嚴格按照同慶號茶莊清代貢茶的製作技藝,在清潔化生產達標的作坊內,用傳統手工技藝製作完成,生茶餅精選“西雙版納江內古六大茶山”陽春嫩尖茶菁,熟茶則選“西雙版納江外古六大茶山”大葉種春蕊人工發酵的特級普洱茶皇。餅型圓潤飽滿,厚度均勻,鬆緊適度。直徑12厘米的餅型,象徵著雲南邊陲西雙版納12古行政區域的各族人民對友好國家元首的深情厚意。

國禮普洱茶的外包裝為長方形優質竹木結構盒,選用傣族人民傳統種植的優質木材鐵刀木,其色澤烏潤有金絲,簾式蓋面選用瀾滄江流域黃竹,其材質堅硬,色澤金黃,彰顯出傣族人民“有樹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人”的質樸生態觀;內包裝選用當地傣族手工綿紙,盒內襯墊則選用麗江納西族手工東巴樹皮紙,傳遞著中華民族發明並沿襲至今的造紙術的古老文化信息,整個國禮包裝精美古樸,富有茶文化內涵。

這份國禮經溫家寶總理贈送戈登·布朗夫婦後,戈登·布朗夫婦連稱這份禮物很特殊,很有紀念意義。成功製作國禮普洱茶,大大提升了雲南省的國際知名度,也為普洱茶贏得了國際聲譽。此後,西雙版納同慶號茶業有限公司先後13次為胡錦濤主席等國家領導人定製國禮普洱茶,胡錦濤主席將之贈送給了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以及金磚四國首腦等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同慶號普洱茶,就此從昔日貢茶,開啟了今日國禮的新篇章。

百年同慶,在傳承和創新中再造品質

西雙版納同慶號茶業有限公司傳承同慶老號天、地、人和的精神內涵,堅持“傳承再造百年同慶”,堅持做“最有價值的普洱茶品牌”。公司董事長鄧雅然說,要讓人們分享普洱茶的美好,要讓他們“品同慶普洱,嘗幸福味道”。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為了保持制茶技藝的領先,公司自投大量資金,對普洱茶的工藝進行研發和創新,他們在普洱茶的陳化發酵上,經過大量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使普洱茶的生產更合理和衛生,品質更穩定並一致。目前,公司的此項發明,已取得了國家專利。此外,公司還在產品包裝、壓茶製作模具、壓茶機等區域,獲得外觀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13個。2011年11月,公司還獲得了高新技術企業證書。而通過《有機食品認證》、《食品安全生產認證》、《進出口食品生產許可證》等,更令同慶號成為了食品安全生產規範性企業。

同慶號普洱茶仍然是市場上消費者最可信賴的茶品之一,2007年,同慶號紅印生茶獲全國評茶師聯誼會金獎;同慶黃印生熟圓茶,分獲上海國際茶葉博覽會兩個金獎。為適應市場需要,公司在遵循傳統產品製作的基礎上,又開發了各種禮品類產品。目前,同慶號普洱茶有傳統印級產品6個,分別是同慶黃印、同慶紅印、同慶綠印、同慶青印、同慶藍印、同慶金月天系列;同慶號普洱茶禮品系列產品8個,分別是敬意、禮意、合意、佳意、如意、愜意、巧意、心意系列。

羅乾在同慶號 羅乾在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李肇星在同慶號 李肇星在同慶號
賈慶林在同慶號 賈慶林在同慶號

公司現有員工400餘人,自有茶葉種植基地2800畝,內建初制所,並帶動兩個自然村165戶農戶種植了茶葉3500畝。當前,公司國內銷售市場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海南、廣西、西安、江蘇、安徽、內蒙等地和香港、台灣地區;海外市場有韓國、泰國、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等國家。公司2010年制訂的五年計畫是:建設年產1000噸普洱陳茶產業化示範基地;獲得國家馳名商標;到2015年同慶號專賣店達到100個,同慶號普洱茶會所20家,在國際上10個國家設店。

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老領導羅乾,原外交部部長李肇星,寮國常務副總理宋沙瓦·凌沙瓦等人,先後到公司參觀訪問,公司還協辦了第十四界世界超模賽事,首屆全國評茶師聯誼會,以及100名記者“全國媒體走進雲南大型採風活動”,傳播普洱茶的文化,分享同慶號的榮光。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商業精神

同慶號兩百餘年的口碑,到底來自哪裡?或許,正是其“六選六棄”,精工細作,才得以品質傳世。有精工細作,則無論朝代的更迭,還是商標的更換,都難改這個百年老號的品質;有品質,則亂世可以成悲歌,盛世能夠著文章,無論其存亡若何,傳承若何,口碑永在。

“選春茶,選嫩尖,選產地,選淨度,選滋味,選香氣;棄粗老,棄味劣,棄不潔,棄雜物,棄異味,棄質變。”同慶老號確定的這般“六選六棄”,已有研究者稱之為最早的普洱茶生產工藝標準,這一標準不論在200餘年前是生產優良高質普洱茶的保證,在今天亦同樣如此。“精選易武正山陽春細嫩白尖”,方是確保同慶號普洱茶“葉色金黃而厚水,味紅濃而芬香,出自天然”的原料要件。

西雙版納同慶號茶業有限公司堅持和完善“六選六棄”工藝標準,不“包心撒面”欺瞞顧客,保持茶餅內外質量一致,茶葉質量可靠穩定。可以說,他們不僅繼承了同慶號這一百年老店的響亮名號,更繼承了其品質內涵,才能夠確保其茶品仍然香溢世界,作為國禮走出國門。

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台灣“中國普洱茶學會”創會會長鄧時海,在其所著《普洱茶》一書中,稱讚同慶號普洱茶有著極柔和的茶品,“優雅內斂,冠絕群倫”。此評價,與同慶號普洱茶享有的另一美譽——普洱茶後,堪稱相得益彰。陳化發酵優良的同慶號普洱茶,其茶湯色呈深栗,但透澈有蘭香,入口細柔順滑,此非一人之譽,乃是兩百餘年來同慶號普洱茶品茗者的共同感受。

或許正因為此,才有同慶號普洱茶的貢茶、國禮榮耀,才有“龍馬圖票”、“雙獅旗圖”甚或“同慶”茶品的品牌傳世。好東西總是不乏人模仿偽造,但作假者可假其名冒其號,擾亂市場和人心,卻斷不能在品質上獲得追隨者真正認可,在感受上與百年老號純正品牌真正比肩。同慶號以其精工細作和傳世品質,深入普洱茶愛好者的內心,留住了芳香,留住了名。

同慶號發展至今兩百七十餘年,經歷治世、盛世,也遭逢國變、戰亂和政治運動。國家在亂世和治世間搖擺,同慶號也在衰落和興盛中沉浮,亂世帶來歇業關門,治世帶來財富榮耀。敗落也罷,興盛也罷,對於同慶號這般百年茶號而言,能守住品質在世間,長留口碑在民間,就已是最為成功之處。

甘爽滑潤,傳承分享,天地人和,同慶號將此奉為自己之茶道。正所謂:“六大茶山出同慶,普洱江湖傳口碑。莫問世道更替事,獨留芬芳茗者心。”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同慶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