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基因

同性戀基因 (gay genes)是影響人和動物性取向的基因 。FucM基因 ,XQ28 和Wnt-4基因,Sphinx(斯芬克斯)基因 ,有數據認為是誘導基因。首先,基因學家們還沒有對這51個特殊基因進行詳盡研究,其中哪一個基因負責哪一方面的性別特徵也尚不知曉;其次,影響生物性別行為差異的不僅只是遺傳因素與荷爾蒙的分泌情況,生活中的實踐積累與環境影響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Hamer從沒有說發現同性戀像眼睛顏色一樣是直接遺傳的:「雖然據觀察,男同性戀者其舅舅與表兄弟皆為同性戀者的比率,較母家中女性親屬、或父家中男性親屬為高,但此比率仍較簡單的門德爾性狀遺傳(Mendelian trait)低。

簡介

至少在130種脊椎動物中也都存在

著同性戀

行為或者是同性性行為。以綿羊為例,有8%的公羊在雌雄皆充裕的環境下還是選擇雄性作伴,這些結合多年的公羊

的視前區前部下丘腦(控制體溫、飢餓、性慾等)的細胞組織比母羊要大得多。據資料記載將近500種動物有同性戀行為,這種性取向是動物與生俱來的。

同性戀大象同性戀大象

加拿大生物學家布魯斯·貝哲米1999年發表了一分有關檢閱接近1,500個動物物種同性戀行為的文獻,涉及物種從靈長目到棘頭動物門,對其中500個物種又有更詳細的著墨。

對於同性戀,研究人員早就從生物醫學、社會學、文化民俗學和心理學等角度對其開展深入的調查和研究。許多人在較早的時候就得出了比較一致的看法:同性戀除了有社會、家庭、文化和心理等因素造成的同性戀性取向,還存在著比較深厚的生物醫學基礎。所以,當社會和公眾還普遍對同性戀表示譴責和不屑時,1974年,美國心理學會和精神病學協會發表聲明稱:同性戀不是“疾病”,也不是一種“病態”,這是一隻占少數的性指向,他們有選擇自己生活和性取向的權利,不必對他們進行矯治。

雖然美國心理學會和精神病學協會發表了聲明稱同性戀不是“疾病”或精神類“疾病”,但西方宗教界一致認為同性戀是一種錯誤的“行為”。例如基督教,認為同性戀是一種只停留在身體肉慾方面的一種“行為”,是一種對同性有性慾望和性衝動的一種“行為”。只是一種為了發洩慾望而產生的“行為”,不是人自身感情和靈魂需求的體現。這不是“愛”,只是“性”(詳見現今同志圈內的性混亂)。這不是疾病,但是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屬於一種心理認知障礙和性取向認知混亂所產生的一種“行為”。不是人自身的感情,也不屬於靈魂的呼求。這種行為觸犯了神的律法,雖然神愛世人,但愛不等於放縱。所以基督教雖然不歧視同志,但一直認為同性戀是一種錯誤的“行為”。這是一種"自以為"的認知障礙,是不對的,同性戀並不是只停留在行為,同性戀與異性戀一樣並無差別,都有愛在其中。而好與壞在那一個群體都是存在的,對於同性戀如此,其他事也一樣,不可以偏概全。

研究

上世紀90年代美國遺傳學家迪恩·哈默(Dean Hamer)首次提出並引起全球關注的“同性戀基因”理論,最近被一項新研究證實

美國同志媒體Queerty報導,哈默在1993年7月發表的研究報告中稱人類性取向受基因影響,他認為該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由母親遺傳。哈默的研究為“同性戀並非後天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但20年來其他一些研究曾得出相矛盾的結果,使得愚忠於聖經和恐同的人士對哈默的研究予以否定或嘲諷。2014年6月5日,《華盛頓郵報》報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哈默是對的,確實存在“同性戀基因”,而且這樣的基因有兩個,甚至更多。

人類基因組計畫的研究人員對若干同性戀兄弟進行研究,參與研究的美國西北大學學者麥可·貝利(Michael Bailey)說:“性取向與後天選擇沒有任何關係。我們的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受基因控制,已經有證據可以證明,有兩組基因會影響男性的性取向。”

