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

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

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Sekolah Menengah Persendirian Chung Hwa, Chung Hwa High School, SMPCH/CHHS),簡稱中華獨中或丹中,位於馬來西亞半島東海岸吉蘭丹州首府哥打巴魯(ms:Kota Bharu)以南約23公里處,是東海岸地區三州(吉蘭丹,登嘉樓及彭亨)碩果僅存的華文獨立中學。

基本信息

歷史

早期

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

吉蘭丹中華學校的前身是育德學校和欲正學校,先後成立於1918年。1927年,這兩所學校和育德女校合併,最初稱為“中華務本”學校。

1932年,由於學生寫文章批評英國殖民政府而首次遭到關閉。1933年復辦,校名被改成“中華學校”,少了“務本”二字;1935年,董事會與贊助人不和,學校第二次關閉,1936年復辦;1941年日軍入侵,學校第三次關閉,董事長邱瑞珍被殺,1943年學校獲準復辦,但須易名“哥打巴汝學校”,必修日語和泰語;1945年日軍投降,學校第四次停辦,1946年復辦,恢復“中華學校”的名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學校進入相對穩定的建設期,其中1948年學校成立了國中部,1957年又成立了高中部,1959年,中學和國小行政分立。然而,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馬來西亞政府制定新的教育法令,強迫華文中學改制,將教學媒介語從華文,改成英語,及後來的馬來語。那些拒絕改制,要捍衛母語教育的華文中學,將不能享有政府的分文津貼,只能自己籌措經費,以獨立中學的方式運作。

改制

在這個背景下,吉蘭丹中華中學便於1963年一分為二,一就是接受改制,以英語(七十年代末又改為馬來語)作主要教學媒介語的中華國民型中學,二是堅持以母語來教學的中華獨立中學。中華獨立中學一誕生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最初是以招收超齡生為主,因為當時政府推行按年齡入學的措施,一些華裔子弟因為超齡不得進入政府學校,而需要進入獨中繼續接受教育。後來超齡生逐步畢業後,丹中主要生源中斷,學校改以招收政府中學會考落第生為主。然而,由於政府隨後放寬了升學標準,丹中連落第生也無法招收。為了生存,中華獨中於1966年開始設立商科及夜校班以增加學生人數,但最後敵不過不利的客觀條件,而於1984年因為完全沒有學生而不得已停辦。

復興

這個訊息震憾了全國華社。由於全國僅有60所華文獨立中學,一所都不能少,1985年本校贊助人大會議決成立以吉蘭丹中華大會堂會長拿督黃昆福為首的復興委員會來推行復辦工程。1985年2月9日,在第一次的復興委員會會議中,通過接受由蘇天助草擬,由吉蘭丹中華校友會,吉蘭丹華校教師會與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所聯合提呈的復興計畫書,明確地指出了學校今後的辦學方針:遵循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的民族教育辦學路線,採用獨中統一課本,教學媒介語以華語為主外,也重視英文和國文的教課,從而使獨中生具有掌握三語的良好基礎。

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
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

在復辦的同時,為不使學校停頓太久,復興委員會通過教育交流方式將一批為數38名國中一學生保送到巴生中華獨中去上課,一切費用由復興運動特別籌捐的開辦費中支付,為丹中的的成功復辦,鋪下了基礎。

1986年1月3日,丹中正式在哥打巴魯租賃的臨時校舍複課開學,而寄讀巴生中華獨中的學生亦返丹中上國中二。鑒於臨時校舍空間有限,不利校務發展,董事會於1986年4月購下位於柯拉娜(KokLanas)近8英畝大的地段供建校用途,並於9月21日,成立以中華校友會會長陳子儒為首的建校委員會,來推動籌建新校園的工作。

吉蘭丹州華裔人口只有大約6萬人,因此籌建一座新校園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程。1987年5月1日,《南洋商報》主辦“五一南洋行”,成功帶動全國華社的支持,為丹中籌得20萬元的建校基金。翌年4月,在《南洋商報》的再度配合下,東海岸三州華社聯合在各州舉辦“十大歌星慈善義演”,為丹中籌獲17萬元建校經費。1990年3月,丹中再次舉辦“十大歌星義演”,義款突破58萬元;同年9月,為配合校慶,丹中舉辦盛大聯歡晚宴,成功籌獲45萬元充作新校舍設備費。

為了表揚丹中“復辦成功,使到華人文化的一座重要堡壘得以在東海岸維持下去”,林連玉基金委員會於1988年頒發了“第一屆林連玉精神獎”予丹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