研究人員抽取了409對同性戀兄弟及其異性戀家屬的血液,分析確認X染色體上的某個區域確實對性取向有影響,也確認了8號染色體上一些DNA會影響男性的性行為。貝利說:“基因的作用不完全是決定性的,肯定還有一些環境因素。”荷蘭神經學專家迪克·斯瓦布(Dick F. Swaab)曾在新書中指出,女性在懷孕期間的行為或所處環境,對孩子天生是雙性戀或同性戀者的幾率有一定影響。

基因

1993年7月,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的丁.漢默認為,同性戀與基因有關。同性戀和有同性戀傾向的人在其X性染色體長臂頂端區域有一個叫做Xq28的基因,這一基因決定了人們在性指向的同性戀。漢默等人調查了40名男性同性戀者,經他們同意提取其細胞做基因檢測。他們發現,這40多人中,有30多人X染色體中具有相同的Xq28基因,因此認定Xq28基因可能控制著男性同性戀行為和趨向。

Xq28 除了是高度近視,同時是同性戀基因。同時還是增大胎兒顱骨雙徑頂的一個基因。有說法認為,這個基因增加了顱內壓力,改變了眼底壓,增大了近視率。

1999年,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還有另一些基因決定著人和哺乳動物的性別,即所謂的“女性基因”。這一稱為Wnt-4基因可能是誘導子宮發育的關鍵因子,小鼠實驗證明,如果該基因被激活和履行它的職責,所有胚胎都會發育成雌性,所以認為該基因是“女性基因”。FucM基因也在動物實驗

證明可誘發“女性同性戀“。

但是,基因決定性別和性指向也是非常複雜的。性染色體是一個較大的基因組,裡面包含著許多基因,SRY和Wnt-4基因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兩種基因。

認可的正常性染色體是,男性為XY核型和女性為XX核型,但這並不意味著性染色體中所有基因、鹼基對序列都按現有的男女性別標準或基因序列表現出來,也許還存在著性染色體內的基因和基因表型的多樣性。例如,表現為XY男性核型的卻在性染色體中查不出男性基因SRY,或SRY基因發生突變,因此可能表現為女性化;而表現為女性核型XX的,卻在性染色體中找不到女性基因Wnt-4,或Wnt-4基因發生突變,因此可能表現為男性化。

miR-941一個新型轉錄後調控子快速胰島素的表達基因影響了與神經遞質信號傳導有關的基因,認為和男同的出現有統計學上的關聯。

rs31480也是個統計學上的女性同性戀基因,在多數女同的DNA測試里被發現SNP位點表現。SNP位點的ZNF804A功能突變,被認為和女同有很大可能。

同性戀基因同性戀基因

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基因學家們研究證明,尚處於妊娠中期的生物腦細胞中就已經表現出了男女性別差異。科學家們在對尚處於妊娠中期的老鼠胚胎腦細胞脫氧核糖核酸(DNA)進行比較研究後發現,雌雄老鼠胚胎中共有51個互不相同的基因。

早些時候,科學界曾普遍認為,大腦中DNA的性別差異只有在嬰兒出世後開始分泌性激素時才表現出來。此新的研究結果表明,雄性生物尚在胚胎期,也就是說在睪丸還沒有形成時就開始表現出雄性性徵了。 根據此項發現,由埃里克-威廉率領的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基因學家們得出結論稱,生物性別的自我意識與行為都由其基因來負責。而且,基因還決定著男性和女性在思維方式、對待問題的態度及性別自我意識方面的差

別。其實,基因影響不同性別之間行為與意識差異的思想遠遠不是最新思想。

埃里克-威廉所領導的研究小組所取得的科研新成就在於他們在胚胎髮育早期就數清了這些表現性別差異的基因個數。 埃里克-威廉認為,對那些具有異性轉化欲者(本是男性卻相信自己是個女性,或者相反)而言,就是因為在應該表現為男性特徵的基因位置上出現了女性特徵的基因(反之亦然)。也就是說,無論是有異性轉化欲者,還是同性戀者,他們的性別思維和行為都是基因突變的結果。然而,埃里克-威廉認為,這一新的研究結果並不能解釋一切。首先,基因學家們還沒有對這51個特殊基因進行詳盡研究,其中哪一個基因負責哪一方面的性別特徵也尚不知曉;其次,影響生物性別行為差異的不僅只是遺傳因素與荷爾蒙的分泌情況,生活中的實踐積累與環境影響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早在1993年,《紐約時報》就刊登過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就聲稱同性戀傾向是受遺傳因素操縱。當時馬里蘭州國立腫瘤學院的科學家們強調指出,遺傳因素並不是造成同性戀者具有同性戀傾向的唯一因素。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找出一個具體的同性戀基因來。最後有實驗證明,同性戀行為通常與X染色體底端的一小部分有關係。 該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們還強調,還不到談論哪個具體的基因的時候。此外,他們還表示,就他們自己也不清楚是哪條基因、哪條基因的哪一段影響著人的性趨向,是一個基因獨自控制人的性趨向,還是與別的基因進行合作,攜帶這種基因的男性比例到底有多大,他們中又有多少會是同性戀?這一系列的問題,將是這一領域的基因學家們今後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性反轉

有研究人員統計過,在每500名女性中,就有一人是46XY染色體核型,這種核型當然是男性核型,但她們的外貌和外生殖器又表現出是女性,稱為性反轉女人。相應的,也有為數不多的46XX性反轉男人,即染色體核型是女性,但外觀又是男性。也有人類某些XX男性存在有SOX3

基因的改變,這些情況造成了性別和性指向的錯綜複雜,真真假假。

轉移生育力

2004年,義大利帕多瓦大學進化心理學家Andrea Camperio Ciani領導的研究小組報告,和與異性戀男人有親戚關係的女人相比,與同性戀男人有親戚關係的女人生育了更多的孩子。差別相當驚人——比如,男同性戀的母親平均擁有2.7個孩子,而異性戀男人的母親平均只擁有2.3個。在姨媽(maternal aunts)身上也具有類似的趨勢。

在最新的研究中,Camperio Ciani和同事套用數學模型來尋找可以解釋這種現象的理論。研究人員考慮了20多種可能性,比如同性戀基因的數量、這些基因產生的生殖優勢有多大、這些基因是位於X染色體還是其它常染色體。

結果發現,能夠最佳解釋上述數據的模型包含2個同性戀基因,其中至少有一個位於X染色體上。這些基因增加了女性的生育力,同時卻降低了男性的生育力,這種現象曾在昆蟲和哺乳動物中研究過,稱為“性別對抗”(sexual antagonism)。

研究小組表示,這些同性戀基因實際增加的可能是男人和女人對男人的吸引力,而不是如之前研究人員認為的會使同性戀男人更陰柔。這些基因對男性生育力來說不是好事,但它們有益於女性生育,從而能夠以雖然低下卻穩定的比率在人群中存在下去。

各種爭議

雙性戀鹿雙性戀鹿

雖然宗教界和科學界對於同性戀的爭議很大,例如基督教主張同性戀不在神造物的

範圍內,神不可能創造同性戀又反對同性戀。所以,同性戀是一種心理被魔鬼試探所產生的“行為”。不是人自身感情和靈魂需求的體現,是錯誤的。雖然不歧視,但一致認為這種行為是錯誤的。

一神教界對於同性戀話題呈現絕不退讓的地步,雖然美國等多個國家同性戀婚姻已近合法化。但如果同性戀基因被證實存在,全球幾千年的宗教體系有可能隨著發現和證實而瓦解,伴隨而來的可能是引發全球信仰危機,基督教、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等各宗教將瓦解,宗教體系一旦崩潰,全球可能會現大規模教徒自殺或自殺式攻擊,基督教信眾占全球人數20%多,宗教體系瓦解會引發危機,所以同性戀基因被發現會引發全球危機。

Hamer找不著甚么?

Hamer從沒有說發現同性戀像眼睛顏色一樣是直接遺傳的:「雖然據觀察,男同性戀者其舅舅與表兄弟皆為同性戀者的比率,較母家中女性親屬、或父家中男性親屬為高,但此比率仍較簡單的門德爾性狀遺傳(Mendelian trait)低。

此外,Hamer並未說所有同性戀案例都可以此段基因作解釋:「有若干家庭中,也存在女同性戀者、或父系親屬中男同性戀者。可能是有的同性戀種類僅限於男性、且經母系遺傳,但也有零星例子不限性別、或非經母系遺傳的。」

(同上書,頁322)

事實上,Hamer甚至沒有嘗試估計同性戀案例中有多大部分可歸因於這段基因:「目前我們並未能說明,男同性戀案例中關涉Xq28基因段的比率為何…。」

(同上書,頁325)

他繼而承認,環境因素也不可忽視:「由於人類性取向的複雜性,我們不能說目前所觀察到的多種現象,乃基於單一基因段落。在Xq28段落上有差異的兄弟姊妹可能提供有用數據,讓我們辨認出其他基因,或是環境、經歷、文化因素(或上述幾方面複合因素),導致男同性戀取向之發展。」

(Hamer, et al.,“A Linkage Between DNA Markers on the X Chromosome and Male Sexual Orientation”,325-26)

如何延續

如果性取向是通過基因遺傳而來,那么無法繁殖下一代的同性戀者,其同性戀基因如何遺傳下去呢?其實,“導致個體不育的基因,就不能在進化中生存”的觀點,只是進化論初學者的想法

可以先舉一個反例。大家都知道,工蜂是蜂王的姊妹/女兒,她們是不育的,那么她們構築蜂巢、採集花蜜的基因如何延續下去呢?答案只有一個:決定這些行為的基因來自於根本不會築巢采蜜的蜂王和雄蜂。可為什麼蜂王攜帶這些基因,卻不表現這類行為呢?那是因為這些基因沒有表達。導致基因不表達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受到某些環境因素的抑制,或者本身就是隱性基因。

回到同性戀基因如何遺傳的問題上來。目前已經有不少具有說服力的研究,在不斷揭示同性戀基因的遺傳之謎。2004年,義大利科學家報告,同性戀者的母親有更強的生育能力,且差別相當顯著——男同性戀的母親平均擁有2.7個孩子,而異性戀男人的母親平均只擁有2.3個,在其姨媽身上也具有類似的趨勢。這樣就彌補了男同性戀者不能生育的劣勢,使同性戀基因通過家族中“特別能生養”的女性同胞延續下去。

2010年,加拿大的科學家提出了另一個解釋——“親族選擇”學說。他們在太平洋中的薩摩亞島上展開實地研究,結果表明,男同性戀更多的關愛親族子女,比如他的侄女或者外甥,由此促進自身的種族延續。為了彌補自身沒有後代的劣勢,薩摩亞島上的每一位男同性戀都可能間接地促進侄女、外甥的數量增多2個左右。如果你的孩子有這樣一位“超級大爺”或者“超級姨媽”,可真是有福氣了呢。

後續研究揭示

2014年11月17日,美國多所大學的多位研究人員聯合進行的大規模實驗的研究報告,在《心理醫學》期刊上發表。報告進一步證明男同性戀性傾向可能與人類基因有關

該項研究對409對兄弟關係的男性同性戀者進行取樣。研究結果表明,在染色體Xq28和染色體8的某個區段內的某個(或某些)基因與男同性戀性傾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關聯"。

歸結

人和動物的同性戀或雙性戀並不僅僅是基因表達、性腺分泌性激素和性激素代謝的結果,環境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例如,關在動物園籠子內的金翅雀如果雄雀的比例太少,雌雀的同性戀現象就會增多,但如果把它們都放到大自然中去,這種現象又會減少。

同樣,人的同性戀現象也受到環境影響。比如,監獄和軍隊環境中就會產生較多的同性戀現象。一些社會學、社會醫學和心理學的調查也表明,在某些單親家庭和一種單一性別占優勢的家庭環境中(如男性過多或女性過多),也會造成男性或女性的同性戀現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